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策臨終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 張昭卻為何終生不得為相

孫策臨終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 張昭卻為何終生不得為相

公元200年,孫策臨終前把弟弟孫權託付給長史張昭輔佐。張昭不負重託,果然扶持孫氏政權實現平穩過渡。

按理說,張昭資深德厚又身負重託,丞相一職當之無愧,也是眾望所歸,孫權卻先後兩次否決不授。那麼,孫權內心究竟是怎麼盤算的呢?

這要從孫權繼位時說起。當時,孫權才十八歲,血氣方剛,好勇不羈,尤喜騎射獵虎,宴飲取樂。只要張昭在場,就會上前嚴詞勸阻。照此看來,孫權不拜張昭為相,似乎是不願受其管束。但再看後來發生的事,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後來,孫權因公孫淵有稱藩之意,擬派兩位使臣到遼東拜其為燕王。張昭進諫說,公孫淵害怕曹魏討伐,才向我示好。他若翻臉向曹魏表白自己,派去的使臣回不來,不就取笑於天下了嗎?孫權與他反覆爭執,並堅持派使臣去了遼東。結果,公孫淵果然殺了吳國使臣。孫權情知是自己錯,親到張門認錯,迎其入宮,深自苛責。孫權對張昭既然如此敬重,為何又不拜他為相呢?

我們知道,當時的天下大勢,曹操已成氣候,劉表立意自守,劉備立足未穩,孫權也只是憑天塹坐領江東,三足鼎立的局面尚未形成。公元208年,曹操寫信恐嚇孫權說,我現有80萬水軍,奉天子之命南征。

形勢十分危急,儘管以張昭為首的主和派居於多數,孫權仍然支持以魯肅為代表的少數主戰派,果斷派遣周瑜、程普等,同劉備率領的蜀軍聯合作戰,通過赤壁一役大敗曹軍。由此可見,孫權雖然非常敬重張昭,有時甚至不惜降尊紆貴,但在原則問題上始終不肯讓步。

再者,張昭性格倔強認死理,牛脾氣上來,不撞南牆不回頭,他若總攬朝政,決策走向勢必偏激。不照他說的辦吧,勢必跟你較勁;照他說的辦吧,又會錯失良機。

綜上所述,孫權所以不拜張昭為相,是因為張昭缺乏統攝全局的宏遠眼光和協調百官的寬厚胸襟。有鑒於此,孫權才可以「待張昭以師傅之禮」,「更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食邑萬戶」,卻始終不拜其為相。反觀孫權起用的顧雍,擔任丞相十九年,寬宏大量,外柔內剛,選賢任能,公正廉明,謹言慎行,謀無不當,封爵歸第,家人不知。我國古代向來有「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的說法,對張昭這樣忠心耿耿的老臣,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是對的,但從事業的發展壯大計議,也不可瞻前顧後,束縛了自己的手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不僅是曹操,連司馬懿和諸葛亮也不敢「稱帝」,與漢朝禮教有關
三國名將系列之一八七: 此人公然抗命, 卻令關羽顏面盡失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