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本文轉自募格學術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6月5日晚間,微博爆出署名北京語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青年教師粟花的《關於暨南大學新傳學院博士生和《新聞界》雜誌學術不端行為的公開信》,信中痛陳「最近發現幾起嚴重的論文抄襲事件」,並附上了大量的「抄襲證據」。

驚曝暨大博士生大量「抄襲證據」

事情起緣於作者偶然發現的一篇名為《親密關係:是隱藏,還是公開?——中國高校年輕情侶的媒介使用分析》的文章。該文於幾天前在某學術類公眾號上刊發,原發於新聞傳播類學術刊物《新聞界》2016年第一期,作者署名是暨南大學熊姓博士生。粟花稱,該文乃是抄襲她2012年美國讀博時,在一次國際會廣義上發表的英文論文。經對比發現,「該文除了添加引用學者的個人信息、將訪談地點從北京改為廣州、並在方法描述中增加了跟研究內容和結論沒有關聯的網路調查方法之外,就是對我的會議論文的逐段翻譯」。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摘自公開信)

對比,粟花表示「震驚和憤怒」。她說自己曾在在做論文時,經歷的艱苦,「至今歷歷在目」。而剽竊者直接攫取其勞動成果,讓她後來的相關文章反而產生「剽竊」之嫌,未發表的數據也無法再使用。

讓粟花吃驚的還不止於此,經檢索後發現,該作者還曾在《新聞界》雜誌上另外發表了兩篇涉嫌抄襲的學術論文。第一篇題為《不止於聽:廣播與微博融合語境下聽眾與音樂節目主持人的擬社會互動研究》,發於該刊2017年第1期,抄襲了一本台灣學術期刊2015年的文章,第二篇發於該刊同年第10期,題為《富裕的現代生活還是較高的社會地位—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視的媒介形象研究》,涉嫌抄襲美國LexingtonBooks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Televisionand the Modernization Ideal in 1980s China: Dazzling theEyes》一書。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摘自公開信)

除此之外,粟花還發現了該博士生在另外幾次學術會議中發表的論文也涉嫌抄襲

我們還了解到,《不止於聽:廣播與微博融合語境下聽眾與音樂節目主持人的擬社會互動研究》一文,曾在2016年全國「網路時代的新聞傳播」博士論壇暨第七屆華中地區研究生新聞傳播學術論壇上獲得一等獎。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截圖自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頁

被抄襲者要求期刊公開道歉,對暨大新院表示遺憾

由於該作者三篇涉嫌抄襲文章均發表在同一期刊上,粟花痛批作為核心刊物《新聞界》審核把關不嚴,她表示「很遺憾,也很不解」。

隨後,粟花在公開信中對期刊方提出要求:「在此,我敦促《新聞界》編輯部儘快公開發布撤稿啟示,向被抄襲的作者公開致歉,主動聯繫轉發和收錄了這些文章的網路平台、資料庫、微信公眾號等等提出撤稿。並嚴格自查,提高審稿質量,加強對學術論文的審核把關。」

與此同時,粟花對作為該生培養機構的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也表示「深感遺憾」,指出院方在學生就讀期間未能做好監控,以致學生連續出現以上學術不端。

最後,她引用中央兩辦剛剛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呼籲各屆加強科研誠信,改進論文審核工作,做好學術倫理監管。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附:《關於暨南大學新傳學院博士生和<新聞界>雜誌學術不端行為的公開信公開信》原文

各位學界前輩、同仁:

大家好!我是北京語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青年教師,最近發現幾起嚴重的論文抄襲事件,希望通過這封信跟大家交流,並期望大家一起推動學界的科研誠信、維護學術倫理。信函較長,因附有大量抄襲證據,煩勞耐心閱讀。

今年5月24日晚11點,朋友在微信里轉給我一篇由公眾號「質化研究」推送的文章,《親密關係:是隱藏,還是公開?——中國高校年輕情侶的媒介使用分析》,並笑稱「這篇文章的視角跟你很像,不會是抄你的吧」。打開文章,果然,文獻綜述和分析部分都似曾相識,讀到訪談例證時更確信無疑了,因為這些例子連同訪談人物的化名都跟我的研究一模一樣。這不可能是巧合。

這篇署名暨南大學博士生的文章最早發表在《新聞界》2016年第1期上。它抄襲的是我在美國讀博期間,於2012年在第五屆全球傳播論壇暨國際傳播協會年度大會專題論壇上提交並發言的英文論文。該文除了添加引用學者的個人信息、將訪談地點從北京改為廣州、並在方法描述中增加了跟研究內容和結論沒有關聯的網路調查方法之外,就是對我的會議論文的逐段翻譯。【部分查重結果見圖片,可點開放大查看。圖片圈出的地方,只是舉例。全文涉嫌大量抄襲,請大家閱讀全文。】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這樣的剽竊文章竟堂而皇之地發表在核心期刊上,我感到震驚和憤怒。這是對我著作權的公然侵犯,對我勞動成果的直接攫取。它不僅使我發表於其後的相關文章反有「剽竊」之嫌,而且讓我尚未發表的訪談數據無法再使用。這些抄襲者可以輕鬆複製的訪談數據,是我在讀博期間利用假期回國辛苦採集而來的,其間經歷的招募、採訪、謄寫、分析等各個階段的艱苦勞動,至今歷歷在目。單說回國採訪之前,為了獲得學校學術倫理委員會對研究程序的批准,就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經歷了無數次程序和措辭的修改。雖然繁瑣,但我明白這是維護學術倫理的必要程序,但抄襲者卻可以跳過所有這些過程,包括寫作的過程,直接盜竊我辛苦勞動的成果。

更讓人震驚的是,發表這篇抄襲之作的《新聞界》「博士生新論」欄目,在2017年第1期和第10期又發表了同一作者的兩篇文章,一篇題目為《不止於聽:廣播與微博融合語境下聽眾與音樂節目主持人的擬社會互動研究》,另一篇為《富裕的現代生活還是較高的社會地位—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視的媒介形象研究》。經對比,這兩篇「新論」也是剽竊他人成果的文章。

前一篇是抄襲台灣學術期刊《廣播與電視》2015年第三十八期上的《不只是聽廣播》一文,暨大博士生的文章除了將原文中「臉書」、「社群媒介」等詞用「微博」等詞進行了替換,並添加北京、上海、廣州三家電台的節目概況表之外,其文獻梳理、研究假設、研究方法、變數定義、假設驗證、資料分析和結論部分均與原文高度一致,包括量化的數據。【部分查重結果見圖片,可點開放大查看】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後一篇是抄襲美國LexingtonBooks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的學術專著《Televis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Ideal in 1980s China: Dazzling theEyes》。暨大博士生的文章對原著的引文、方法論、文獻綜述、以及第二章等處的文字進行了翻譯、挪移和拼貼,文中所用圖片均盜自原著。【因原著太長無法附上全書,此處附上的對比部分足以佐證抄襲的事實】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這三篇「博士生新論」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研究範式和視角、以及研究方法都很不同,跨度非常大,包括新媒介技術與人際關係的闡釋性質化研究,融合媒體與人際互動的後實證主義量化研究,電視媒介的歷史研究和的批判性文化研究。對一名在讀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來說,能在短短的時間內掌握跨度如此之大的研究領域和方法,並獨立完成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如果在核心期刊發表是高質量論文的指標的話),很不常見。對於這樣少有的現象,作為新聞傳播學核心刊物的《新聞界》並未加以注意,也未對論文進行嚴格的審核把關,我很遺憾,也很不解。

在此,我敦促《新聞界》編輯部儘快公開發布撤稿啟示,向被抄襲的作者公開致歉,主動聯繫轉發和收錄了這些文章的網路平台、資料庫、微信公眾號等等提出撤稿。並嚴格自查,提高審稿質量,加強對學術論文的審核把關。

然而,這位暨大博士生的抄襲行為還不止這些。對我的同一篇會議論文,他抄襲和發表了兩次,從知網的檢索來看,這篇論文被2015年12月12日舉行的安徽省第七屆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論壇所接受,並以《私密性和公開性:中國青年情侶的媒介使用》為題收錄到該論壇的文集中。這一篇文章除了將訪談所在地從北京改為廣州外,幾乎是對原文的忠實翻譯。

此外,該暨大博士生被收錄在2013年出版的《媒介化社會的社會文明建構--第四屆「華中地區研究生新聞傳播學術論壇」優秀論文集》中的獲獎論文也是抄襲之作。該文題目為《香港媒體對大陸移民家庭的偏見性描述研究》,與2012年Springer出版的《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hinese Families》一書中收錄的《ThePrejudicial Portrayal of Immigrant Families from Mainland China in Hong KongMedia》一文內容完全一致。【部分查重結果見圖片,可點開放大查看】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文章大量抄襲!北語教師發公開信譴責暨大博士生及《新聞界》雜誌

證據如山。從2013年到2017年,暨大博士生的抄襲行為不是偶然的,而是慣常的,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作為該生的培養機構,在該生在讀的五年間,沒有及時察覺其中任何一次剽竊行為,從而也未能及時預警、阻止後續的學術不端,我也深感遺憾。衷心希望暨大相關部門能嚴格徹查此事,並完善暨大對科研誠信和學術倫理的監管和預防制度。

從微信公號的推送中偶然看到自己的文章被抄襲,到發現如此慣常而惡劣的剽竊行為,在核心期刊和學術論壇中反覆上演,不僅未被發現,還被冠以榮譽,震驚實不足以表達我的心情,我為我們學術誠信的現狀及其對學術研究質量的影響感到深深的憂慮。但令人鼓舞的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5月30日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要求嚴格查處違背科研誠信的行為,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並將「讓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處處受限」作為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基本原則之一。

作為一名堅持學術理想、珍視學術誠信的高校青年教師,兩辦的《意見》無疑是最大的鼓勵和後盾。在繁忙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之間,核查抄襲事實,撰寫這封公開信,一則是為了維護自己以及其他被抄襲作者的著作權,二則是呼籲學界前輩和同儕共同關注和維護我們極其脆弱的學術聲譽和學術誠信,並希望相關出版社、大學、學術論壇能夠不推諉、不拖延,誠實地改進論文審核工作和學術倫理監管上的低效與不足。

感謝大家的關注和閱讀!

順祝 夏安!

粟花

北京語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END-

關注Science公眾號,後台回復【PPT禮包】【Excel禮包】即可領取相應80PPT模板和24套Excel圖表模板!更多精彩,點擊閱讀原文即可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ience 的精彩文章:

花錢也「看臉」?浙大教授這項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這所大學曾經是中國最高學府,今日迎來九校同慶!

TAG:Sc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