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垣特產:高村粉皮,那些年鮮為人知的往事!

長垣特產:高村粉皮,那些年鮮為人知的往事!

長垣名菜

肉絲帶底

時至今日,高村手工粉皮據說已有三百多年工藝,並且遠銷到了東南亞。關於這個說辭,我不知道是否靠譜。煙灰個人認為或許有在東南亞留學或做生意的長垣人,逢年過節想帶點家鄉特產送親戚朋友,而長垣能拿得出手的綠色特產也僅高村粉皮、佘家豬雜這幾樣了。佘家豬雜攜帶不方便,高村粉皮作為綠色食品易於攜帶自然情理之中。

涼調的高村粉皮,清爽利口

至於說熱銷,個人認為是扯淡的!但高村粉皮近年來在長垣當地形成產業,越來越作為常村鎮的特產文化符號,成為走親訪友必備的禮品,這一點無可爭議。

作為對家鄉、對文化符號的推廣與宣傳,有時候吹吹牛、貼貼金也不算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畢竟這是一個輿論引導消費,電商創造利潤的時代。

近幾年,高村手工粉皮的崛起,看似一件無比榮耀的事情,也使很多人不再想起那些久遠的過去!

那些年,勞累滯銷的歲月,而今想起歷歷在目。時代推著高村粉皮的崛起,也埋葬了那些難以忘懷的往事!

有色金屬冶煉

許多年前,高村粉皮並非是那個村莊的第一產業,更莫說形成暢銷、上百戶加工的局面。三百多年的工藝是否屬實,我無從考究。凋零的歷史,沒有人能用紙張去記載一個小地方的手工。吃都吃不飽,考究那些東西不是傻蛋嗎?

70、80年代,人們飲食詞典里沒有綠色的辭彙,食難果腹的日子,健康就是蝦扯蛋玩的。吃上白面、吃上豬肉,那才是眼神中真切流露的期盼!

你的小時候是這樣子嗎?

亦如同我們小時候盼望過年一般,因為年來了,花衣服和肉肉也就來了!還有,就是盼望誰家紅白事的宴席,那樣我們可以盡情享受大魚大肉的美味。

比家裡過年還豐盛的宴席

至於純綠豆粉皮這種接近肉價的東西,無異於是一件奢侈品,那時候對別人說綠豆粉皮的營養價值,聽者一定會認為你在吹牛忽悠。

高村粉皮以前用的是落後的傳統工藝,推石磨是一件極為枯燥的體力活。

那些年,有幾家做粉皮的,但大部分是幫鄉親們加工。走村入戶吆喝,用成品換來綠豆,綠豆加工成粉皮後,再換綠豆或用綠豆換來其他東西,如此周而復始,勉強度日。

我想應該是這樣,那時候煙灰還在火星,道聽途說的東西,加入自己的想像,就認為成了歷史!

那些年,高村的主業是什麼呢?冶煉!

早在50年代,高村村集體就派出了幾個年輕人到大上海冶煉廠做學徒,我的祖父是其中之一。至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高村集體有色金屬冶煉產業已初具規模。70年代在其他村莊還在為溫飽問題發愁,啃窩窩頭時,高村村民便吃上了白面雜麵的夾心卷。

夾心的雜麵饃饃,算是當年上等的主糧

那時候的高村,在其他村莊流傳著一句十分張揚的話

「去我們村地里收麥茬吧!我們村麥茬留的高!」

收麥茬作甚?引火做飯唄。高村集體冶煉產業的發達,有資金置辦農資,地里產量高,麥茬子也旺。

這樣的生活,在當年其他村莊是可望不可及的神話,

更莫說70年代末期,高村集體實現的電費全免,過年置辦年貨有資金分紅,以及80年代初期開始規劃實行但未成功興起的排房化集體住房建設了。我的父輩那代人,娶親似乎不像其他村年輕人那樣的難事。因為周邊村莊的女孩,都在等著嫁到高村去,去過吃白面窩窩、有的確良花衣穿的幸福日子。

時代的原因,高村冶煉在80年代逐漸沒落,在本該大踏步向著華西村、大邱庄邁進的時代,高村冶煉產業走向了滑坡。

煙灰沒有資格評論當年的時政,我想即便是今天,那種冶煉產業的傳統工藝,也難以逃脫沒落的命運。

那是極為污染環境的產業,空氣指數決定它的命運。

而那些年,魏庄、惱里的起重產業還沒有具備雛形;

那些年,高村人卻開始從那些大廠礦淘汰的爐灰中變廢為寶,提煉有色金屬,賣出高價。

人窮的時候會團結創業,而蛋糕大的時候,會引來許多不可言傳的弊端。種種時代的原因,導致高村冶煉業的蕭條.

這樣的前提下,不僅沒落了一個鄉村原本可以比今天更好的美好前景,也毀掉了一個村子原本可以成為一個鄉鎮經濟支柱的神話。

曾經輝煌安逸的高村年輕人,在那個80年代,無助了。

冶煉行業興旺的那些年,高村人似乎從沒有把耕地太當回事情。而今,沒有了集體產業的高村人,聯產承包分到手的耕地,遠不夠養家糊口。那些年的年輕人,男孩成年學木匠,女孩成年學裁縫。而那個年代的許多高村家庭,迫不得已選擇了傳說中的祖傳手藝。燒起爐子,收割高粱桿,做起了手工粉皮!

父親是本分老實的漢子,冶煉產業紅火的時候,有祖父的運籌帷幄,他腳踏實地的去外邊收貨跑業務,提前擔起了養家的責任。祖父是個憨厚,但思維能跟上點形式的人,也就是村裡所說的那種經濟能人。

高村集體產業倒閉的時候,祖父帶著父親他們在家搞三產,日子也算紅火。

後來,越來越下坡的冶煉行業,再加上祖父的一單生意被騙後背上了銀行一萬多元的債務,家中冶煉生意終於倒閉。一萬多元,在當年萬元戶還是新鮮辭彙的年代,足夠祖父從此一蹶不振。

父親跑起了單幫,沒有祖父的指導,生意亦是十分慘淡,直到後來的工商稅務將有色金屬販賣定義為走私的時候,憨厚老實的父親再也沒敢出去跑單子了。

那年,我似乎才六七歲的時候,家裡開起了做手工綠豆粉皮的作坊。

那時候的高村,開始了家家戶戶做綠豆粉皮的時代,村街道、麥場也開始了少有的壯觀!

曬在麥場的粉皮

那些年的高粱桿,比現在好買,從二分到五分一毛的價錢,周邊幾十里地的高粱稈子被高村人收購乾淨,做成曬粉皮半成品的晾曬帘子!

那時候做手工粉皮的技術遠沒有現在的機械化,除了比傳統工藝多了電磨以外,其他的製作依舊停留在原始的狀態。

90年代做粉皮的電磨

傳統工藝是個體力活,家裡面壯漢勞力跟不上去的,會直接影響著一天下來的產量。

而當年對我們來說,最恐懼的就是放學回家,你回去是要幫父母幹活搬那些半成品出去晾曬的,還要燒鍋、拉水。

晾晒乾了,下午收回家去,將粉皮一張張用帘子夾層壓著,把粉皮壓平整的二次晾曬,繁瑣而又枯燥的活計。下午放學後,父親母親要用電磨加工出新的綠豆渣來,再通過晃籮布的工序將綠豆渣中的澱粉過濾出來,這道工序一般都是折騰到深夜十一二點。

而我們姐弟,就要輪著用壓水井把兩個大水缸子蓄滿水。對於未成年時候,那絕對是個體力活,姐弟之間因為這些鬧彆扭也是常事。

那時候覺得兩缸水,是童年極為恐怖的事情。而最難忘的,每天中午放學時候,在爐灶旁忙碌的父親母親,根本無暇給我們姐弟做飯。很多時候,是大姐燒著半生不熟的麵條,我們乾咽湊合著哄飽肚子,如此日復一日。父親母親忙到到了午後,囫圇吞棗的扒拉午飯,一天時光似乎瞬間就要過去一般!

而第二天的凌晨四五更時刻,父親母親又要早早的起床,到作坊里去嘗缸裡面過濾後發酵的綠豆漿水。那是一道憑口感品嘗發酵程度的工序,時間過了,澱粉就會變質,我們俗語叫做「翻缸」。翻缸意味著頭天晚上所有的忙碌與付出,包括那些在我們眼中寶貴的綠豆白白扔掉了------

那樣,父母需要幾倍的付出才能掙回來。

有很多朋友同事問過我:「你從小在高村長大,小時候是不是吃粉皮都吃傷了?」

每到這時,我總是默不作聲的苦笑著。

在我們的兒時,吃一張剛出鍋的粉皮是件多麼奢侈的事情!

那是用來賣的,那一張張粉皮,是家裡的口糧,是我們的學費。

偶爾,父母開恩撈出一張剛出鍋的粉皮,便成了莫大的恩賜。

我的記憶裡面,家裡面很少拿出粉皮作為菜肴的,除非過年有客來了。

可是,即便父親母親那麼辛苦,粉皮卻未能真正改善一個家庭的生活條件,幾乎每個家庭都是如此拮据著。因為當年已經接近於豬肉價的粉皮,依舊是一件奢侈品,沒人去考究你綠色食品黑色食品什麼的。

很多粉皮加工家庭的粉皮是在集市上拍攤子叫賣,一張、三五張的零賣給那些趕會的人們,並且苦口婆心之餘,還要忍受著客人的質疑與挑剔。

成色好的比較好賣,成色差的就會砸在手裡。他們不懂裝懂的挑剔著,有的人說黑色的是純綠豆的精品;也就是所謂的「真粉皮」;有的說色澤光鮮透亮的,才是正品。其實讓人不免啞然失笑,粉皮又哪有所謂的真假呢?無論它是何種澱粉做的,它都叫粉皮。

後來,有些加工戶開始向縣城飯店、乾菜店試著推銷;偶爾遇到誰家親戚在行政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就好像遇到了貴人一般,低三下四的央求他發福利的時候,能用自家的粉皮,並且還要承諾比市場價低的價錢,甚至於還要額外送給他十斤八斤的私貨。

粉皮的滯銷,使高村的手工粉皮產業舉步維艱。

後來,粉皮加工一直改善不了家庭條件,母親又體弱,家裡實在沒有勞力支撐起粉皮作坊,我上初中那年,父親關掉了它。

而那時的高村粉皮產業依舊沉浸在低迷的狀態。

幾年後,我退伍回到家鄉,粉皮初步走上了包裝模式。一個在外邊走南闖北的街坊叔父,從高村粉皮產業中看到了商機,開始了農戶加公司的生產模式。而那時,已經是上世紀末的事情了。

企業將包裝箱發放給農戶手中,由農戶包裝好後,集中運送到市場上去,那時候的高村粉皮才初見起色。也是那一年,村裡開始傳出高村粉皮已經走向石家莊機場的說法。

起步階段也有許多的不融洽,而今成就了盛譽的高村粉皮,那些不融洽的細節已成煙雲。

現如今的高村手工粉皮產業,已今非昔比。

打粉機、自來水等一系列新事物的加入,已將體力上的付出達到了最小化,唯有不變的依舊是爐灶前那些忙碌的身影!

圖為村民在用傳統工藝手工熟燙粉皮

寫在後面的話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煙灰思緒萬千,那些往事在我眼前跳躍著,如同昨日一般!

高村冶煉業的從起步到興旺、到沒落,那些往事布滿了歲月的塵埃。

綠豆粉皮加工業從低迷到一步步的樹立起文化品牌,期間不乏經濟能人的帶動,不乏村民在時代大潮中一步步被逼出來的新思維。當這篇文章寫完,我卻又不禁捫心自問:我到底想表達什麼呢?難道僅僅為了宣傳自己家鄉嗎?

為何文章寫完,我的心情卻突然多了幾分沉重?

這份沉重不僅僅包含著對童年記憶的懷念,更多的應該是一種厚重的情懷。

希望高村冶煉業、粉皮業的故事不再重演,也希望這篇文章背後能帶給大家更深刻的思考!

取材於長垣一中、常村一中背景,

凝聚常村一中九十年代學子青春小說

《只因那時年少》

內容簡介

本書以男女主人公凌傑和歐陽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描述了「80」後一代的情感與生活經歷。書中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彷彿將讀者帶回了那個年代的校園。書中有寒窗苦讀的辛酸,有青春期朦朧愛情的美好,有風雨同舟的兄弟情誼------以獨特的視角記錄了「80」後一代的成長軌跡和富有時代感的印記。

作者簡介

煙灰,本名張新禮,80後,自由撰稿人,曾出版長篇小說《只因那時年少》,網路作品300多萬字,填詞長垣本土mv《常村歡迎你》《80後長垣映像》《煙雨醉長垣》,美麗常村微信平台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80後作家煙灰說文化 的精彩文章:

《西遊記》趣事:仙女下凡白骨精,老鼠精後台十分硬
超燃!長垣屌絲作家煙灰新書:《致我最最熱血的青春》,即將出版

TAG:80後作家煙灰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