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西方的文藝作品總是感覺少點味道?

為什麼西方的文藝作品總是感覺少點味道?

藝術是文化的皇冠。

藝術很多時候是表達的技術,但藝術表達過於精準,是對藝術的最高境界的褻瀆。越精準,越只能表現最高境界的一個方面。如同照片很難成為藝術品一樣,也如同千篇一律極致地將雷鋒塑造成一個做好事的人,而忽略了他其他的優點一樣。真正最高境界的藝術,是無法完全精準表達出來的。

音樂是最容易跨越不同文明的藝術。

為什麼阿炳不識譜能成二泉映月,而西方的大師,就是神童如莫扎特,都需要先作曲?這大概是因為阿炳一開始就站在比技術更高的境界在思考藝術。

道是相通的,美是相通的。樂器的道,二胡的道,是阿炳悟道開出的心靈之花。阿炳不懂五道杠的道,卻超越了規規矩矩五道杠的術。

用精準的樂譜技術表達出來,就折損了音樂最高的道。

西方繪畫的審美以直觀的造型為骨架,這種審美建立在在理性的基礎上,有一種嚴格而直接的標準,將這種理性用技術發揮到極致,就是審美。

看文藝復興之前的西方繪畫,或多或少能發現現實中的美感,他們將寫實發揮到了一定的境界,寫實與情感結合在一起。

文藝復興之後的作品,就超出了一般東方人的審美情趣。莫奈、梵高、達利、畢加索等人力求突破寫實的瓶頸,進入扭曲現實表達情感的境界。這些動輒過億的傑作,如果沒有包裝,放在街頭,估計99%的中國人不會掏200元錢。

東方的書畫,以意境為美,不專註於局部的精準,而強調整體的感受。更多關注感性和聯想,反應內在的修為和悟道,與作者的品性品位緊密相關。不管是繁複的世俗作品,還是極簡的精品主義;不管是幾十米的大作,還是幾小寸的小品,都有極為精妙的留白。相對於西方繪畫紙面上的滿滿當當,東方的留白更顯自信。她具有無窮的想像空間,會讓人體會藝術之中的內涵、藝術之外的外延、藝術之內的心境,藝術之外的人生。鏡像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偉大的中華文化從未斷代,一脈相承。只要是精品,不管是否有審美功底,都能讓你感知到意境,不管是否懂得欣賞,都能感受到美感。任何一副中國藝術佳品,稍微寧靜的人,都可以駐足良久。感受與作者的神交,體味與歷史的重逢,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味道,同樣的人,不同的心境下能看出不同的意境。

西方可以理解美到不可方物,但無法體會風情萬種;西方可以看到中國書畫的美感,但無法體味當中的意境。最簡單的體現是西方人看東方人的書畫會笑,為美而悅,而中國人會哭,為境動情。

西方的藝術,總是盡情撩撥著西方人僅剩的一點矜持,讓人陷入情感和慾望的瘋狂。就連最大眾的藝術——電影,西方主流電影要麼是超級大片讓你無比震撼,要麼是一個非常規的角度讓你驚奇,大片看多了會無感,驚奇見多了會麻木。東方的藝術,總是極力保留東方人豐富的想像力,給人以內斂的詩意。東方的電影,正宗的東方電影總是在宣傳一種文化的態度,一種做人的境界。有些電影可以百看不厭,總是給人以新的啟發和感觸。

再看西方文學,除了偵探、故事小說嚴密的邏輯和跌宕的情節引人入勝。其他的不管是詩集還是著作,不管作者多有才華,就是少點感覺,看得不暢快不盡興。除了幾句發人深省的哲理名言,發現自己能記住的文字極少。除了翻譯的原因,底層更多的是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表達的不同。我們對西方的詩歌感覺除了哲理缺點意境;大概西方人對我們古代詩歌「一片孤城萬仞山」也有表達不嚴謹的感嘆吧。

同時,東西方對文藝從業者的要求也不一樣。

在東方,文藝的大師,首先必須是修道修德的高人。一個藝術技巧再好的人,如果道德沒有修到位,身價會大打折扣甚至根本進入不了主流群體的殿堂。秦檜蔡京身居高位,藝術技術亦臻於化境,然終為後世所唾棄。

而在西方,個人的修為在藝術的技巧面前,要求就沒那麼苛刻了。只要是有本事,就有市場,就像雞下蛋一樣,只要下出來的是好蛋,誰都不會關注你這隻雞長得怎麼樣。

就連藝術這種人類共同財產的文明,東西方差異都如此明顯。但是,差異只是表明不同,並不代表不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嘟嘟 的精彩文章:

TAG:十三嘟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