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附關於東周國,西周國,以及秦統一之後為何衛國獨存

附關於東周國,西周國,以及秦統一之後為何衛國獨存

對於先秦的歷史大家都知道西周和東周,然而卻不知道在戰國末期周王室又分封了兩個國家東周國以及西周國。我在寫戰國七雄興亡論的時候。看到司馬遷在史記上記載道秦國覆滅東周國和西周國,於是我便對這兩個國家產生了好奇之心。然而查遍史料,卻發現對於這兩個國家的記載,卻寥寥無幾。而且我在百度的時候也發現很多人都把東周國和西周國誤解為東周和西周。於是覺得不可思議,便在興亡論後面附上了這一篇文章。此外,我還發現太史公的《世紀》上雖然沒有記載衛國被魏所滅亡的事,但是呂不韋所著的《 呂氏春秋·應言篇》,以及 韓非子所著的《韓非子·飾邪篇》、《有度篇》等卻都有記載。然而到了秦始皇嬴政滅了魏國之後卻又重新建立了一個衛國作為附庸國。這又是為何?於是我便做了瓷片,附在戰國七雄興亡論之後。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東周國和西周國,很多人一聽到這個名字都會把它與東周和西周相提並論。實則不然東周和西周是一個朝代而東周國和西周國則是兩個較小的諸侯國。

對於東周國以及西周國的描述太史公曾在《史記·周本紀》這樣寫到:「考王十五年,崩,子威烈王午立。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

四十八年,顯王崩,子慎靚王定立。慎靚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秦借道兩周之間,將以伐韓,周恐借之畏於韓,不借畏於秦。史厭謂周君曰:「何不令人謂韓公叔曰『秦之敢絕周而伐韓者,信東周也。公何不與周地,發質使之楚』?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韓不伐也。又謂秦曰『韓彊與周地,將以疑周於秦也,周不敢不受』。秦必無辭而令周不受,是受地於韓而聽於秦。」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惡往,故令人謂韓王曰:「秦召西周君,將以使攻王之南陽也,王何不出兵於南陽?周君將以為辭於秦。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踰河而攻南陽矣。」

東周與西周戰,韓救西周。或為東周說韓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國,多名器重寶。王案兵毋出,可以德東周,而西周之寶必可以盡矣。」

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餎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狐。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

太史公對於西周國和東周國的記載也就寥寥百餘字,其大致可以概括為西周公國的始封者為周考王的弟弟桓公揭,其時約在前440年。西周公國的地域在今洛陽市及其西部地區。由於周王室的衰弱,西周國公是周王身邊掌握實權的人,其辦公地點就在王城內。西周公國自身因勢力單薄,常受大國欺負,與分裂出去的兄弟之邦東周國也矛盾重重,時有爭戰。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國因參與諸侯對秦的戰爭,得罪秦國,"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西周國與周王朝也不復存在了。

除此之外,僅有《戰國策》中有三篇對於東周國和西周國的記載其餘史料對於這兩個國家的記載可謂是寥寥無幾。

對於東周國和西周國這兩個國家大致可以總結為這兩個國家是周王室後期分封出來的同姓的較小的兩個諸侯國,是周王是極其衰弱期,所屬土地僅有一洛陽附近的土地,而這兩個諸侯國的國土面積之和正式周王氏所擁有的土地面積。天下呈現出三周並立的局面,天子所在政權稱為:「宗周」或「成周」,都城邑;西周國,都城王城;東周國,都城鞏。

然而東周國和西周國雖然同宗,但是卻內鬥不斷。因此戰國策中便記載了這兩個國家的三個內鬥的故事,有興趣的可以去戰國策上讀一下。他們之間雖然各有爭鬥,但是他們最終的命運也是一樣的。公元前256年,秦攻西周國,西周文公姬咎投降,西周國滅亡。同年,周赧王去世,東周時代結束。公元前249年,秦相呂不韋帶兵進攻東周國,東周靖公姬傑降,東周國滅亡。至此,周武王姬發建立的姬周政權全部覆滅。

對於衛國來說,他也是一個比較悠久的諸侯國,衛國是周朝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省黃河北部、河北省邯鄲市及邢台市一部分、山東省聊城市西部一帶,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

衛國這個國家也比較有意思,武王伐紂滅了商朝之後,把商朝的貴族微子啟,分封在了宋地,但是他的百姓大多都是周人。而康叔所封的衛國,卻大多數都是商朝遺民。因此「商朝的遺風在衛不在宋。」

周公畫像

周初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的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統治。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周平王東遷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武公時一度強盛,為諸侯首領之一,進入東周時期後由於內亂頻凡而衰弱,前661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也失國,僅剩五千遺民在宋、鄭等國的資助下寄居於曹(河南滑縣東)。依賴齊桓公的援助,前659年遷衛於楚丘(河南浚縣東),重新建國,方才得以續存,從此淪為小國。

到了戰國末期懷君三十一年(前254年)懷君朝見魏王。魏安厘王殺死懷君,滅了衛國。前252年魏國讓衛國復國,魏王立他的女婿衛元君即位。元君十四年(前239年)秦國攻佔濮陽,遷徙衛國於野王。元君在位23年去世,兒子君角繼位。衛君角九年(前221年),秦國統一天下,然而衛國卻獨存了下來。

始皇帝連六國都滅了,要徹底消滅小小的衛國不過是舉手之勞的事情,但是終他一世,始終容許衛國的存在。不加以侵害。這是為何?

在我看來首先是衛國雖然不像趙魏秦楚等國那麼國土面積廣大卻是人才輸出大國。因此人們對於衛國的第一印象,就像「燕趙古來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樣,「衛地自古多君子」。孔子周遊列國14年,其中在衛國長達10年,也就是因為這裡有很多和他性味相投的「君子」。吳王的弟弟季札曾經周遊列國,以其遠見卓識聞名天下,他在衛國得出的結論是「衛多君子,其國無患。」而秦始皇他並不是一個無目的的暴君,不輕易感情用事。始皇帝相當重視文化建設,他要他的傳之萬世的帝國不是一群文盲統治的帝國,而是文化極度繁榮的文明國家。咸陽學宮的建設,是為了比拼戰國極負盛名的齊國稷下學宮。而且在初期應該說他也給了那些博士們極大的言論自由。因此,他留下為衛國,是希望以後為國的人才可以幫助他的後代共同治理這個國家。

其次更重要的一點事,衛國出現了很多人才,例如歷史上有名的商鞅、吳起、呂不韋、聶政、荊軻、仲由(子路)、李悝、許穆夫人等等。其中,有兩個人物商鞅和呂不韋,商鞅主持秦國變法是秦國迅速強大了起來,呂不韋執政期間也是秦國迅速發展,他們倆為秦國一統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除此之外,有很多種魏國出來的小人物,他們在秦末六國的征途中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能正是由於秦始皇心感念這些人所做的貢獻,再加上始皇對於原來六國貴族的有待,因此便把衛國保留了下來。

呂不韋畫像

而對於後人誹謗的因為秦始皇是呂不韋子,而衛國是呂不韋母國所以秦始皇沒有滅衛國。這樣的言論皆為後代儒生對於當時代君主的吹捧捏造出來的謊言罷了。純屬無稽之談。

戰國七雄興亡論到此結束,因為篇幅中字數有限,所以在興亡論中提到了很多歷史人物和故事,卻只能系統的概括一下,還沒法長篇大論敘述下來,因此我準備下面便開始著手歷史人物的解讀,爭取把興亡論串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燕理薪火人文社 的精彩文章:

TAG:燕理薪火人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