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籍修復傳承人 32年「復活」7000冊古籍

古籍修復傳承人 32年「復活」7000冊古籍

古籍修復傳承人 32年「復活」7000冊古籍

古籍修復傳承人 32年「復活」7000冊古籍

紙捻成釘、打孔走線,一本自製線裝書就這樣誕生了。6日上午,武漢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古籍修復技藝展示在武漢圖書館舉辦,該館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人賀琳帶領讀者製作線裝書、了解古籍修復知識。

古籍修復傳承人 32年「復活」7000冊古籍

賀琳講解線裝書知識

賀琳是省、市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人,32年間,她帶領的武漢圖書館古籍修復團隊修復古籍7000餘冊,其中明代刻鈐印本《印品》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看,用針輕輕一撥,線就走直了。」走完線後打結,塞入孔中、藏住線頭,首次嘗試的人也能輕鬆製作出古色古香又結實耐用的線裝書。「一些散頁的資料,個人紙質收藏,完全可以在家自製成線裝書」,賀琳弟子楊明麗說,這也是線裝書現在仍在使用的原因。

比線裝書更需要技巧與耐心的是古籍修復。鎮紙、毛筆、板刷、鎚子、鑷子……大大小小十幾樣工具在桌上排開,賀琳介紹,把一本破舊不堪的古籍「修舊如舊」,往往需要二三十道工序。首先是判斷古籍材質,「是竹紙還是棉紙、皮紙,用手一摸就知道」。然後是尋找紙樣或是將紙染成相近顏色,再拆線、編號、整理、補書、折頁、剪頁、噴水、壓平、捶書。

有時需要清洗書頁,污跡較輕的用毛筆尖蘸熱水刷洗,污跡較重的用開水沖洗、木棍擠壓。古籍的紙墨與現代不同,手法得當,紙墨不會受損,「只是修補後的書頁較原來厚,需要把書捶平、壓實,那把鐵鎚就是用來做這個的」。普通膠水因含化學成分不能使用,因而粘貼補紙的漿糊也要自制,「每天用小麥澱粉調製」。古籍修復的原則是「修舊如舊」,字跡缺失、污損的要保持原樣,「每一次的修復也是可逆的」。

文獻價值較高的古籍會用「金鑲玉」的方法修復,這種方法多用於書品短小、書腦窄、夾字書籍,以白色襯紙襯入對摺後的書頁中間,用紙捻將襯紙與書頁訂在一起。白色的新紙襯著黃色的舊紙,看上去卻渾然一體,稱作「金鑲玉」。

據了解,武漢圖書館館藏線裝古籍21萬餘冊,館藏5000餘部碑帖拓片、200餘種家譜均為特色資源。該館的古籍修復工作在上個世紀80年代起步、發展、傳承,培養了一批古籍修復師。目前,館藏善本古籍均已修復完畢。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王輝斌:李白與「古樂府學」
《書譜》的獨特見解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