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訪松陽古村落,探秘古法造紙技術

走訪松陽古村落,探秘古法造紙技術

走訪松陽古村落,探秘古法造紙技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智慧的華夏先民在養蠶織絲的過程中,發現殘留在蔑席上的纖維薄片,晒乾後可以寫字。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用樹皮、麻頭及舊布、魚網等原料造紙,並且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造紙工藝流程,包括原料的分離、打漿、抄造、乾燥四大步驟,這種古法造紙工藝一直流傳至今。

松陽縣安民鄉李坑村是國家級傳統文化村落,擁有近400年歷史。村中周姓村民為北宋著名哲學家、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後人,村中另有毛姓、潘姓、張姓等姓氏。李坑村不僅保留著清代民國時期建造的古祠堂、古民居,還將古法造紙技術傳承了三百多年,成為今日安民鄉四寶之一。

李坑村周邊山林陰濕肥沃,生長著許多野生結香樹和獼猴桃樹。結香枝條柔軟,可以打結,花多而成簇,香氣宜人,故名結香,又名山椏皮、水菖花。結香樹皮可取纖維,是製造傳統綿紙的高級原料。

獼猴桃枝浸泡後的水,富有粘性,可以將紙漿固定成形,是天然的造紙用膠水。李坑村依山靠水,村民就地取材,辛勤勞作,製作出質地優良的手工綿紙,使這個深山裡的小村落成為遠近聞名的古法造紙之鄉。

村落中心的周氏祠堂附近,有一家紙序民宿,樓頂兩側欄杆上標有「手工造紙、傳承有序」的紅色大字。店主張祖獻老師從父輩那裡繼承了古法造紙技術,一做就是三十多年。他擅長用綿紙寫書法,捨不得丟棄祖傳下來的手藝,成為村裡堅持到最後的古法造紙匠人。

綿紙薄柔、半透明、有韌性,適合製作窗紙、燈籠、油紙傘、龍燈、鞭炮引線等。

祖輩用綿紙書寫、印製的族譜和地契,歷經百年,字跡依然清晰。

製作綿紙需要經過四大步驟、二十多道工藝,花費一周時間。

第一步,原料的獲取和分離。上山砍伐結香樹枝,回來晒乾剝皮,將結香樹皮蒸制軟化,颳去深色表皮,用生石灰水或草木灰水浸泡。

二次蒸制,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分散成纖維狀。

放入溪水中漂洗。

第二步,打漿。將脫膠後的原料敲打成泥狀,裝入布袋放入溪水中再次漂洗,同時去除雜質。

按比例加入清水和膠水,攪拌成紙漿。

第三步,抄造:用撈紙器撈取適量紙漿,濾掉水後,將蔑席上沉澱的紙漿膜倒扣在案板上,形成薄片狀的濕紙,並反覆操作。

第四步,乾燥。將疊在一起的濕紙用重物壓干。

手工分揭,晾曬,最終得到乾燥的綿紙。

改革開放以前,李坑村半數以上村民以造紙為生,產品供不應求。現代工業發展起來以後,傳統手工藝市場萎縮,加上古法造紙工序繁瑣、價格低廉,村民陸續放棄造紙,轉種香菇或外出務工,古法造紙傳承面臨難題。

隱舍李坑民宿主人潘黎明是年輕一代創業者,他希望向老一輩學習傳統造紙技術,將手工綿紙元素融入到民宿中,供遊客參觀體驗。

傳統的手工綿紙用途有限,要將這項傳統工藝長久地傳承下去,需要進行創新。在偏遠的貴州省丹寨縣石橋村,村民同樣延續著古法造紙技術。他們在未乾的紙漿上壓上新鮮的花草,做成精美的花草紙。

花草紙有自然紋路和天然花草,非常雅緻,可以用來製作筆記本、裝飾畫、燈罩、書籤等工藝品。隱舍李坑的小潘去年開始嘗試製作花草紙,他希望依託李坑村古法造紙傳統,開設綿紙和花草紙文創項目,開發文創產品,為遊客提供手工體驗。用農文旅結合帶來的收益,將古法造紙技藝傳承下去。

博大的中華文明,在勤勞智慧的華夏子孫代代相傳下,流傳至今,松陽李坑村的古法造紙技術就是其中之一。在最後的江南秘境里,還隱藏著許多傳統技藝,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文/凝顰

圖/凝顰

註:原創內容,如需轉載,

請註明出處,並附本平台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機游麗水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嗎?浙江麗水也有「比薩斜塔」

TAG:一機游麗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