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航空專家李天:他為戰機披上「隱身衣」

航空專家李天:他為戰機披上「隱身衣」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小時候,很多人都曾幻想過,假如自己有一件「隱身衣」,會是怎麼樣?

顧名思義,「隱身衣」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在你身邊,可你卻發現不了」。

從《西遊記》到《哈利·波特》,從文學作品到科幻大片,關於「隱身術」「隱身衣」「隱身人」的故事層出不窮,在打開人們想像空間的同時,也在激發技術創新的活力。

戰爭是最富有創新的領域。自從有了戰爭,人們就懂得並探索用各種方式來隱蔽自身,以便有效實施各種軍事行動。

現代戰爭,掌握制空權至關重要,而高性能戰機是關鍵。李天院士敏銳地意識到隱身技術對提高飛機生存力、戰鬥力的重要性。為了我國隱身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他點燃了智慧的「火花」,用執著的追求和奮鬥照亮了戰機騰飛的航程。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航空工業集團某研究所首席專家李天——

他為戰機披上「隱身衣」

解放軍報記者 張天南 通訊員 楊元超

烏雲低回,高樹悲風。2018年4月15日上午,瀋陽回龍崗公墓,輓聯掛滿了靈堂,同事、市民、航空迷們來送別一位老者——李天,中國科學院院士、航空工業集團某研究所首席專家。

李天是我國著名飛機氣動力專家、戰機隱身專業領域的開創者、氣動隱身一體化設計的奠基人、殲-8系列飛機和殲-11飛機氣動力專業總師。

很多人認識李天,是從隱身戰機開始的。但鮮有人知道,作為航空設計領域的大國巨匠,他為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辭世前,他依然心念奮鬥一生的事業。

追尋其人其事,記者發現這位傳奇總師沒有高談闊論,溫文爾雅、沉穩平和的外表下,是一顆滾燙的心,苦心孤詣、執著於斯,雖百折其猶未悔。

「大家能進去,我也一樣,試驗最重要」

從李天辦公室的窗戶向外望去,碧空無垠,白雲朵朵。

辦公桌案頭上,資料和筆記本擺放整齊,他彷彿並未走,只是短暫離開,去一趟研製現場、參加了一場學術會議。

李天與航空,有著不解之緣。1963年,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數學系流體力學專業。那時,他所學的專業有很多選擇,可以從事航天、航海、水利……而他毅然選擇了摯愛的航空事業。這一年,25歲的他來到航空工業集團某研究所工作。

該研究所副總設計師趙霞是李天的學生。在她印象里,深入試驗和設計現場是導師多年的工作習慣,「他總是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隨手記錄」。

空氣動力學在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軍用飛機的更新換代離不開空氣動力學的發展與進步。趙霞依然記得,在一項課題研究試驗遇到難題時,為選擇正確合理的氣動布局方案,李天和參試人員一起在現場分析試驗結果,自己動手繪製草圖,甚至親自到風洞內進行安裝。

風洞里的氣溫特別高,就像一個桑拿房,同事們勸李天在外面指導。「大家能進去,我也一樣,試驗最重要。」視事業如生命的李天,硬是和年輕人一起走進風洞試驗。

從「七五」規劃開始,李天連續多年擔任課題組負責人。「他的字典里沒有『畏難』二字。」與李天一起工作多年的該研究所所長劉志敏,對他是這樣的評價。

——在某型號飛機氣動外形的設計工作中,李天帶領團隊探索出「從風洞數據修正到飛行數值的相關性方法」,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

——某型飛機改型設計後,由於外掛武器增加,飛機重量、重心發生變化,影響起降性能。李天提出了一種新的設想,經過分析對比、試飛驗證,有效改善了起降性能。

——某型飛機在使用時出現問題,以李天為組長的攻關組馬上成立,並進行艱苦攻關。最終,他們提出了最優的解決方案,後經試飛驗證,飛機性能達到設計指標。

……

一條條超前的思路方案、一個個創新的設計方法、一項項攻克的技術難題,李天和團隊用實際行動一步一步拉近了我國軍機設計研製與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

「人要有一種精神,要為科學事業扎紮實實做點工作」

早期戰機的隱身技術,多是採用外形隱身和隱身材料,以降低可探測性,減少對雷達波的反射和紅外輻射。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隱身戰機投入使用。發展隱身技術隨之提上日程,後來這項研究工作落到了該研究所,李天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項任務,帶領幾十名專家組成的團隊,開始了一段「馬拉松式」的攻關之旅。

現代戰機研製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從論證設計、立項研製到定型服役,每一步都充滿著艱辛與挑戰。李天帶領團隊成員一邊從頭開始進行基礎理論研究,集合眾智不斷優化設計軟體,為新一代飛機設計打牢基礎;一邊緊盯國外相關領域前沿技術發展趨勢,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最終探索出符合未來作戰需求、綜合性能優異的飛機布局方案。

在該研究所成立50周年時,李天寄語廣大青年人——「求實創新」,這也是他的航空科研生涯的生動寫照。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航空是他的夢想,藍天是他的舞台。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開拓創新,李天始終保持著一名航空科技工作者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

「九五」期間,研究團隊成員在填寫科技進步獎申報書時,有一些不準確的表述。看到這些字眼,李天眉頭緊皺,一一刪掉了。他說:「我們工作實實在在,申報成果也要實實在在,必須要實事求是地寫。」

隨後,李天把大家叫到了一起,語重心長地說:「評獎是為了做事,不是為了作文。」

2005年,李天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該研究所繼顧誦芬、管德、李明之後的第四位院士,他卻把榮譽歸功於集體:「這不僅僅是對我個人的認可,也是對我們所的認可,更是對航空事業的認可。榮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有一種精神,要為科學事業扎紮實實做點工作。」

「飛機設計是集體的事業,只有集體強才是真正強」

創新者不老,是因為他會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養料。

10多年前,年近古稀的李天,仍然奮戰在科研一線,帶領科研團隊不斷攻關,為重點預研項目論證孜孜不倦、不懈探索。

該研究所院士辦公室助理秦書妍記得,今年2月前,李天身體很虛弱,卻依然堅持工作。「這條曲線不對」「這個數字不對」……患病住院期間,他把辦公室搬到了病房,每天仍審閱技術報告,還常把同事和學生召集到身邊當面指導。

奮進者芳華永駐,是因為他心中篤定的信念催人奮進。

「做人以德、做事以則、做學以理、做業以勤」,李天把智慧和經驗鍛造成「階梯」,留給了後來的攀登者。

「高科技的研究與探索永無止境。」耄耋之年,李天在外講學時常常用這句話來激勵莘莘學子。

在該研究所的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眼裡,李天既是一絲不苟的專家,更是溫厚睿智的長者。他重視培育團隊精神,關心年輕同志的成長,他常說:「工作只要認真做了,哪怕有錯,也不該批評。」他的人格魅力和他所營造的學術氛圍,如同潤澤大地的春雨,讓一粒粒航空報國的「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李天還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某研究院的博士生導師。「他講戰鬥機發展的歷史、第四代戰鬥機的技術特徵、艦載戰鬥機的特殊技術和發展趨勢,為我們打開一扇科技之門。」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工業集團某研究所科研人員王辰回憶道。

對待學生,李天從不降低專業標準。從選擇方向、指導具體研究到輔導撰寫學位論文,他根據每位學生的學術特長、專業特點,給他們「高定位」。許多學生畢業後陸續成為飛機總體技術、氣動力技術、隱身技術的技術骨幹和帶頭人,可謂桃李滿天下。

「飛機設計是集體的事業,只有集體強才是真正強。我堅信,更絢麗燦爛的航空夢、強軍夢,將在年輕人手中實現。」李天生前的話擲地有聲。

他的背影雖已遠去,精神之光依舊閃耀。如果只能活一次的生命可以如此壯麗,一生亦是永恆。

(照片提供:郭曉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雙料掌門接管美軍情報和網路戰
只為更懂你,「准教導員」像飛行員一樣上了天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