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她把三個孩子送進斯坦福,她告誡家長:不要進入這種怪圈!

她把三個孩子送進斯坦福,她告誡家長:不要進入這種怪圈!

關注成長樹

每天讀點有用、有趣、有態度的育兒乾貨

文 | 毛小妹

成長樹原創文章,公號轉載請後台聯繫授權

最近有一段教育視頻在網上火了——《她有3個孩子,都相繼考進了美國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學》

陳美齡對自己的教育方法娓娓道來:

「不可以用物質獎勵小朋友,玩具就是玩了兩三個禮拜,他們就不喜歡了,丟在一邊,不是永久的朋友。」

「有家長諮詢我說,小孩子不喜歡洗澡。你可以說,好,洗乾淨,你可以幫媽媽化妝,或者幫爸爸化妝,他一定喜歡的。獎勵他就好像是一件有趣的事,是家庭可以交流的事。」

現在很多家長認可對孩子要鼓勵教育、肯定教育,但怎樣鼓勵也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很多家長會陷入「物質獎勵」的怪圈

1

昨天晚上姐姐火急火燎的打電話來:「你知道你外甥這回語文考多少分不,你想都想不到,0分啊,用腳指頭考都考不出0分的呀!」

我聽著電話那頭姐姐歇斯底里的吼叫,我耐心勸慰,終於弄明白來事情的原委。

原來每次考試之前,姐姐都會答應小外甥一個要求——考滿多少分或考進前幾名,就獎勵什麼東西。

「你如果這次期中考試進班級前五,媽媽就給你買你惦記很久的新書包。」姐姐苦口婆心的對樂樂說。

圖片來源:電視劇《業務部長 吉良奈津子》

孩子如願的考到了前五名,買到了自己中意很久的新書包。

「媽媽,下一次考試如果我還考到前五名,我想要一個ipad。」樂樂跟父母做交易。

「好啊!」姐姐有口無心的答應著。

直到樂樂拿著0分的語文試卷回到了家,姐姐一臉驚愕,空氣頓時凝固,我感受到了暴風雨來臨前的氣息。

看了看試卷上空空如也,但凡寫幾個字也不至於0分。

樂樂卻不以為意,還啃起著蘋果說:「上次說好的考進前五名買ipad,媽媽說話不算話。」

原來,之前的那次考試樂樂考進了前五名,姐姐沒有兌現諾言買ipad,才出了這樣一場鬧劇。

香港教育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物質其實只會刺激子女短暫動力,久而久之只會索求更多,變本加厲。

這些話一定聽起來特別的熟悉:

「寶寶乖,把這些都吃完,媽媽給你買新玩具。」

「這次考試超過90分,爸爸獎勵你100元。」

「幫媽媽把碗洗了,等下給你買冰激凌。」

「寶貝,今天午睡睡著,媽媽就獎勵棒棒糖。」

從心理學來講,每個人做一件事都需要驅動力,驅動力分為內在驅動力和外在驅動力。

一個孩子自發的想要學習,就是內在驅動力,然而物質獎勵對孩子來說,是外在驅動力。

圖片來源:電視劇《業務部長 吉良奈津子》

如果建立的鏈接是外在驅動力,那麼只要外在驅動力撤銷,事件就不會發生。

也就是說,習慣於物質獎勵的孩子,一旦沒有物質獎勵,好習慣或好行為就會消失。

姐姐華麗麗的將孩子的「想學習」這一內在驅動力,轉換成了物質獎勵這一外在驅動力。

2

美國有位獨居的老太太,喜歡安靜的獨處。

鄰居的幾個淘孩子,經常在屋外玩耍。不知怎麼的,突然有一天,這幫熊孩子玩出了新花樣——踹垃圾桶。

屋外時不時的傳來震震噪音,幾天後這些孩子還是沒有消停,老太太忍無可忍,想了個辦法。

老太太叫來了這幾個孩子:「你們以後每天都來踹垃圾桶,然後我每天給你們每人2塊錢。」孩子們很開心。

兩天後老太太對孩子們說:「我最近比較拮据,只能給你們一人一塊錢了。」

孩子們有些不高興,但第二天孩子準時來踹垃圾桶了。

圖片來源:電影《菊次郎的夏天》

老太太對孩子們說:「我最近救濟金還沒有拿到,只能給你們一人五毛錢了。」

孩子們很生氣,甚至暴跳如雷:「我們每天用力的踹垃圾桶很累的!」說完熊孩子們揚長而去,老太太又過上了安靜的日子。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經做過相關的心理學實驗,實驗證明: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得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得吸引力

這就是所謂得「德西效應」。

3

曾經在約翰·洛克的《教育漫話》里看到這樣一段話:

「看到他念了書,就用美味酬勞他;要他做一些小事,就允諾給他鑲有花邊的領巾和漂亮的新衣服;

你給予的這種報酬和獎勵,不就是認為這些東西是好的,是他應該追求的,從而鼓勵他去嚮往這些東西,使他習慣於把自己的快樂放在這些東西上面嗎?

除此之外,難道還有什麼別的解釋嗎?」

圖片來源:電視劇《業務部長 吉良奈津子》

成人對孩子的物質獎勵往往會帶來很多壞處。

此刻有用,長遠無效,不利於習慣養成:

驅動力專家丹尼爾.平克說過:「獎勵只能帶來短期的爆發,其效果會逐漸消失。」

尹建莉老師曾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里提到過:「買玩具,如果覺得可以給孩子買,就痛痛快快的給孩子買,不要把背古詩和買東西聯繫起來。」

她曾經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里也提到過「考好了不獎勵」,物質獎勵對好習慣、好行為的養成沒有任何好處。

買玩具就是買玩具,吃飯就是吃飯,學習就是學習,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逐漸對很多東西失去興趣,對原本感興趣的事失去興趣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雷珀實驗」:將喜歡畫畫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孩子被告知:如果畫的好就有獎品;對另一組孩子說:「我很喜歡你們畫畫,我想看看你們畫的畫。」

孩子們很高興的畫起畫,第一組孩子得到了獎品,第二組孩子得到了具體的點評。

幾個星期後,心理學家發現,第一組孩子不再主動畫畫,第二組孩子還是跟原來一樣很開心的進行繪畫。

後來這個實驗在幾個不同的國家進行實驗,結論都是一樣的。

成年後自律性差

通常在物質獎勵下培養的孩子,大多成年後自律性差。

圖片來源:電視劇《業務部長 吉良奈津子》

用一些物質去鼓勵孩子,孩子通常會慢慢的開始依賴「物質」這樣的外在驅動力。

當一個人持續的依賴外在驅動力來支配自己的行為,他就很難用內在動力去約束和支配自己的行為。

長此以往,人的自律性就會變差。

4

曾經有位美麗的女教師,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很多的男孩子都想得到她的關注和喜愛。

這個女教師非常喜歡班裡的羅斯,他紀律好、成績好。

她安排羅斯在畢業典禮上致辭,還親吻了羅斯,祝他有更好的未來。

一個低年級的男孩非常嫉妒,他跟美麗的女老師說:「我也想得到你的一個吻。」

女老師微笑著對他說:「羅斯的成績非常好,也很守紀律,如果你跟他一樣優秀,我也會獎勵你一個吻。」

圖片來源:電視劇《業務部長 吉良奈津子》

從此以後,男孩像變了一個人,他努力學習,各方面突飛猛進。

後來,全校都知道了這個男孩,最終他如願的得到了這個女老師的吻。

這個小男孩的名字叫亨利?杜魯門。

鼓勵孩子的方式千千萬,沒必要用物質獎勵這種低級的做法,可以換成很多高級的做法。

不吝嗇對孩子的肯定

倪萍曾經在《姥姥語錄》里寫過,姥姥說:「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在孩子的眼裡父母就是「神」,他們深深的信任著父母,對父母的話深信不疑。

父母對孩子的肯定,增添的就是孩子的自我肯定力。

正如陳美齡受採訪的視頻中所說:「孩子的自我肯定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Deci建議過,想要刺激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是讓孩子覺得「我能做到」。

給孩子一個記錄榮譽的本子

在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里》提到過,她給女兒圓圓弄了一個本子,專門記錄做的好事。比如:「收好玩具」、「扔垃圾」、「學會認鐘錶」等等。

尹建莉將其稱為「記功簿」,記功簿實質上是帶給孩子一種榮譽感,孩子會極其珍惜這種榮譽感。

「記功簿」形成的是一種正面暗示和良性刺激,孩子在其中感受到成就感。

她在文章中特別提到: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避免懲罰記錄,避免過錯的強化。

圖片來源:電視劇《業務部長 吉良奈津子》

用有趣的事來獎勵孩子

正如陳美齡受採訪的視頻中所說:獎勵孩子是一件有趣的事,是整個家庭可以交流的事。

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也許是周末一起製作美食的快樂,也許是一起去郊外野炊的快樂,也許是一場普通的電影。

生活中快樂的事情很多,終其所有,我們都想要孩子幸福一生就已經足夠,快樂也需要練習,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也會成為一個有趣又快樂的人。

正如龍應台所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漸行漸逝,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不可能永遠陪伴孩子左右,他們的未來都要靠自己,我們應該早早的拋棄物質獎勵這種低級的做法。

鞭子抽在心上,比抽在屁股上更有效。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即可收聽下方全部音頻

- 小學生必背唐詩解讀 -

……

- 英文有聲繪本 -

…………

- 中文有聲繪本 -

…………

上千部兒童有聲繪本故事

成長樹

關注收聽上千部兒童有聲繪本、唐詩解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長樹 的精彩文章:

現在名校面試都玩什麼套路?這套書全能幫孩子攻破,更鍛煉大腦思維
馬伊琍的一條微博刷屏,原來我們一直在誤傷孩子...

TAG:成長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