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到民國,你還能考得上大學嗎?

回到民國,你還能考得上大學嗎?

全文2129字,閱讀時長約 7 分鐘

又到一年高考時。每年高考的作文題都會成為一個街談巷議的熱點,今年也不意外。

上海卷:

「談被需要的心態」

北京卷:

「二選一:新時代新青年,綠水青山圖」

江蘇卷:

「生活處處有語言」

天津卷:

「器」

全國一卷:

「寫給未來2035年的那個他」

全國二卷:

「戰鬥機為何應防護彈痕少的部位」

看到上面這些作文題目,想必很多人都會抓耳撓腮,無從下手,可如果你覺得這就已經很難了,那你還是too young too simple!

假如把你送到民國時代,做一做那時候的大學招生考試試卷,我想你怕是大學都不一定能考得進去吧。

眾多名人都曾在民國時期參加大學招生考試,錢鍾書、何炳棣、資中筠、季羨林、金庸、陳省身、楊振寧、葉嘉瑩、董輔礽、錢學森、黃仁宇都曾憶及當年考試對其人生的影響。

考卷命題者也是大師雲集,胡適、朱自清、錢端升、雷海宗、陳寅恪、葉公超、錢穆、江澤涵、吳大猷、華羅庚等名家、學者都曾參與命題。

下面,我就給大家羅列一些當時的考題,如果感興趣,你可以試著做做看哦!

民國的大學招生考試題

作文題:

1、董仲舒謂仁者愛人不在愛我,試申其義。(北平大學1933年)

2、讀書志不在溫飽論(輔仁大學1941年)

3、士大夫無恥即為國恥說(中山大學1942年)

4、欲修其身先正其心說(光華大學1947年)

英文題: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1、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多行不義,必自斃。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開顏。

6、若我為上帝,我將毀滅此萬惡之世界。(復旦大學1946年)

歷史地理題:

1、以下各年份為何重要:1066、1215、1453、1492、1648、1789、1815、1848、1870、1914。(東吳大學1933年)

2、論基督教者或謂其宗旨迫近中國之墨子,其故安在?(光華大學1947年)

哲學題:

1、世界與人生是否是兩個問題?如是兩個問題,應該有一種什麼關係?(國立北平大學1933年)

2、為什麼倫理學和美學歸於價值論內?(廈門大學1933年)

公民題:

1、青年對於家庭、社會、民族、國家及全人類之責任與義務,試簡要述之。(四川大學1940年)

2、試述理想中我國公民之美德。(西北工學院1941年)

3、中國社會問題究在人口太少,抑在人口太多?而教育程度太低,生產能力太弱?其解決之道在獎勵生育,抑應發展教育,提高生產技能?(西南聯合大學1942年)

看完上面的題目,大家是不是更加抓耳撓腮,無從下手了?

小編也是一樣,如果我生活在那個時代,估計只能在大學門口賣賣油條,大學的門都摸不著咯。

對比一下民國時期的考試題和如今的高考題,我們其實可以發現很明顯的區別,小編羅列出5條供大家指正。

民國考試題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區別一:民國大學招生不是統一試題,現在的高考基本上是全國統一

民國大學各考各的可以理解,畢竟社會不穩定、交通不發達、教育水平有差異,組織全國統考有難度,不過這倒為各校發揮自己所長展現自己特色提供了空間。

「論新女性」,這是女子學校的題;

「五穀豐登,糧價低廉,農村之好現象也,而豐年適以成災,谷賤反致傷農。社會病態,竟見於吾國之今日。癥結所在,試詳論之」,這是農學院的題;

「醫學與人生」,這是醫學院的題目;

「試舉例論述中國史上之偉大工程」,這是工學院;

「試述增加行政效率之方法」,這是管理學院;

「今之論者恆曰商戰,夫行貨豈有同於行軍者耶?試詳其說」,這是商學院。

這是從學科角度總結的,其實試題的特色應該追溯到各校的性質與定位。民國時期的大學有國立、省立、私立、教會,用季羨林回憶文章里的話說,那叫一個「紛然雜陳」,比起現在大一統的題目,確實多彩多姿。

區別二:民國大學的題目中能看到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民國時期誕生了很多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這跟當時東西文化交匯的教育、文化和社會背景不無關係。

大學招生題里也是一樣,既有傳統的句讀、詩書,也有最新的科學內容,體現出兼容並蓄的風貌來。

教會大學的題目更偏向西方一些,有些教會大學,除了國文之外,其餘科目是全英文考試。林語堂就曾經說自己的英語好應該歸功於在聖約翰大學的學習。

區別三:民國大學的題量少更開放,現在高考的題量大更公平

量多量少只是表象了,更準確說民國題偏個性化,現在高考題偏標準化。

打個比方,民國考試像創業期的公司招人,沒那麼多條條框框,創始人問幾個問題可能就看中了;現在高考像組織嚴密的公務員考試,幾輪筆試面試還嫌不夠,還要加上性格測試背景調查什麼的,複雜得很。

所以民國時候的題目可能更適合天才、偏才,現在的高考題目是標準化的,更多考慮公平,減少偶然性。所以民國有羅家倫、錢鍾書、臧克家那樣的偏才被閱卷者慧眼識珠破格錄取,現在大概不會了。

區別四:民國大學題貼近社會現實,而且尺度更大

這個不必多說了,1933年中山大學國文題「蔣介石對日不抵抗,宋子文在歐美大借款,試述其事實而評論之」,現在誰能出類似的題目?

區別五:民國大學題里有救國圖強的情懷

當時國勢衰頹,列強欺凌,西風肆虐對國民文化心理上的衝擊不可謂不劇烈,然而在大多數題目中,展現的卻是昂然的文化自信,是救國圖強的不屈之氣。

南開大學的英文考題中出現了「The real heroes of China are the soldiers whom used their blood to fought against Japan」(浴血抵抗日寇侵略的軍人是中國的真英雄)的句子。

燕京大學的題目更直接,請考生撰寫「關於抗日運動之意見(或草擬整個的抗日計劃或批評國內的抗日運動)」。

中正大學在「珍珠港事件」前一年出了這樣一道題:「日本如果南進,其與英美海軍之交戰形勢若何?試就地理形勢,判其勝負。」

東北主題多次出現在考題中,比如中央政治學校這一道:「遼、吉、黑、熱四省為中國疆土,不可分解之部分,試就地形、居民、富源三方面說明之。」

中央大學的中國史試題耐人尋味:「漢征匈奴,唐擒突厥,皆含雪恥之意,其所雪之恥何在?」

這樣的題很多,角度各有不同,主題卻都是相通的。我個人最喜歡這道題:「政府在抗戰期間對於諸生不征之使從軍而招之使求學,其意義安在?試申述之。」這是1942年武漢大學、四川大學、東北大學聯合招生試題。

即便戰事如火如荼,政府仍慮及長遠,謀教育救國,寄望青年承擔未來的建設重擔。當然,我們現在知道,主政者後來未能完全堅持這一主張,幾年後又發出了「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號召青年從軍抗敵。

但無論哪種主張,都是為國存希望、為國求勝利,雖然僅僅是一道題,背後的歷史其實很豐富,也很生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課堂 的精彩文章: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和孟子都表示不背這鍋!

TAG:一條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