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喇嘛甸儲氣庫

喇嘛甸儲氣庫

喇嘛甸油田的地下儲氣庫是當時該方面技術最高水平的結晶,具有里程碑意義,是當時規模最大的油田地下儲氣庫。

1975年,為緩解工業用氣與民用氣季節性用氣量不均衡的矛盾,減少夏季伴生氣放空帶來的資源浪費,確保油氣界面穩定,喇嘛甸油田儲氣庫應運而生。與國內外其他地下儲氣庫相比,基於氣頂而建的喇嘛甸儲氣庫具有鮮明的天然庫存特性,但要保持油氣界面穩定,管理難度較大。喇嘛甸油田具有獨特的構造形式。是一個受構造控制的短袖式的背斜氣頂油藏,他的主要儲集層屬於河流三角洲沉積形式。

開發初期的選庫標準和設計原則:1)有適宜的構造、發育的儲層和良好的封閉條件;2)能滿足日注采60×104m3的要求;3)避免氣竄油浸,對氣頂油田開發全局影響最小;4)少打井;5)注汽井位於構造高部位、砂體較發育的地區。建成後,先開始採氣,從1983年開始向地下注氣。

隨著大慶油田乙烯、化肥、甲醇等化工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原料天然氣需求也越來越大,由於設備的檢修等情況造成了每年將近1×108m3的天然氣因無力應用而白白放空,損失了大量的天然氣。另一方面,出現了氣竄現象,注氣設備老化,管線及井口需要改造等,結合油氣區動態變化和大慶地區用氣平衡狀況,儲氣庫於1998年擴建。

儲氣庫注采技術及管理方法:1)儲氣庫設計及庫容量測算技術;2)注採氣系統節點分析技術;3)動態監測及調整技術;4)地面工藝配套調整技術;5)儲氣庫動態分析技術和管理辦法。

根據大慶地區氣候變化特徵和用氣平衡情況,確定每年4月中旬至10月中旬注氣,11月至次年3月採氣,構成一個運行周期,注采切換期各半個月。擴建後的第一個周期,注採氣量都大幅度上升,儲氣庫採氣6100×104m3,日供氣60×104m3左右,注氣達到5200×104m3,連續20天日注氣達到60×104m3以上。最高日注氣量82×104m3,在1981年達到2.04×108m3的採集高峰。

由於採集方法的局限性使得氣層壓力下降並逐漸威脅油氣界面穩定,出現許多隱患。自1983年後降低了儲氣庫的採氣量並開始新的開採方法。例如向儲氣庫回注天然氣,通過此方法實現氣壓平衡到1996年底采、注氣達到基本平衡。儲氣庫地層壓力7.46MPa,總壓差-2.62MPa。通過不斷更新採集方法簡化管理,使得注氣量大大增多,進而使儲氣庫地層壓力回升至8.43MPa,總壓差-1.65MPa,氣體產量也大幅度增長。

根據2009年監測資料顯示,油氣界面基本保持穩定。在薩零組射孔厚度佔全井38.95%情況下注氣時不吸氣,經過分析認為薩零組氣層基本沒有動用。目前儲氣庫動用的只有薩一組。所以此油井依舊有很廣闊的開採空間。到2015年四月初期儲氣庫地層壓力8.16MPa,油區、氣區壓差穩定並且壓力範圍變化在可控範圍內。地下儲氣庫和油氣界面可以持續穩定較長時間。

由2009~2016年實際注氣壓力變化情況(見表1和表2)看,2009年到2016年,平均每注天然氣3720×104m3時,氣層壓力上升0.1MPa;平均每采天然氣3010×104m3時,氣層壓力下降0.1MPa。

表1 2009~2016年實際注氣壓力變化情況

表2 2009~2016年實際採氣壓力變化情況

中國石油網消息稱截至5月6日,我國首座地下儲氣庫——大慶喇嘛甸油田儲氣庫已安全平穩運行43年,日調峰能力達100萬立方米,累計注氣18.9億立方米、採氣21.28億立方米。

43年來,喇嘛甸儲氣庫持續強化安全管理,堅持定期開展設備檢修,保證地面系統安全運行;合理調控油氣區壓力系統,保持油氣界面穩定;以「先內部井再外部井,先壓力低井再壓力高井」為注氣階段開井原則,以「先內部井再外部井,先壓力高井再壓力低井」為採氣階段開井原則,提高運行效率。在此基礎上,喇嘛甸儲氣庫及時開展注采井套管檢測工作,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檢測、評價方法。

參考:[1]席楊.喇嘛甸儲氣庫動態分析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7.

[2]沙宗倫,方凌雲,方亮,舒萍.大慶喇嘛甸地下天然氣儲氣庫開發技術研究[J].天然氣工業,2001(05):80-83+3.

[3]我國首座地下儲氣庫大慶喇嘛甸油田儲氣庫已安全平穩運行43年http://www.chinagas.org.cn/hangye/zixun/china/2018-05-09/42683.htm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腦補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這破文章一點也不高深,認字的都能看懂

TAG:腦補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