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新:扶桑神話與日本民族的起源

何新:扶桑神話與日本民族的起源

原標題:何新:扶桑神話與日本民族的起源


何新:扶桑神話與日本民族起源


對《山海經》中遠古神話的新認識


(2012-12-13)


【本文摘自何新著《諸神的起源》第三版(1990年版)】

博友來信,希望本博轉一下老何早年考古作品《扶桑日本考》。此文是何新80年代作品(本文寫作於1986年 ),收入《諸神的起源》(1990年版)中。


【內容提要】 本文作者通過對中國遠古神話特別是對《山海經》的研究,發現《山海經》中有關扶桑的記載遠比《梁書》扶桑記為早。並認為早在遠古時代,中日在地理文化上已經有極其密切的交通傳播關係。帝堯時代就有大禹登陸扶桑、大陸移民奔赴日本探尋日所出處的記載。因此日本民族有一重要部分其祖源和文化來自遠古中國。


何新認為《山海經》並非神話荒誕之作,而是可以考證的一部關於遠古山川海陸和地理、人文、氏族、物產及旅行情況的有價值的著作。


【正文 】


扶桑,是中國遠古傳說中一棵與太陽有關的神木。根據《古今圖書集成·邊裔典》記載,日本島上古代列國中,很早就有以「扶桑」自稱的國名或族名。但中日之間建立關係,根據正史(《漢書》、《三國志》)的記錄,目前所知不早於漢代。然而,扶桑神話的產生卻很早,在《山海經》中記述尤多。


我最近對《山海經》以及中國古代東方的史地情況作了一些考察,結果,獲得了一些意外的發現。由此,不僅可以確證中國古代之所謂「扶桑」的神話,與日本的富士山信仰有關,而且可以斷定《山海經》中「海外東經」和「大荒東經」兩章,所記內容基本是遠古時代日本海和日本列島的地理、氏族、人文情況。令人驚異的是,其中多數記述,竟可以與漢、唐、明以下關於日本的信史相參證,還可以與日本海及日本列島周圍的地理情況相參證。由此,我們可以對日本文化起源、日本民族史以及中日文化和關係史,對《山海經》的史地文獻價值,以至遠古華夏人的海地觀念、地學知識,都獲得某種新的認識。


茲將所見,證述如下,供有興趣的海內外讀者研究、參考。


一、關於扶桑國地望的論爭


關於「扶桑」的地望所在,可以說是歷史上遺留下的一個遠古地理之謎。近代廣為流行的一種見解,認為其地與美洲墨西哥有關。始倡此說的是法國人金捏(De.Guignes),他於1761年提交的一個研究報告中說:根據中國史書,在公元5世紀時,中國已有僧人到達扶桑,而扶桑,他認為就是墨西哥(按金捏所說的中國史書,指《梁書》「扶桑傳」)。


在中國學者中較早響應此說的是章太炎,他在所著《文始》中也認為扶桑即墨西哥。但西方學者中,很早就有人反對這種觀點,例如德國學者克拉被羅(H.J.Klaproth)曾於183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扶桑國不可能是墨西哥,而應當是日本或薩哈林(庫葉島)。

由此形成了關於扶桑地望問題有代表性的兩派觀點。自18世紀以來,在西方學術界,有眾多的傳教士和東方學家參與了這一問題的討論。據統計,國外有關論著可達39種以上(羅榮渠說,見《中國人發現美洲之謎》)。在我國學者中,也許是為了論證中國人享有最早發現美洲這一榮譽,許多人贊同扶桑地在美洲墨西哥一說。除章太炎外,影響較大的尚有朱謙之(1941年,《扶桑國考證》)、鄧拓(《誰最早發現美洲》,1961)等。然而,贊同扶桑與古日本有關這一觀點的。卻較鮮見。儘管從古地理看,這一觀點應更為信實。


應當指出,關於東亞人種與美洲土著印地安人種,在體質人類學和文化遺存方面,都存在許多近同之點,這已被考古方面的大量實物材料所證明。但是,這一方面的材料,卻未必可以用做支持扶桑地在美洲的證據。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史書中所記載的「扶桑」,其地理位置和人文情況究竟如何?這些記載,究竟是與日本還是美洲墨西哥的古代情況相吻合?


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近人研究扶桑問題,所注意的書證多援引中古以後的史料(如《梁書》)。而對於最早系統記述「扶桑」地理問題的《山海經》一書,卻頗為忽視。我在本文中,即想提供若干取自《山海經》一書的材料。根據這些材料,基本可以確認遠古中國人所謂「扶桑」之所在就是今日之日本列島。


二.扶桑、富士與黑齒國


「富士山」一詞,在日語中讀音作「fujisang」——幾乎完全同於漢語「扶桑」的讀音。當然,語言的耦合可能只是一種巧合,問題在於其他方面的實證。關於富土山,我查閱了百科全書及中國古代的若干資料,了解到:


1、富士山,從古以來在日本民族中就享有「聖岳」之稱(相當於中國之昆崙山、天山或泰山)。它實際是被日本全民族所崇奉的一座地位至高的宗教性神山。



日本民族的聖山——」扶桑山「——富士山


2、有關富士山的山文簡況如下:


它是日本第一高山,海拔3776米,是一座著名的火山。自公元781年有文獻記錄以來已噴發18次之多(也就是說,平均每隔七十年左右噴發一次)。最近一次噴發在公元1707年。山體位於本州島上富士斷裂層(fossamagna)的山地構造上。山體呈標準圓錐體形。山頂終年積雪,山色優美。如果以中國中原(河洛)地區為中心,則富士山的位置,幾乎就在中國的正東方向。富士山是活火山,現在仍有噴氣現象。山北有著名的富士五湖。 了解關於富士山的基本情況後,我們再來研究一下中國《山海經》以及傳說中關於「扶桑」的情況。

傳說中的扶桑是東方的一棵神樹,此樹位置在東方大海一座山的溫泉山谷中,太陽由此樹上升騰而起: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君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口『溫泉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 方出。皆載於烏。「


《海外東經》記:


」 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核,一是居上技。「


我們知道,《山海經》一書來源古老。前人早已指出,此書在流傳中有散失、增益、錯簡,文未必出於一人一時。由於口耳相傳,間雜異聞想像,所以其中確有一些神話和難以考實的傳說。但有趣問題不在於此,而在於其中的許多記載,竟然往往可以被可信史料所佐證。


這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經》對於「扶桑」所在地點的定位。據《山海經》記載,扶桑位置,是在「黑齒(國)」的北部。那麼由此發生的問題就是:


1、古東方歷史地理中,是否確有一個黑齒國?


2、如果有,此國位置在哪裡?


查證史料後,答案是肯定的:


1、古東方歷史中確曾記載過一個「黑齒國」。

據《周書·王會》記:(西周初葉)周成王時,即有黑齒國人人貢,獻白鹿、白馬。而考日本之古民俗流傳至今猶然有崇奉白鹿、白馬的風俗。


2、所傳說之黑齒國地望,就在今日的日本列島上。


在《山海經》中關於黑齒國的報道數見。其位置,據《海外東經》記,乃是在中國東方海外「東南陬至東北陬」(日本列島恰在這一方位上)。


黑恥國 「人黑齒,食稻」。


《山海經》中的上帝名叫「帝俊」,而黑齒人被認為是帝俊的子孫。(此族人據說與中國周朝時封于山東半島海岱區域的姜太公族也是同姓。《大荒東經》:「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


實際上,早在1600多年前,最早為《山海經》作權威性注釋的東晉學者郭璞已經明確指出,黑齒國與古日本(「倭國」)具有密切關係:


「《東夷傳》曰:倭國東四十餘里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至也。」


倭國,其確切地望即在今日日本的九州島上。《漢書·地理志》顏師古註:


「倭在帶方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國。渡海千里,復有國,皆僂種。」


所說自倭國渡海千里別有島,應是指與九州隔海相望的本州島。

又據《元史·外夷傳》:『倭又名「倭奴」。「


案:所謂」倭奴「,實際就是日本本土的古老居民阿伊奴(努)人——Ainu的轉音。在中國古地理書中,常稱中國大陸東方的居民為「隅(古音偶)夷」。從古漢語語音看,「隅夷」一名,也應與阿伊奴人有關。


阿伊努人是日本列島最古老的本土原住民,古代曾遍佈於整個日本列島上。 郭璞注《山海經》所引《東夷傳》,乃指《三國志·魏書·鮮卑烏桓東夷列傳》,此書中記:


」女王國東,渡海千餘里,復有國皆倭種……黑齒國在其東南,船行一年可至也。「


根據現代日本學者的研究和近期考古發現,《三國志·東夷傳》中所記的「女王國」,乃是古代日本九州島上的一個強國,日語稱「邪馬台國」。


我們知道,今日之日本列島,實由四塊大島組成。由東北向西南呈弧形延伸,分別為:北海道島、本州島(面積最大)、四國島、九州島。



日本列島


如果女王國在九州島上,那麼「裸國」在其東南約相當於四國島。而所謂黑齒國,位置應在日本本州島的東南部,富土山則在其北側。


為什麼叫黑齒國呢?根據明代學者李言恭所著《日本考》的記述,直到明代,日本貴族中尚普遍流行以染牙成黑齒為貴族的特殊風俗(有趣的是,這一風俗古代也曾經流傳在中國西南部的雲貴川地區和台灣地區)。李氏還記述了日本貴族染牙的具體方法:

」 其(日本)士官本身宗族子侄並首領頭目,皆以銹鐵水浸染烏蓓子(即中藥五倍子)末,悉染黑牙。與民間人以黑、白分貴賤。女子年及十五以上,不分良賤,亦染黑牙始嫁。 「


由上述可知,《山海經》中所記在中國東海「大荒東」(即極東方)的黑齒國,可以肯定,就是指古代日本列島上的諸染齒方國。那麼據此,《山海經》中所說的日出之地「扶桑」,其地既與黑齒國不遠,那麼它也應當在日本列島上。


今本《山海經·海內北經》中還有如下一段記載:


」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案查古地理知古蓋國地跨今遼東半島和北部朝鮮。)


郭璞注釋則指出:


」倭國在帶方(即帶郡)東大海內,以女為王。其俗露介,衣服無針功,以丹朱塗身。「


由此可見,《山海經》的作者,是的確非常了解古代日本(「倭」以及「女王國」)之情況的。


又《山海經海內經》記:


」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倭人愛(挨)之。「


案:天毒或即《後漢書》所記的身毒。朝鮮即今日朝鮮。「倭」音從委,倭人亦記作委人(日本出土漢代金印刻「倭奴國」即作「委奴國」。)「愛」讀作挨或依。《玉篇》:「北海之偎,有國曰偎人」。偎人即倭人,這個地處東、北海之上,瀕臨朝鮮的「倭人」或「偎人國」,實際也是指日本。

三、大人國、小人國、毛人國與阿伊努(Ainu)人


可以補證以上說法的,我們還可以舉出《淮南子·時則訓》:


」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之國,東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太皓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


歷代學者均承認,文中所謂「榑木」,也是「扶桑」的別名(據清人考證,詳後)。從地理方位看,古「碣石」地望諸說不一,但說為今河北渤海灣西北側較多,朝鮮與碣石逾渤海(古北海之一)及黃海大海相望。而傳說中的「大人國」部落,位置應相當於今日中國遼東及朝鮮半島的古扶餘國:


「扶余在長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其人粗大。」(《三國志·扶余傳》)


由大人國再向東——越過朝鮮半島,就到達所謂「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其地理正相當於日本列島之所在。至於所說路程一萬二千里的距離,我們可以核驗一下《三國志·東夷傳》所記中國到日本之間的距離:


」自(漢)帶郡(漢朝曾經佔據向東方航海的大港,位於今南朝鮮漢城附近)至(日本)女王國,萬二千餘里。 「


實際上直到明代,中國人仍認為中國、朝鮮半島及日本之間的地理距離是一萬二千里。明·薛俊《日本考》:


」(自日本國)渡百濟到樂浪及帶方等郡,約一萬二千里。「


以上書證可謂絲絲入扣,無一不密合無間。

應當指出,從今日地理距離的實測看,中國大陸與日本列島的距離並非一萬二千里。但是,古代測距不準確,實際距離往往依靠旅行者的心理感覺和估計。所以《梁書·扶桑傳》中,估測扶桑國與中國的距離,認為約為二萬里。如果一萬二千里是指九州島與中國的距離,那麼二萬里很可能是指本州島與中國的距離(根據中國古代旅行者的記錄,自九州到本州,船行需一年時間)。


關於「大人國」的存在,亦見之於《海外東經》:


」東海之外,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


據郭璞引述他同時代(東晉)人的說法。大人國位置確應當在日本附近:


」 平州別駕高會語云:倭國人海行遭風,吹度大海外,見一國人皆長丈余。形狀似胡,蓋是「長翟(狄)」別種。「


又據《山海經》在扶桑和黑齒國附近,有一個奇怪國度叫「毛人國」。《山海經》中有多處關於「毛人」、「毛民」的記載,分別收錄在《大荒北經》和《海外東經》中。


檢證史料,我發現正如「黑齒人」一樣,《山海經》中所謂「毛人」也與日本列島的古代居民有關。


據《大荒北經》說「毛民依(夷)姓」。郭璞說:毛民「面、體皆生毛」。又說毛民與大禹具有關係。


《史記·五帝本紀》記,大禹曾到過「東極日出蟠(榑)木之地」。


《海外東經》記,毛人國位置在黑齒國北方:

「毛民之國在其〔何案:指黑齒國、玄服國]北,為人身生毛。」


參證於史書,南史《宋書·倭國傳》記:


「日本東北隅,隔以大山,山外有毛人國……東境接海島,夷人所居,身面皆有毛。」


19世紀德國學者希格勒(G·Schlegel)認為,中國古書中所記北方「毛人」乃是指日本的「Ainu」人(阿伊努人),此說甚確。


毛人,實際本來是北狄之一種。蓋其人多須,毛長,故稱毛人。



阿伊努長老


「Ainu」一名在日語中,至今仍讀為「狄」。中國古《尚書》中把北方,稱作「奧」,北族人通稱作「狄」;即北狄——」北方曰狄人「。東方之人則稱作「隅夷」(隅、奧古音相近),似乎也是「阿伊努」的轉語。


阿伊努人是日本列島上的土著人種,其別名又稱「蝦夷」(AimiXi,Aizou)。其人種體型與北美印地安人接近。高顴,深目,多毛,身矮,大腳,大頭,具有鮮明的體征。他們一度佔據過大部分日本列島,一直到8世紀,仍然控制著本州島的三分之一地區。


[何新補記:


阿伊努,日文寫作「アイヌ」。阿伊努若實際是日本北海道及列島上的本土原住民族。其種族來源,來自亞洲大陸北部的高加索褐色人種。


阿伊努人信仰多神的薩滿教,他們把生活中任何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或者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物都視為神,各種祈禱儀式已經融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特別崇拜熊,《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出身有熊氏族,也是來自北狄。


( 關於阿伊努人的人種起源,日本有多種說法,至今難定真相,包括有「白人說」、「蒙古人種說」、「大洋洲人種說」、「古亞細亞民族說」、「人種孤島說」等。有一種說法是:在距今數萬年前,亞洲中部的高加索獵牧人向北移動。當時日本列島有大陸橋與東亞大陸版塊連接,他們到達了日本北海道及列島,成為日本第一批居民,並且創造了繩文文化,這個時期被稱為繩文時代。


到了彌生~古墳時代,中國東部和東南部的華夏人種也渡海到達日本,帶去了中國山東半島和江南地區(古吳國)的大陸文明。使得多數的日本地區接受到中國大陸文明的強烈影響,並迅速發展起來,這些東方人在帝堯時代被封為」羲和民族「,也就是後來日本人中的所謂」華族「(日本王室貴族的自稱)、「和人」以及」大和民族「的起源。東進的大陸民族具有較高的文明和武器、工具,進入日本後不斷擠壓原住民族阿伊努人的生存空間,幾千年來使得阿伊努民族瀕臨絕滅。但阿伊努民族至今竭力維持其傳統文化,和大部分日本地區仍有很明顯的不同。]


在日本居住多年深知日本國情的前美國駐日大使(1961-1966)賴肖爾,在他的名著《日本人》中曾經指出:阿伊努人後來「逐漸地被日本民族的主體所征服和同化,迄今,只有在北海道島嶼目前尚存在約二萬人。但是至今他們也還保持著自己的文化特徵」。


他還指出:Ainu人在體型上具有一些與其他族類不同的特殊特徵:身材矮小(古書中說日本列島有其兩種阿伊努,一種長人,一種矮人。原因待考。但矮字從委,與倭可通假。又古書記載古代中國山東半島上有「侏儒」國存在,亦即小矮人,或與阿伊努人也有關。現代日本阿伊努人,已經混血增高,但平均身高仍僅為1.60米)。


更有特點的是,阿伊努人「臉上與身上明顯地毛髮較重」,「他們代表一種現代民族尚未形成之前的早期土著(日本)人」。(節錄於賴肖爾著《日本人》,人民出版社,1984版)



阿伊努男性多毛


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記錄唐代的阿伊努人曾來中國朝貢。阿伊努——當時中國稱其為」蝦夷人「:


」蝦夷,海島中小國也。其使[何案:指來華使節]須長四尺,尤善弓矢。唐顯慶四年(659年),隨倭國使至,入朝。 「


關於日本列島上曾分布有許多毛人——阿伊努人部落,在史書中還見到多處確鑿的證據。明李言恭著《日本考》所附』」海島圖」中,於日本東北方向則標明: 「東北至毛人國界」。表明當時日平北方北海道一帶屬於毛人國度。


南史《宋書·倭國傳》記公元478年日本國王致中國皇帝的國書中曾經提到其「東征毛人五十五國」。


《舊唐書東夷傳》記:「日本南東盡海,東北限大山 。其外即毛人。」


此外,在唐代來華的日本遣唐使中有一人名叫「佐伯今毛人」。如果「毛人」是其氏族的話,那麼他就也是阿伊努族。


《山海經》郭璞注說:


「去臨海(位於浙東)郡東南二千里,有毛人在大海州島上。為人短小而體盡有毛,如豬熊,穴居,無衣服。」


郭璞所說「毛人島」,從方位看即日本列島。自明代海圖上看,古人由於測方向不夠精確,所以長期以為日本位置是在浙江海外的東南方。


郭璞這個注文還有值得注意的兩點:一、他指出毛人穴居。二、他還指出了「毛人」的另一種特徵:「為人短小」。而這兩點,也與阿伊努Ainu人的特徵相合。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東方海外存在諸多「小人國」的傳說。《海外東經》記:


「有小人國名靖人。」


《列子·湯問》記:


「東北極有人名曰諍人,長九寸。」


(神話學者袁珂教授認為靖人、諍人其實都是「侏儒」的轉語,甚確。但人高不足一尺,則顯然是誇漫之說。)


所謂「小人國」的故事,究竟是一個神話,還是一種真實的歷史存在呢?查核史書證明,在古史中確實有日本列島小人國存在的記錄。


《三國志·東夷傳》:


「女王國東渡海千餘里,復有國皆倭種,休德國在其南,人長三四尺。」(女王國是日本古國之一。)


明人薛俊《日本考略》記載:


「日本國在東南大海中,依島而居,西南皆據海,東北隅隔以大山,廣袤四面各數千里。東北山外,歷毛人國至文身國,約七千里。至侏儒國,約四千里。西循支乍,北望耽羅,渡百濟到樂浪及帶方等郡,約一萬二千里。」


案《後漢書·東夷傳》:


「倭國男子皆嫠面文身,以其文(於)左右、大小,別尊卑之差。」


可知紋身也是日本島居民的古代風俗。這一則材料,既可以證明《山海經》中所記東海「毛人國」、「小人國」的存在,也確證了「毛人國」、「小人國」(侏儒國)與日本列島在地理上有密切關係。


(順便指出,18世紀英格蘭作家斯威夫特的名著《格列佛遊記》中,也寫了大人國與小人國的故事。我猜想,生成其幻想的原型,或許也與出自東方的《山海經》傳說有關。(但非洲黑人中的俾格米人也是小侏儒。)若真如此,那麼這將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問題,提供某種新的啟示。)


古代中國人所謂「東夷」,實際也應與阿伊努人有關。東夷著名的酋長、射神大羿及其射日的故事,實際反映了阿伊努人善射的技藝和扶桑太陽的神話。


可以旁證這一點的,是關於日本富士山女神的一個著名神話。據說富士山神是兩位白衣女神。其中一位與日本的最高大神——天照大神(北極星神)有關。而我們知道,天照大神對一位名叫「娥羲」(名叫大日靈貴)的女神情有獨鍾。耐人尋味的是,《山海經·大荒東經》中的太陽女神也叫「羲娥」(與「娥羲」相近)。


還有一個富士女神名叫「赫夜姬」,傳說她曾於八月十五日夜晚,像中國神話中著名的嫦娥(羿的妻子)一樣奔月,後來成為日本的月神。


《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說:天之東極有「女和月母之國」(似即邪馬台——女王國)。這些神話傳說雖有細節上的種種差別,但卻仍然不難看出似乎出自同一的原型。從而暗示著遠古中國古東部文明與日本古文明一直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關係。


四、「大壑『、「尾閭」就是太平洋日本大海溝


此外,我還想從與日本海的地質構造方面指出一個重要的證據。


《大荒東經》中記有一則重要的地質結構資料,說:東海之外有有一條「大壑」。


郭璞注引用漢代緯書指出:「《詩含神霧》曰:東注無底之谷,謂此壑也。」


《列子·湯問》也記:


「渤海之東,不知其幾億萬里,有大壑焉。是為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虛。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


案「歸虛」,在《莊子》書中則記作「尾閭」,《莊子》郭象注云:


「尾閭,泄海水出外者也。在百川之下,故稱尾;水聚簇之處,故稱閭。」


《康熙字典》引《五音集韻》:「尾閭在扶桑東。」


《海國聞見錄》:「自日本琉球以東水皆東流,《莊子》謂:尾閭泄之。」


使人極為驚訝的是,上引這些中國古籍中所傳說的那個位於渤海海東方、「扶桑」——日本附近的海中大壑,竟是一個完全真實的地理存在。這就是位於日本本州島東方海外,自北緯25--40、洋深8490-10554米的著名「日本大海溝」。


[日本海溝是位於日本之東北的北太平洋的一個海溝,是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一部分。它從千島群島伸延至小笠原群島,最深處達9,000米。]



太平洋日本海溝衛星圖片


至於海水東流無不歸之的海水洋流,則就是指環繞日本列島的著名「黑潮」。



席捲太平洋的日本暖流——黑潮


[黑潮也稱為日本海暖流。是北太平洋西部海域—股強勁的海流。黑潮從南向北,滾滾向前,晝夜不息地流淌著,它就是黑潮。黑潮由北赤道發源,經菲律賓緊貼中國台灣東部進入東海,然後經琉球列島,沿日本列島的南部流去。在琉球群島附近,黑潮分出一支來到中國的黃海和渤海。位於渤海的秦皇島港冬季不封凍,就是受這股暖流的影響。它的主支向東,一直可追蹤到東經160°;還有一支先向東北,與千島寒流匯合後轉而向東。黑潮的總行程有6000公里。中國大陸的居民從東部海岸進入黑潮,可以快速到達日本列島。]


綜上所述,我們以《山海經》等古書所記述的與扶桑有關的海東地理、人文、地質情況,與古史書中關於古代日本列島的記載作比較,可以看到,基本情況毫無牽強地完全吻合。


傳說阿伊努人善用弓箭和標槍:


「晉永嘉二年,有鷙鳥集於始安縣南,……民周虎得之。木矢貫之鐵鏈。其長六尺有半。」


但這樣長的箭鏃,我懷疑實際是北狄人使用的標槍。類似記載也見於春秋時期,孔子在陳國見到北方來的肅慎巨矢。在《尚書》中,則也有肅慎族來貢巨矢的記載。


五、關於「湯谷」與火山


前已指出,據《山海經》中記述:古代中國人傳說為太陽所出地的「扶桑」,是在日本列島上「黑齒國」北方的「湯谷」中。


何謂「湯谷」呢?郭璞說:「湯谷,谷中水熱也。」


《大荒東經》:「湯谷」別名「溫源谷」——溫源即溫泉。


我們知道,溫泉是一種地熱現象,多與火山有關。日本列島上有多座火山,也有眾多溫泉。《山海經》記載太陽的所出地,除扶桑外,還有幾處神山,其名不一,但都在海外「東極」(均在「大荒東經」)即日本列島上。


而最可注意的是,《山海經》中所記載過的幾座山,至今仍可以在日本列島上的山文情況中得到驚人的吻合與驗證。例如: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巨陵,於天東極。黎明日月所出,名曰析(折)丹。東方曰析(羲),來風日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巨陵,就是大山。東方神名「析」,也就是中國的太陽神「羲」(《尚書·堯典》)。羲,是「羲俄」或「羲和」的省稱——正是上古中國和日本太陽神的共同命名。


據《山海經》記載:中國的太陽神名叫羲和,與日本太陽神都是女性,在古代典籍中也記作「羲俄」或「羲娥」。據《大荒南經》的記載:日神羲和之國,在「東南海之外」。


在日語中的「日」字——太陽,讀音也為「Xi」。日語日神則稱「OuXi「奧羲,(顯然就是「羲娥」一詞的轉語)。


更令人驚訝的是,《山海經》所記這座立於天之東極,負責「出入風」——即職掌四季季風,並且主司黎明晨曦令日月出入於其中的「巨陵」——可能就是位於日本的本州島中部,享有「日本阿爾卑斯」之稱的著名大山——飛彈山脈。此山,在日語中至今仍然讀作「xidan」——亦即「析丹」之山。


《大荒東經》又記:


」大荒之中,有山名猗天蘇門,日月所生。「


山名「猗天蘇門」與前面的「孳搖君羝山」,均非漢語,很像是古日語或其他東方語言的對音。案「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雲是「嘆詞」。《字通》考訂「猗」字的古音,謂通於「阿」。而日本九州島上有一座著名火山名叫「阿蘇山」,日語讀作「asuzang」。


在古日語中,「火山」一詞則讀作「阿蘇麻」(asuma),與漢語「阿蘇門」(即「猗(阿)天蘇門」)語音甚為接近。


由此觀之,這座名叫「猗天蘇門」的「日月所生」之山,似乎正是日本語中「阿蘇火山」一詞的記音。


明·薛俊《日本考略》記:「阿蘇山,其石無故火起,接天。俗異之,因行禱。產如意寶珠,夜則有光。」此所記「阿蘇山」,也就是指這座火山。


《大荒東經》中還記:


」有大阿之山者。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所謂「大阿山」,有可能也是「阿蘇山」的轉語。而所謂「明星」,或許是指自火山熔岩中生成的「夜光如意寶珠」。


關於太陽與火山的關係,我們後面會作進一步討論。


[何新補記:中國先秦流傳之古代神話,貌似無稽之談,其實多數有可以稽考的自然或者人文意義。例如女媧鍊石頭補天的神話,其實就是一個女巫與火山噴發後形成幻日與熔岩的故事。]


但是這裡不妨指出,中國古代歷來有關於「十日」的傳說。而《山海經》中所記「十日」所在的位置,又正是在東南海中的」羲和之國』(大荒南經)。在古本《山海經》中,曾記錄射神「羿」射落十日,而十個太陽下墜後,變成了「沃焦」。(此事見《莊子·秋水》成玄英註疏本引用的古本《山海經》。)


那麼,什麼是「沃焦」呢?原來「沃焦」也正是中國古人所記錄的日本火山。請看:


「在扶桑之東,有一石,方圓四萬里,厚四萬里,海水注之,莫不焦燼,故名『沃焦』也。」(《文選·養生論》注引《莊子》司馬彪注)


「沃焦者,山名也。在東海南方三萬里。海水灌之而即消,故水東南流而不盈也。」(魯迅《古小說鉤沉》輯《玄中記)》)


雖然從表面上看起來,上述說法貌似不可思議,似乎純是一種神話。但是更深地透視一下,我們從「沃焦」的地理位置(在東南大海中),這巨石的形狀(方圓四萬里)——特別是其物理性質:海水注之,竟為之沸騰、燃燒,「焦燼」;那麼就可以有把握地斷定東海中的「沃焦」,其真相,就是古代旅行者對於日本列島上火山形態的一種誇張性描寫。


六、扶桑木、「福摩薩」與「日本」的命名


明代李言恭《日本考》曾記述日本本州島上有一座太陽山,名叫「日光山」:


「日光山,乃日所升之處。其山草木四季皆紅色。但日升之初山石有聲,至暮或陰雨始靜。乃日春京之東也。其日春京原系春回京,有春日大明神鎮之。」


案李所說「春日大明神」,或者相當於中國的日神——大明神,以及五方神中的東方春神太昊。(《淮南子》:「東方之極……太昊句芒之所司者。」)


又據清人記述:


「東山道磐城國日光山,綿延西跨宕代、下野二國。」「溫泉地形聳拔異常,氣候殊冷,原野草木之花至秋開者與八月相應。」「山頂有湖,湖水溢出,散作瀑布無數。」(清·王滔《扶桑遊記》)


「其山上多楓木。」楓樹春季開紅花,秋季著紅葉。但說此山「草木四季皆紅色」,則似乎是誇張。



斑斕的楓木


我們知道楓木有多種,「江南凡樹葉有叉歧者,多呼為楓,不盡同類。」(《植物名實圖考》)楓木其實乃是「秋令紅葉植物的代名詞,非專指某一樹種言」。(《辭海》)


但在中國古人所說的楓中,卻有特別一種名叫「楓香木」(Liquidamber formosana),屬金縷梅科,是一種落葉大喬木,十分值得注意。 此樹據說最高可生長達四十米。葉互生,有三裂,略像桐葉。花單性,雌雄同株,頭狀花絮,春季與葉同放。喜光,生山麓河谷,秋葉鮮紅。實際上,漢唐時人所認為的「扶桑樹」,多指這種巨樹,從語音關係看,楓木,語音也是扶木的轉語。


而「楓香」,又別名「楓攝」(《說文》、《爾雅》),「楓攝」其實正是「扶桑」的雙聲轉語。尤其有趣的是,此樹拉丁分類名 formosana——讀為「福摩薩那」——不僅是「扶桑」的語轉,我們應當注意到近代西方人——可能始於荷蘭人對台灣的稱呼叫「福摩薩」,語源實際也應是出之於此。


楓香樹主生地在中國。據我查日本植物志,日本多見的楓樹,實際是山槭樹的一種。



山槭樹


這種樹與楓香樹在形貌上相似,木高亦可達十米以上,葉呈掌形似梧桐。春季盛開紅花,結果實。秋亦著濃重紅葉,在日本俗名其為「山紅葉」。




[槭樹是槭樹科槭屬樹種的泛稱,其中一些種俗稱為楓樹。槭屬植物中,有很多是世界聞名的觀賞樹種。樹姿優美,葉形秀麗,秋季葉漸變為紅色或黃色,還有青、紫色,為著名的秋色葉樹種,]


古人所見楓木(槭樹)與楓香木形態非常相似,所以長期被誤認為同種。甚至在明代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中,也將二者混為一談。


《本草綱目·楓香脂》:


「楓樹枝弱善搖,故字從風,俗呼香楓。」「樹甚高大,似白楊。葉圓而作歧,有三角而香。二月有花,白色,連著實,大如鴨卵。……說文解字云:楓木,厚葉弱枝善搖,霜後葉丹可愛。《述異記》云:木之老者為人形,呼為靈楓,以雕刻鬼神,可致靈異。」。


直到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乃將楓木、楓香木區分為二類。楓香樹之所以被認為是傳說中的「扶桑」,可能與其形態習性可能有關,據植物志記載,楓香樹是一種形體高大、喜趨日光的紅葉樹。


但值得注意的是《梁書·東夷傳》關於扶桑及扶桑樹又有如下記載:


」齊永元元年,其國有沙門慧深來至荊州說雲,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 扶桑葉似桐,初生如筍,國人食之,實如梨而赤,績其皮以為衣,亦以為棉。「


有人將此所記扶桑當做南美洲,以為這種皮可為衣服的樹就是棉花。完全是妄解。其實關於這裡所傳說的「扶桑木」,唯19世紀德國漢學家希格勒的解釋是對的,他認為:《梁書》里所記的這種「扶桑」可能是楮木中一種,日本稱作Nire或Aknire,其樹皮確能織布。


[何案:「楮」,又名「枸」,古人又名其為「句芒木」,句芒即東方句麗(朝鮮)的轉語。此樹學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屬於桑科,高可達 16米,結桔紅色果實,皮纖維可織績。]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


「椿,轂。音媾,亦作構、轂桑······武陵人作轂皮衣,甚堅好······其實初夏生,大如彈丸,青綠色,至六七月漸深紅色,乃成熟······績其皮以為布······又食其嫩芽,以當菜茹。」


此樹其形態確與《梁書》所記之「扶桑木」相近。總之,傳說中作為實際樹木的扶桑木蓋有二種,一是楓香木,二是楮樹。


知道中國古人一直認為傳說中的太陽神木「扶桑」出在日本,我們就可以理解「日本」之所以稱作日本這一命名的由來。


《說文》:「木下曰本。」 「本」,有草木本根的涵義。以「日本」為名,寓有太陽(太陽樹)本根之所在的意思。故《舊唐書·日本傳》:「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


《隋書·倭國傳》記:大業三年(607年),日本國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貢,國書自稱「日出處天子」。


明《籌海圖編·王官使倭事略》中記,洪武二年日本國王對明使節趙秩云:「我國地在扶桑。」可以看出,這些話都正是以太陽所在的神樹之地而自命。而日本人的這種觀念,與其說出於誇漫虛妄,倒不如說是反映著上古時中國人和日本人所共有的一種宇宙結構觀念。


七、扶桑神木的真相是火山噴發而並非一種樹木


但是,扶桑並非扶桑木,不是樹。相反,扶桑木的名稱是來自扶桑的神話。故扶桑的真相與作為植物的扶桑樹並不相干。傳說中作為太陽之木的扶桑,實際是一種神樹而並非真實的植物。


扶桑別稱為若木,所謂」若木「者,似木而非木也。


看來是這樣的:先有關於扶桑的神話,然後好事者乃以楓木、楮木等真實的樹木去附會之。由於「扶桑」中有「桑」字,因此就有人天真地認為,扶桑似乎真是一種桑樹。但實際上,這完全是出於一種「文字障」性的誤解。扶桑不僅與桑樹毫無關係,而且更有趣的是,真正的「扶桑」根本就不是任何樹木。


扶桑傳說在歷代流傳中經歷過不斷的變形。從語詞看,圍繞著一個「元語詞」的音讀內核,在典籍中曾形成一系列頗為繁複的「次生詞」系統。舉其要者,例如:扶木、扶桑、若木、蟠木、榑木·······云云,等等。但大體說來,扶、蟠、榑等字,都是由於語音相近而通轉假借。古代學者在考訂時早就指出,這些語詞都是表音記號,本無定字,也不可拘泥於其字面的意義去硬求解釋。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在解釋「桑」這個字時,就曾著重強調指出:


「蠶所食之桑,異於東方之神木。」


在這裡,我想特別有必要引述一下章太炎的看法。他在研究了歷代關於扶桑問題的各種矛盾歧異說法後,作了比較全面的反思,為後來的研究者提示了一種極其重要的見解。茲將其所論節略而作梳理綜合,擇要如下:


「 一、扶桑在說文中記作「曓」,讀飆。《說文》云:「『曓』,日初出東方場谷所登榑桑木也。桑,象形。」


段玉裁注云:」取象於其木之枝葉蔽敷,知扶桑乃木之以桑名者,不必專指桑。「


二、扶桑,《說文》木部曰其非真樹木,而是神木:


「榑,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因知:榑桑但言「榑」,不可混同蠶所食葉之桑木。扶桑雖名曰「桑」,實非桑也。


三、或謂扶桑地名。《初學記》、《太平御覽》引《淮南子》「登於扶桑」有注云:扶桑,東方之野。備一說可也。蟠木、榑木、扶桑,皆是古儒教所及之地,其後隔絕。 」


章太炎的上述見解極為重要。我們應該注意到,與「扶桑」有關的記載,不僅出現在《山海經》中,事實上也出現在《史記·五帝本紀》、《尚書大傳》等被認為具有信史意義的古代著作中。


如《呂覽·求人》記:


「禹東至榑木之地。」


《史記·五帝紀》:


「東至於蟠木。」


《尚書大傳》:


「東方之極,自碣石東至日出搏木之野。」


在這裡,榑木——蟠木——扶桑顯然都是東方的地名。


神話無論多麼美妙,畢竟只是神話。相信太陽從一棵大桑樹上飛升——而且這桑樹還直接生長在東海中,這顯然是非理性的,事實上也不可能。所以對於《說文》中關於「扶桑」的釋義,清代就有學者曾批評為:「日出榑桑,不經之談。」(徐灝《說文解字注箋》)


那麼,「扶桑」神樹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我們是否可以通過解釋學的方法,穿透這一神話的非理性層面,發現它的真相,並從而揭示出隱藏於其後的真實歷史意義呢?


在前面的研究中,我們根據史實、地理情況與《山海經》傳說的比較,確定了如下兩點:


1.傳說中「扶桑」的所在地是在日本列島上。


2.扶桑作為地名讀音與日本的聖山富土火山相切合。


在備覽歷代有關扶桑的多種古代傳說資料時,我注意到其中有這樣一則:


」天下之高者,扶桑無枝木焉。上至天,盤蛇而下,屈通黃泉。「(《玄中記》)


這則材料,看起來也似乎只是一種神話。因為樹木再高,畢竟不可能通天透地。但這裡卻有耐人尋味而不可思議的一點,就是認為扶桑雖然像一種高大的「樹木」,但其上卻並沒有任何樹枝(「無技木」)。 那麼對此我們是否可以提出一種假設:傳說中所謂「扶桑」,事實上乃是一種非常巨大、形態有些像樹木的事物呢?答案卻是肯定的。



火山噴發圖,噴發成雲氣,若木又名扶桑雲,又稱狂飆或飆


我們從火山爆發圖中看到,自火山口上烈火雲煙滾滾噴薄而出,騰空拔起,其勢正像上逼蒼天、下臨黃泉(指地下)的一柱「神樹」。


我們已經知道,傳說中的「扶桑」所在地,與日本的富士火山關係密切。


我們知道日本島上特多火山,全境火山有二百多座,其中活火山約為1/3。我們還知道,富士火山噴發頻繁,而且至今還在從山口中噴煙出雲。那麼,所謂扶桑日出神話的本來真相是否正是起源於遠古人類對於富上火山大噴發的觀察和描繪呢?


我們還應當注意十分耐人尋味、卻未必出於巧合的以下幾點:


1.火山噴發,在日語中稱作「噴火」,發音fonka,正接近漢語「扶桑」一詞的讀音。


2.古傳說中的扶桑木,乃是一種可以發光、光華照地的神樹:


」若木之生,崑山之濱。朱華電照,碧葉玉津。「(郭璞《若木贊》)


」思若木以照路,假龍燭之赤光。「(《文選·愁霖賦》)



火山噴發——若木


3.從漢語語源學的角度,我們還注意到古代典籍中的「扶桑」一詞在文字上曾經發生過一系列變形,從而衍生了一系列同源詞語:


扶桑——扶若——扶蘇(「大木也」)——扶疏——扶胥(「拂煦」)——扶翳(扶翼)——扶余——扶搖等等。


在這個系列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扶搖」這個詞。


根據古代學者的考釋,它有兩種語義:


一、「扶搖,神木也,生東海。」(《經典釋文》引陣頤注《莊子》)


二、扶桑即飆風,即「曓」——指自下而上的大旋風、大風暴。


《爾雅·釋天》:「扶搖謂之飆。」


郭璞註:飆(曓),「暴風自下而上也。」


《莊子·逍遙遊》:「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成中英疏:「扶搖,旋風也。」


從古籍中可以看到,「扶搖」又寫作」扶相「,語轉即」扶桑「。也就是說這個詞,一具有「東海神木」(即「扶桑」)的意義,二具有自地衝天、旋轉而起的狂飆、風暴(又名「羊角」)的意義。


我想,通過漢語中「扶桑——扶搖」這個詞的雙重含意,實際上已經可以揭示「扶桑」神話的真相。所謂「扶桑」,其實就是火山噴發時,所發生的衝天火柱、火球、煙塵和旋轉的颶風。因其形態像樹木,所以被傳說為東海中的「神木」。



火山爆發煙雲噴出若巨木


從語源關係上說,作為火山狂飆的「扶搖」一詞之所以轉為作為樹木的「扶桑」,因為「桑」字從三「又」:


而「三又」字形近「若」(《說文》):


形近字訛,神話之「若木」遂變為養蠶之「桑木」。


知道「扶桑」的真相是火山噴發,那麼所謂太陽從「湯谷」中上升的傳說——這一似乎不可思議的遠古神話,也就可以得到完全合理的揭示:那能創生「太陽」的「湯谷」,並不是通常所認為的水態「溫泉」,而正是自火山口滾滾噴涌而出的熔岩岩漿之流。



火山形成的熔岩湯谷


在這裡我們還注意到,《山海經》中談到「扶桑」和太陽起源地時,常提到一條水名叫「甘水」。在甲骨文中,甘字字形近「曰」 ,它與《說文》所錄的「丹」字古字形頗相似。故我以為所謂「甘水」應就是「丹水」。


《廣雅》:「丹,赤也。」


太古地名有」丹穴「及「渥丹」——都是指火山及其熔岩。



所謂日出丹穴的真相


《爾雅·釋地》:


「距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


日出之地,古代也稱作「丹穴」,我認為「丹穴」就是指火山口穴。


至於所謂「丹水」,《水經注》說:「有赤氣,故名丹水。」


「丹水,猶赤水也。」(《楚辭·惜誓》注)


「赤水宜丹。」(《淮南子·地形訓》)


《山海經》中與太陽有關的「丹水」,應當是指赤紅、流動、沸騰的火山岩漿流。



所謂火山——丹水


在先秦時代的傳說中,又有所謂「丹丘」,據說其山上有「羽人」。


「丹丘,晝夜常明也」——其實這種晝夜長明的「丹山」,不是指不斷噴淌熔岩的活火山又是指什麼呢?(參看《楚辭·遠遊》注)


至於「羽人」,即神話中所謂「仙人」。所謂「羽人」也不過就是關於日本火山島上「毛人」的另一種神秘說法而已。作為旁證,我們可以指出古傳說中的如下證據:


」蓬萊山東有隅夷國,其西有含明之國,綴鳥毛以為衣,……有冰水、沸水,飲者千歲。「(《拾遺記》卷十)


案前已指出「隅夷」即扶桑亦即日本。「含明之國」,應即丹明之國(含、丹疊韻音轉)。「沸水」即丹水。


根據19世紀西方旅行者的記載,古代東方海島上確實有以一種鳥羽為衣服的「羽人」,這就是分布於日本海東北部千島群島上的阿伊努人。根據斯特萊(Steller)的記載:


」日本海中的國後島有庫西(KOuChi)人(屬於北方阿伊努人中的一族),上衣鳥皮長袍,下不穿褲。制袍之鳥皮名叫Procellarja glacjalis,是一種大型海鳥。「




阿伊努人的奇異服裝


我們注意到,《山海經》海外東經、大荒東經中,有多處關於「鳥身人面」怪物的記述。我們還可注意到,《左傳》傳說中的東方之神名叫「句芒」,也是「鳥身人面」。我想,通過以上所揭示的東海羽人與阿伊努人的關係,這些傳說的真相也不難窺破了。


了解扶桑與火山的關係,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湯谷又記作「陽谷」。晉代人的詩歌:


朝霞迎白日,丹氣臨山谷。(張協《雜詩》)


宋代張載根據《山海經》中「浴日」神話的詩:


白日隨天回,敦敦圓如規。踴躍湯谷中,上登扶桑枝。


李白詠日詩:


」日出東方隅,還從地底來。「[何按:隅有山角及洞穴之義。中國古代人認為,太陽是從東方的地穴中升起的。這種出口之洞穴的原型,實際是火山口。]


《楚辭·九歌》王逸注「扶桑」:


」東方有扶桑之木其高萬仞。日下浴子湯谷,上拂(飛)其扶桑。爰始而登,照耀四方。 「


通過以上闡釋,這些傳說的來源就都不難理解。以至《山海經》中所謂「九日居下」,「一日居上」;所謂「一日在地,一日在上」等等傳說,也都已經不難理解。 我以為,所有這些看來似乎出於想像的神話,都具有現實的基礎——所謂扶桑神話不過是遠古人們以為雄奇壯麗的火山噴發和熔岩現象,是天空中日、月、星辰等光明物體的起源罷了。


在中國山東大汶口陵陽河新石器遺址中,曾經出土過兩個紅色的祭神陶器,上面繪製有一種奇特的日出圖紋(附圖21)。




此字上為日,下為山、火或出,可注意其即「曓」字的上半部,故亦當讀為飆。


我認為,此圖可以解讀為即新石器時代的「日出扶桑圖」——那紅色陶器可能正是祭祀日神的用具。圖文有太陽、火山和火山雲。此圖文出現在與日本只隔「一衣帶水」的山東半島濱海地區,不是偶然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


一、早在遠古時代,中國,日本之河在地理上已經有密切的交通和文化傳播關係。並且遠古的中國人對於日本海域的地理、人文情況,早已相當熟悉。


二、在《尚書·堯典》中,我們可以注意到,至少有兩次提到日本。一在「禹貢」篇中,提到青州「隅夷」。


關於所謂「青州」,漢代以後指山東兗州一帶,但在上古則指日本。 在前面我們曾談到《淮南子·時則訓》中所言及的「青土」乃榑木之地,是指日本。所謂「青土」也就是「青州」,至於「隅夷」,也就是「倭夷」的轉語。


古書同音往往無定字。《說文》中」隅夷「或也記作「蝸夷」——「地在冀州暘谷。立春日,日值之而出。」可以證此說。這裡所謂冀州,不是漢代的冀州河北,而是古代中國的名稱,中國在上古也曾經被稱冀州或齊州。


另一證據則在《堯典》中。說帝堯命令「羲仲」率族東行,「宅隅夷,曰暘谷」,主司太陽的東升。《堯典》中關於四方地名、神 名、季節的許多記述,後來被甲骨文和天文測算所證實(通過李四光、胡厚宣的有效工作)。


因此,如果《堯典》的這一說法可信的話,那麼帝堯時代「羲—和」兩大部族向「隅夷——暘谷」的這次移民遠征,應就是中國史籍中遠古大陸向東方日本的一次移民浪潮——奔赴日本列島探尋日出之地。而羲和民族也就是大和民族的種族起源。


順便指出,日本語中的許多語彙與中國東南部的吳方言頗為相似。其實,從古音學角度,倭——委——吳雙聲音近可以通轉。倭人或即吳人的轉語。倭吳民族與中國大陸東部、東南部上古居住的以鳥為圖騰的少昊族、以龍為圖騰的太昊族,均具有深刻關係。


三、通過本文的研究,我想可以證明:《山海經》一書,遠非像其表面所呈現的那樣荒誕不經。它並非什麼僅是「神話巫術」之書,卻可能是上古中國文人根據旅遊者實地經驗或口述傳說(因此不免雜有許多想像和神秘的成分,但這種成分並非主要)而編述的一部關於遠古山、川、海、陸情況以及地理、人文、氏族、物產情況的很有信實性資料的著作。對其學術價值,值得給予重新評估。


滿清以後無中國


老何修訂」扶桑日本考「文後補論:


本文證明日本文明和民族主體部分祖源來自上古中國,並且至於唐宋時代一直對華夏保持著敬畏的朝貢關係。但是,滿清以後至今的近代中國人乃是一個極其不爭氣的民族。滿清三百年的愚民統治和文字獄禁錮,使得古華漢文明的許多優秀傳統喪失殆盡,特別是由於漢土成為滿洲人的殖民地而士大夫成為滿洲人的奴才,古代華漢士子的氣節義氣在顧炎武以後即被掃地出門。


有人說」崖山以後無中國「,這是過分之詞。有元之百年統治,對本色的華漢文化雖然摧殘不小,但畢竟時間不長,而且得到明代三百年的生息恢復。


但是的確可以說」滿清以後無中國「。滿清以後統治中國的主流文化是朱熹的新理學——即三綱五常倫理所禁錮下的好奴才主義。而漢代今古學派那種追求真理和氣節不惜拋頭顱撒熱血的真儒學精神則喪失殆盡。故滿清三百年中,中國幾乎沒有一個真儒,更沒有真正的儒家文化,只有猥瑣文人朱熹的一脈偽儒學奴才文化。


中國文明在此三百年徹底變色失味,日本近代文化中尚略存唐漢風尚遺韻。


在1945年美國共濟會文化統治日本前,日本民族及文化中存留著某些中國古代儒教及儒家文明的遺風,特別是禮義廉恥和武士道的氣節(武士道類似《史記刺客列傳》的俠道)。當然,共濟會對日本的控制和美國新式無腦娛樂現代文化無孔不入的滲透,也使得現代日本改變許多了。日本也即將面臨亡國亡文化也。


中國的振興,首先有待於對中國古文明的重新認識和文化傳統的正本清源!



日本江戶時代的姫路城


始建於中國的唐代,建築原型來自中國的唐代宮閣


但是中國今日找不到這樣的古建築了,日本則保存完好



諸神的起源


中國遠古太陽神崇拜


作者: 何新


出版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


出版年: 1990-1


定價: 22.00元


ISBN: 9787800919176


內容簡介


本書被認為揭示出罕為人知的遠古中國太陽神宗教秘密。但是書中的觀點,特別是作者所應用的「從語根出發解讀文化和歷史」的新訓詁學方法,也引起了主流學派的爭議和憤怒。


目 錄


新版序


原版序


導 言 十字圖紋與中國古代的日神崇拜


第一章 太陽神與遠古華夏民族


第二章 一神三身的黃帝


第三章 女媧與大禹故事的真相


第四章 漫說龍鳳


第五章 古崑崙——天堂與地獄之山


第六章 神樹扶桑與宇宙觀念


第七章 生殖神崇拜與陰陽哲學的起源


第八章 「思士思女」與兩性禁忌


第九章 學宮、辟雍、冠禮以及死亡與再生


第十章 火神炎帝與涿鹿之戰


第十一章 后羿射日與曆法改革


第十二章 盤古之謎的闡釋


第十三章 燭龍神話的真相


第十四章 渾沌神與中國人的宇宙創生觀念


第十五章 玄武神的演變故事


第十六章 虎神與玉兔


第十七章 神秘數學——八卦與九宮


第十八章 五方帝與五佐神


結 語  論遠古神話的文化意義與研究方法


【附錄1】龍的真相——答中央電視台記者問


【附錄2】鳳之謎——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


【附錄3】鍾馗的起源


【附錄4】重塑遠古中國文化——何新訪談


【附錄5】扶桑神話與日本民族起源——《山海經》中遠古神話的新發現


【附錄6】關於糊塗與渾沌語源通的證據——答張猛


【附錄7】《九歌》新論


【附錄8】論美


【附錄9】《九歌》十神奧秘的揭破


【附錄10】閟宮神女與中國古代的女性崇拜


【附錄11】混沌及開天闢地的神話——文化語源學研究札記


【附錄12】關於《諸神的起源》的兩封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新時事 的精彩文章:

何新微博問答(3):公平與正義
巴基斯坦的古佛造像

TAG:何新時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