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端午香囊 製作教程

端午香囊 製作教程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云:「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曆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各種習俗,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佩戴香囊就是端午節很有代表性的習俗之一,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配有各種香料,清香四溢,醒腦提神,避邪驅瘟。

下面由小編分享香囊的配方和製作方法,大家一起做起來吧!

準備材料:

香囊空包,茶包過濾袋,電子秤,碗,勺子,香料(艾草、藿香、薄荷、川芎、菖蒲、蒼朮、安息香、冰片)。

艾草:每逢端午,民間都有掛艾葉的習俗,用以辟邪驅災,祈求百福。史書記載,「端午插艾」、「手執艾旗招百福」「懸於門上,以祛毒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就說,「艾葉能灸百病」,這些都寄託了人們關於艾草的美好願景,期盼通過艾草,能夠讓自家驅邪避害,多福安康。

藿香:化濕醒脾,辟穢和中,解暑,發表。

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菖蒲:江南人家每逢端午時節,懸菖蒲、艾葉於門窗,飲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葉,驅蚊滅蟲的習俗保持至今;

蒼朮: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

安息香:開竊清神,行氣活血,止痛;

冰片:開竅醒神,清熱散毒,明目退開竅醒神,清熱散毒,明目退翳。

配方比例:

艾草3:藿香1:薄荷1:川芎1:菖蒲1:蒼朮1:安息香1:冰片少量

將以上香料按比例配置,於碗內攪拌均勻,用勺子先裝入茶包過濾袋,再裝入香囊內。

香囊可隨身攜帶,可佩於胸前/掛於包上、車內、室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香堂 的精彩文章:

香是如何養生的

TAG:觀香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