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

烏魯木齊柴窩堡湖國家濕地公園風光。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唐朝文學家劉禹錫在寫作《望洞庭》時也許不會想到,在偉岸俊逸的博格達峰下,也有一顆明珠同樣熠熠生輝。

南面雪峰照面,北面綠浪迭起,東岸土丘累累,水土肥沃的柴窩堡湖,以她寬廣的胸懷無私地哺育著這片土地上的生靈。然而,從2012年開始,由於城市用水不斷增加、氣候變化、農牧灌溉等原因導致補給水量銳減,柴窩堡湖湖區面積開始萎縮,2014年甚至降至0.24平方公里,幾乎乾涸。

為了不讓柴窩堡湖的眼淚變成最後一滴水,一場持續4年的生態變革拉開大幕。限采地下水、退耕20726畝農田、關停24眼農業灌溉機井……為疲憊的柴窩堡湖讓出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大自然沒有辜負人的努力和付出。今天的柴窩堡湖,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風光正好!

回放

浪花一朵接一朵地綻放在湖邊的砂石上,風吹過蘆葦盪,猶如少女綠色的裙擺搖曳多姿。波光閃閃的湖面上,成群的野鴨擎著優雅的脖頸四處巡遊,半空中的海鷗競相展示著高超的飛行技巧。不遠處,幾隻牛羊在草叢中若隱若現,油亮的皮毛在陽光下泛著光澤。

多年後的今天,每當談起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柴窩堡湖的景象,烏市達坂城區柴窩堡片區管委會柴源村牧民阿迪拜克·阿合拜克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這樣一個畫面。

「那時候草場到處都是汩汩而出的泉眼,割草的時候機械進不去,只能靠人工收割、搬運,雖然要扛著三五捆草走幾百米的路程,但大傢伙兒都很滿足。」5月30日,站在距離烏魯木齊柴窩堡湖國家濕地公園800多米的柏油路邊,帽檐也沒有遮住阿迪拜克眼神中的嚮往,但綠化帶里那些由於缺水而枝條零落的植物還是將他拉回現實。「柴窩堡湖面積最大的時候,這片地方都是湖水,根本不像現在這樣荒涼。」

腳下,饑渴的土壤布滿深淺不一的裂紋,阿迪拜克又沉浸在記憶中。「1983年包產到戶,我家有了地和牲畜,還有了屬於自己的草場,柴窩堡湖水草豐美,有很多魚、蝦、蟹,我們的日子過得很滋潤。可是到2013年,湖的面積開始急劇縮小,周邊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以往隨處可見的蘆葦、馬蓮都枯死了。」

伴隨而來的是越來越頻繁的沙塵暴。飛沙走石常常鑽進並不嚴實的窗戶縫,屋裡屋外都塵土飛揚,這樣的天氣,村民們只能在家休息。

以往挖五六十米就能出水的井,後來挖100米也不見水,牲畜也只能啃食湖邊的枯草。阿迪拜克甚至有些悲觀地猜想,記憶中的柴窩堡湖永遠回不來了。

變革

過度開採地下水、農牧灌溉……往日豐盈的柴窩堡湖變得乾癟,湖周土壤還出現了鹽鹼化的現象,面積逐年擴大。

為了讓柴窩堡湖不再哭泣,烏魯木齊市委市政府、達坂城區開始行動,退耕農田拉開了這場生態變革的大幕。

5月30日,驅車行駛在通往烏魯木齊柴窩堡湖國家濕地公園的路上,兩邊空地上依稀可見的田埂訴說著那段歷史。

「不讓種地我們吃什麼?!」「這不是要砸我們的飯碗嗎」……當年此起彼伏的爭論聲,柴源村村民馬玉芳至今記憶猶新。

「那幾年,雖然大家都知道種地的收成不好,但心理上還是很難接受這個現實,特別是那些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外出打工機會也少,危機感很強烈。」馬玉芳告訴記者。不過,一畝地國家補貼480元的好政策還是讓很多人都動了心,「一個人10畝地一年就有4800元的收入,這可是摸得著、看得見的實惠。作為世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如果能讓柴窩堡湖變得和以前一樣美,那也值了!」

那段日子,當時的柴窩堡管委會成立5個小組,工作人員走家串戶向村民宣傳政策,有時一戶人家要跑四五趟,幾乎跑斷了腿,磨破了嘴。

然而,還是有些牧民偷偷將牛羊趕進濕地吃草。半夜時分追趕牛羊成了工作人員的家常便飯。感到委屈時,女同志也會哭鼻子,但是哭完了又一起把牛羊送回牧民家。隨著宣傳的不斷深入,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少。

就這樣,20726畝農田全部休耕。2013年,烏魯木齊市政府下發文件,要求柴窩堡湖周邊的兩個水廠限采地下水。2016年12月,烏魯木齊柴窩堡湖國家濕地公園正式掛牌,開始對柴窩堡湖及周邊濕地區域進行更加系統的保護,公園管理處的職工們還在湖邊種植了1100畝生態林,在畜禽養殖的禁養區和限養區設置了26公里的圍欄……這些努力讓一度萎縮的柴窩堡湖逐漸出現轉機。

共生

據遙感衛星監測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5月26日,柴窩堡湖湖面面積已達到17.54平方公里。這個讓人倍感振奮的數字背後,是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柴窩堡人對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強烈期盼,也是烏魯木齊市委市政府、達坂城區回應期盼,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生動實踐。

沿著柴窩堡湖的邊緣驅車前行,滿眼皆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清鑒可人的湖面上,不時有白鷺、海鷗、灰鶴等鳥類優雅地在水面上滑行,距離湖面越近,耳邊歡快的鳥叫聲就越響亮。濕地上,淙淙溪流像條條銀帶,捧一捧水,清涼之餘還有意外的驚喜——幾尾極小的魚兒在手掌中左右搖擺。

在高約8米的觀鳥台,記者通過一台名為「千里眼」的望遠鏡第一次「近距離」地觀看到了白鷺。現在,烏魯木齊柴窩堡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每周都要通過「千里眼」觀察柴窩堡湖周邊的鳥類和動物,並一一記錄在冊。

「從2017年起,紅嘴鷗、白鷺、綠頭鴨等大量珍稀鳥類開始回歸,有時在湖面上能看到幾千隻鳥呢!」烏魯木齊柴窩堡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夏琳淋自豪地說。

更讓人可喜的是,柴窩堡湖的生態保護不但沒有砸了柴窩堡人的飯碗,反而倒逼他們開闢出了一片新天地。2014年,馬玉芳位於「辣子雞一條街」的飯館開門迎客,扔下了鋤頭、牧羊鞭,變身老闆娘,說起現在的日子,她笑得合不攏嘴,「只要開門,每天都有進賬,等濕地公園建好了,我們的生意肯定更紅火!」

為了避免對地下水的污染,達坂城區出資在「辣子雞一條街」鋪設了一條排污管線,目前已基本完工。為了加強休耕農田的生態修復和保育,相關部門已經開始指導農牧民種植抗沙、耐旱、適應性強的經濟林或牧草,避免產生新的次生生態災害。

據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副區長王永強介紹,達坂城區面積占烏魯木齊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自然旅遊資源佔全市總量的近80%。由於自古以來就是烏魯木齊通往南北疆的交通要塞,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周邊高速公路、國道、高鐵等交通條件完備,這都為發展旅遊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近幾年的不斷調整,達坂城區一產逐漸下降,二產稍有增加,由於農牧民外出打工和本地服務業的不斷擴容,第三產業正在穩步上升。「對我們來說,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柴窩堡湖生態保護工作的持續推進,為今後打造以柴窩堡湖為主的區域旅遊增長極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一項需要堅持不懈的工作,但我們對前景充滿信心。」王永強告訴記者,「待柴窩堡水源保護區、生態保護區的範圍劃定後,我們將在合理範圍內進行旅遊資源基礎設施的建設,在為各族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同時,讓各族群眾共享生態改革紅利,真正做到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

不久後,柴窩堡湖草木蔥蘢、碧波蕩漾的美景將更加動人。

來源:新疆日報

記者:趙春華

編輯:娜麗卡孜

責任編輯:段潔

主編:王亮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烏魯木齊零距離 的精彩文章:

用智慧創新工藝的生產科

TAG:烏魯木齊零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