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們好像對機器人動了真感情,就像小時候給玩具起名字一樣

我們好像對機器人動了真感情,就像小時候給玩具起名字一樣

隨著機器人技術的升級,那些科幻電影里的幻想似乎也在一步步變成現實。除了機器人本身,人類自己的態度也挺值得思考:我們是如何看待這些金屬元件的複雜組合的?我們會愛上機器人嗎?最近 BBC 的一篇報道就做出了有趣的討論。

2013 年,美軍為他們在伊拉克服役的軍事機器人 Boomer 舉行了葬禮。2017 年,五位加拿大廣播公司的郵件機器人也獲得了一場溫馨的退休派對。而 UCLA 的科學家更是將他們自己設計的攝影機器人 Zelda 評價為「它有自己的想法」。看起來,人類的確很喜歡自己的機器人同事們。

「擬人化」是人類的天性

所有這些看似不可能的友誼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天性就傾向於把所有物體都人格化。我們在社交網路上看到的各種「XX 擬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還喜歡賦予很多事物一個人類的名字,從傳說中的神明,到普通的動植物,乃至無生命的物體,都可能是想像力投射的對象。2016 年的一項實驗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者向兩百多位受訪者展示三塊石頭的照片,並請他們試著想像並描述這三塊石頭各自的性格特徵。結果受訪者全都順利給出了答案,比如「這塊像個紐約富商」或者「那塊像個嬉皮士」之類的。

這就是那三塊石頭的照片(圖片來源:researchgate)


我們對機器人的心態跟對人差不多

事實是,人類對待機器人的心態確實跟對待自己的同胞挺相似的。2013 年,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的科學家也做了個實驗:志願者觀看人們對人類/機器人/無生命物體的親密行為(比如擁抱、撫摸)和暴力行為(比如掐脖子),結果顯示,他們在看到機器人被折磨時,大腦的活躍區域跟看到人類被傷害時是一樣的,只是活躍程度要輕一些,同時還會表現出明顯的行為反應。

是什麼催生了我們對機器人的情感

在什麼情況下,人類會對機器人產生更高於同理心的「感情」?研究人員給出了三個理由:

1. 創傷

人類往往會對共同經歷困難的同伴產生感情,對機器人也不例外,比如一起上過戰場的機器人戰友。

2. 孤獨

在我們的進化歷程中,和同伴的聯繫有時對生存非常關鍵。一些說法甚至認為,被隔離或者被拒絕(比如遭遇分手)後出現的那種「肉體上的痛楚」,正是身體在提醒我們「你需要朋友」。如果這種需求在人類同胞中落了空,哪怕是一個掃地機器人,也會成為我們友誼的寄託。

電影Her中,渴望親密關係的男主角不可避免地愛上了善解人意的 AI 女伴。

3. 相似性

如果機器人和人類的外形或行為有明顯的相似之處,我們的想像力就能持續下去。比如長得像一張臉的車前燈,或者往桌子上擺東西的機器管家。心理學家認為,如果物體的行為看上去「不可預測」,彷彿擁有自己的意志,我們就更容易對它進行擬人化。


犯過錯誤的機器人「更可愛」

在去年的一項實驗中,研究者們發現,比起行為毫無舛錯的機器人,受訪者似乎覺得那些犯過錯誤的更討喜一點。儘管它們「沒那麼智能」,但人們會更願意與之互動。換言之,偶爾犯錯能讓機器人「更像人類」。

綜合來看,人類對機器人的感情並無特殊之處,它依然是同情心、擬人化和親密互動的產物。但這種情感可能會帶來不可預測的前景:如果機器工人犯了錯誤,人類該懲罰它嗎?如果機器士兵在戰場受傷,人類戰友該冒險去救它嗎?如果人類像電影Her的男主角一樣,愛上了一位機器人怎麼辦?機器人倫理將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新型道德問題。

題圖、插圖來自:Giphy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斯蒂芬·金小說改的《奪命來電》將上映,評價不怎麼樣
昂山素姬在悉尼的公開演講取消,為何她最近四處被拒?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