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間簡史》讀後感

《時間簡史》讀後感

2018年3月14日,霍金辭世。

那陣子,社交媒體里掀起了一股緬懷的熱潮,我看著微博上或微信里那些看了幾篇軟文便覺得何其了解霍金或物理,進而發出或悲傷或感嘆的朋友,終於下定決心在四月開始好好讀讀《時間簡史》這本久負盛名的科普讀物。然而當十二章的書還沒讀完兩章的時候,我便已對「科普讀物」四字產生了深刻懷疑,僅憑著高中理科所學物理知識的我,著實無法理解其中大部分含義,遑論有何深刻的感悟。但抱著一絲讀書萬遍其義自現的僥倖,以及對已逝之人的尊重,還是硬著頭皮在閑暇時間裡一點點地完成了本書的閱讀。

說回到《時間簡史》這本書,大抵都不會對那廣為流傳的「物理學科普讀物」感到陌生,儘管只有真正讀過的人才知其離科普的距離;但倘若要介紹這本書的內容,對於因知識的匱乏而被拒之門外的我,就顯得尤為艱難了,我只能盡我所能地奮力跳起身來,從門檻的上檐去試圖窺見這屋中所珍藏的浩瀚珍寶,以使我也能在不得本書全貌的情況下,就自己能讀懂且有所感悟的片段,略說一二。

感觸之一的地方在於,在牛頓運動定律使得人們擺脫了空間中絕對位置的觀念後,相對論又對絕對時間的概念進行了顛覆,由於光的能量與其頻率的相關性,當光從大質量物體附近經過時,它因引力失去能量而頻率下降,因此靠近地球表面的時間相對於稍遠離地球的時間要流逝的更慢,例如安裝在水塔底部的時鐘會比安裝在水塔頂端的時鐘走的更慢,去山頂上生活的雙胞胎哥哥要比在海平面生活的雙胞胎弟弟老的更快——「在相對論中並沒有一個唯一的時間,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時間測度,這依賴於他在何處並如何運動」。

這讓我聯想到去年在社交網路上廣為流傳的一篇英文小詩《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區(You Are In Your Time Zone)》,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有人22歲畢業卻在25歲才找到工作,有人25歲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有人50歲才成為CEO卻健康活到90歲;奧巴馬55歲退休,而川普在70歲才開始當總統;有人行於你之前亦有人步於你之後,但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沒有領先亦沒有落後,在所謂命運為自己安排的時區里一切都準時。與霍金對於光和時間科學而客觀的表述方式不同,這篇小詩用相對感性和略帶心靈雞湯的口吻去闡述了芸芸眾生所處生活的不同節。

感觸之二的地方在於黑洞的產生,光線受星體引力影響而偏折現象被發現後,當恆星表面的引力場強大到光線向內偏折得難以逃逸時,便形成了一個事件的集合,即任何事件都無法從該空間-時間區域被外部的觀察者所觀測到,此即為黑洞。初看到這種定義方式時,第一反應是聯想到一顆行星最終的宿命竟可以和一個人如此相似,因為人的死亡也可以被看成一個集合,即這個人的任何行為都無法再被外界所觀測到,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人的死亡究竟是真正意義上的重歸於無,還是說只是像黑洞一樣以一種我們不可察覺的形式而存在呢?這麼去想似乎有點唯心主義了,就如同在討論天體和時空的理論時,到最後多少都會牽扯到上帝的存在,大概物理學的盡頭,都會多少帶有哲學的色彩吧。

以上只是當我艱難地一點點完成全書閱讀後,僅憑著即刻的回憶所能記起的些許印象較深的感悟,而其他更多的小有所思都被藏在了一字一句的讀書過程中,但最想表達的、如鯁在喉的東西,其實是在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所帶給我的那種前所未有的巨大剝離感。

這大抵是因為,一方面本書並非教材類書籍,讓人少了些在研讀數理化課本時的晦澀和枯燥,而另一方面儘管是「科普向」但仍舊高企的門檻,使人又難以像在閱讀其他書籍時一樣產生代入感,這種矛盾的感覺幾乎貫穿於全書的閱讀過程,或是在食堂吃飯時看宇宙膨脹,或是在出差的航班上看時間和空間,又或是睡覺前看恆星的消逝和黑洞的誕生...

這種閱讀時的剝離感巨大到將我從日常生活中硬生生拖拽出來,竟最終獲得了一種相對別樣的閱讀體驗,儘管這些內容乍看之下與日常生活無半分關係,但其所描述的小至微觀粒子乃萬物之組成,大至宏觀宇宙乃萬物之所處,明明在物質範圍上實實在在地包含了我們能理解的一切,卻又從不在日常生活中出現,頗有點類似身在此山中,不識真面目之感,權當是誤入了一座我所不識的名山,雲深不知處吧。

最後分享一件小趣事兒吧,某天在上班的公交上看著《時間簡史》,在龍昆北路的盡頭上橋右轉,那一瞬間里,所謂慣性帶來的向心力的東西,突然讓我感覺到自己彷彿也成為了一顆星球,眼前的文字慢慢模糊消失,周遭也沉入無聲,我的重心迅速內斂成為了一個點,一個只受向心力拉扯而作著圓周運動的點。這一切僅僅發生在轉彎的那幾秒內,而當我晃過神來的時候卻又感覺過了很久,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應了那句每個人都帶有自己的時鐘吧。產生這樣的聯想,大概只是因為在看著《時間簡史》的同時遇上了向心力,但更多的也是一點偶拾的機遇吧。那之後經過轉彎時,我也會嘗試著再去刻意幻想,但再也沒有彼時的那種狀態了,多少還是有些遺憾。

儘管大部分的內容既沒讀懂也沒記住,但終究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收穫吧,就像胡適所說的「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我會再重新去讀這本書,那時又或許會有新的收穫。僅以此紀念霍金先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但使願吳為在歧路 的精彩文章:

TAG:但使願吳為在歧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