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2歲前,別逼孩子做這9件事,留下心理陰影,影響一輩子

2歲前,別逼孩子做這9件事,留下心理陰影,影響一輩子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育兒」

每晚推送】


文 | 小津媽


來源 |  拜託了媽媽(baituoleweibao)




我們總是不可免俗地對孩子有所期待,

希望他勇敢,

希望他多才多藝,

希望他懂禮貌。




但孩子有自己的發展規律,

在不適當的年齡,

要求他做到這些,

就是父母的不對。




1


逼孩子勇敢


只會讓他更膽小



為什麼?




還記得小時候因為怕黑而睡不著覺嗎?記得小時候腦子裡稀奇古怪的可怕的「鬼怪」嗎?在我們成長的每個階段,總會有一些害怕的東西。




同樣,作為初來乍到的寶寶,他對這個世界的了解程度有限,所以當然也會害怕很多東西——怕小狗、怕小丑……



如果只是告訴蒼白地告訴孩子「有什麼可怕的,要勇敢」「你是個勇敢的孩子」「咋這麼膽小」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讓孩子越來越膽小。




更好的做法是:


1.不輕視



不說「這有什麼好怕的」,而是說「媽媽看到你非常害怕。告訴媽媽,怎麼了?」




2.不強迫




不說「別的小朋友都去了,你也快點吧」,而是說「等你準備好了,媽媽陪你一起去,好嗎?」



3.不迴避




不說「你怕小狗?那以後咱們都躲著點它」,而是說「來,媽媽抱著你遠遠地跟小狗打個招呼吧!」




2


逼孩子分享


小心他長大沒主見



為什麼?2歲以前,寶寶還處在」自我為中心」的階段, 一般沒有分享的意識和概念。




3歲之前的寶寶大都覺得身邊的一切東西都是我的,如果寶寶感覺身邊所有的東西都不是他的,他會非常慌張。只有確認一些東西是他的,才能讓他有安全感。




如果媽媽一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寶寶,要求寶寶分享,長此以往,寶寶容易逐漸喪失自主性,成年後會變成一個很容易依賴別人做出決定的人。




更好的做法是:




1.尊重寶寶




媽媽應該尊重寶寶自我意識發展特定時期的這個表現,承認一些東西的確是寶寶的,讓他感到安全。




2.分享引導




當有小朋友想玩寶寶的玩具時,媽媽可以給寶寶一些分享意識的引導,但絕不要強迫寶寶分享。




媽媽可以用「交換」的方式,來避免衝突。




比如:寶寶,你看那個小朋友的玩具好像也很好玩,你要不要把你的給他玩一下,這樣你也能玩玩他的。







3


逼孩子打招呼



長大容易自卑




為什麼?




孩子從幾個月開始,一直到3歲以前,會經歷一個「認生期」。




認生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這個階段的孩子初步具備了記憶力和辨別力,能夠記住爸爸媽媽等熟悉的面孔。




當媽媽要求寶寶跟陌生叔叔打招呼的時候,寶寶首先想到的會是:「我從來都沒見過這個人,不熟悉……」而並不能馬上反應到「打招呼」這個具體的行為。




強行讓讓寶寶跟陌生人打招呼,會讓孩子陷入一種緊張不安的情緒中。如果父母還給孩子扣上「沒禮貌」的帽子,就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好的」,感到自卑。





更好的做法是:


??


1.只是單純提醒。




比如有客人來媽媽可以說「寶寶,給叔叔打個招呼吧!」但是不要期待寶寶在你的提醒後就做出具體行為,只是單純的提醒而已。




2.父母代寶寶打招呼。




如果不選擇提醒的方式,媽媽也可以假扮寶寶的身份,以寶寶的語氣跟陌生人打招呼。比如「寶寶,我們跟叔叔打招呼啦,我們問叔叔好!」???????




4


強迫孩子吃飯


容易讓孩子失去自我




為什麼?父母總擔心孩子吃得少會影響生長,實際上,吃飯是人的本能。




寶寶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餓了要吃東西,大約在1歲半左右,寶寶已經具備了自己吃飯的能力,可以自己決定吃什麼,吃多少。




如果父母強迫孩子吃飯,也就意味著一個人連自己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要由別人來決定,那麼長大了也就容易失去找到自我,認識自己的機會。




更好的做法是:




1.一歲半以後,自己吃飯。




這個年紀孩子已經具備了自己吃飯的能力,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給孩子喂飯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爛攤子」上就可以了。




孩子自己決定喜歡吃什麼,吃多少。這樣孩子才能對自己有充分的自信。




2.父母要在孩子吃飯這件事情上的態度要保持平淡。




父母在孩子的吃飯問題上態度要保持平淡,吃多了不表揚,吃少了不批評,孩子拿起飯碗時心理上輕鬆,才有可能產生正常食慾。







5


逼孩子秀本領


容易傷害孩子自尊




為什麼?




家裡有客人來或者帶著孩子出去聚餐,有的父母經常會讓孩子展示一下新學的本領,小的時候是拍手、鼓掌,大了可能是表演節目、唱歌、跳舞。




如果孩子不願,可能就被說成膽小。




很多時候,這些可能都是父母自己的意願,但不一定是孩子的。





有的孩子自己願意表演還好,如果不願意,父母的強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不尊重,連自己最愛的爸爸媽媽都不尊重自己,孩子又怎樣學會自尊。




更好的做法是:


1.徵求並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




2.鼓勵支持順其自然




表現欲強,樂於表演的孩子,可以鼓勵和支持;不願意表演的孩子,無需勉強,順其自然。




3.學會讚揚




稱讚表演的孩子,但不激將或責備不願表演的孩子。




6


逼孩子道歉


容易讓孩子變得敷衍




為什麼?即使孩子到了四五歲,他也未必能分清哪些事情是對的,哪些事情是錯的。




也無法懂得自己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需要照顧他人的情感,需要補救自己的過失。




如果只是強迫孩子說出「對不起」,那也只是流於形式,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歉意。如果經常這樣做,大一點她們就會發現說一句「對不起」是掩蓋錯誤的一種好辦法。




更好的做法是:




1.父母先關注受傷害一方的情緒和身體情況。




如果孩子的確做了傷害到別人的行為,這個時候父母應該第一時間關注對方的情緒和身體狀況,安撫情緒並積極解決問題。




2.不強迫孩子道歉。




等到孩子五六歲的時候,嘗試讓孩子理解別人的感受和自己行為的後果,逐漸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7


逼孩子數數、加減法


容易引發孩子對數學的厭煩




為什麼?




孩子的思維發展是從動作思維到形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3歲以前,孩子還不具備抽象思維。




他們還沒有能力把3個蘋果和「3」這個數字元號聯繫起來,也沒辦法理解數字的的順序和排列。




所以你即使教會孩子數數,他有可能也只是死記硬背,不理解其中的含義。逼著孩子數數,可能會導致孩子以後對數學的厭煩。




更好的做法是:




1.寶寶更喜歡「看得見」的數學




比如讓他比較兩個西瓜,哪個大哪個小,他們很容易就能做到,反而對抽象的數學概念比如1和2誰大誰小不太能理解。




這跟寶寶大腦發育的特點有關,他們的右腦更發達,給他們一些具體的形象的事物,讓他們去感知數學,他們更容易理解。




2.融於生活




在日常生活與遊戲中,讓他們去分配、排列、觀察,他們的數學思維就會在無形中被培養起來。




8


逼孩子寫字



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為什麼?




寫字是一種極為精細的技能。它需要對文字進行有意觀察、分析,將文字分解為多種筆劃,再綜合、概括其筆順、結構,由大腦將信息和指令傳送到手,在手、腦、眼的協同作用下,將各種筆劃組合成文字。




對於6歲以下的寶寶來說,要其正確完成這一複雜的過程是非常困難的。




如果逼著孩子寫字,孩子很難做到,就容易產生挫敗感,久而久之就容易對寫字感到厭煩。如果媽媽批評寶寶做不到,寶寶就容易喪失自信。





更好的做法是:




鼓勵孩子塗鴉,但不逼孩子寫字:6歲以前,孩子還處於隨手塗鴉的階段,父母可以為寶寶提供豐富的塗鴉材料,信手塗鴉有助於鍛煉寶寶的想像力。







9


逼孩子畫畫



抹殺孩子的創造力




為什麼?




上面說到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隨手塗鴉,但這和成人理解的學畫畫可能會有很大不同。




小寶寶的塗鴉只是一種打發閑暇時間的遊戲,帶給孩子很多樂趣,是一件很隨意,且不需要教和成人干預的事情。




如果讓孩子按照成人的意願臨摹,學習簡筆畫,甚至學習更專業的美術技法,容易讓孩子過早被規矩所禁錮,從而喪失最可貴的創造力。





更好的做法是:




1.尊重孩子信手塗鴉




塗鴉是人類的天性,是一種自由的表達,任何人為的干預,都會對孩子自由表達產生影響。




2.尊重寶寶的興趣




孩子大一點如果表現出對畫畫的興趣,可以讓寶寶尊重自己的喜好,但不建議強迫。






寶寶的成長有自己的規律,很多事情不是寶寶不想做,而是他的確做不到。父母如果懂得這些,就可以順應寶寶的需求,不強迫、不打壓。





所以,別看寶寶小,但是他需要的自尊和信任一點也不比成人少,我們做媽媽,在他們小時候努力保護好他們的天性,長大後,他們更容易成為自己。




END

 -




來源:拜託了媽媽(baituoleweibao)。最權威的育兒節目公眾號,跟最專業的育兒專家學知識,寶寶的吃喝拉撒、生長發育,各個階段的原創育兒乾貨都在這裡。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搶

0元試聽

資格,名額有限!!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 的精彩文章:

動物攝影:小新生兒袋熊寶寶在母親的育兒袋裡
散養還是嚴管?12位育兒專家有話說

TAG: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