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Web 2.0 的泥沼

Web 2.0 的泥沼

Web 2.0 的泥沼

本文為動點科技/TechCrunch 中國獨家稿件。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你也許不敢相信,萬維網在誕生之初並未想建設信息的高速公路。相反,他的締造者們希望它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報紙,這種報紙每天只有我們喜歡看的新聞,這是那個時間點最理想最好的互聯網。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網路先驅們熱情地猜想互聯網的未來。順著報紙革命的思路,比爾·蓋茨(Bill Gates)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風景靚麗的未來圖像,但天文學家克利夫·斯托爾(Clifford Stoll)卻只看到了滿紙荒唐。那時的思想者們各抒己見,努力構建一個所需即所得的互聯網。直到後來出現了 UGC(用戶生產內容),這個新概念改革了一切,也衝垮了一切。

UGC 就是 Web2.0 式微的轉折點:去中心化、點對點的 Usenet 和 IRC 被「平台」取代。一個創作者面對的可以是平台精心挑選的粉絲、支持者,或者噴子。於是,今天的網路圖景展示的世界就是如此非黑即白支離破碎。可以讓每個人有可能成為明星的 UGC,一落千丈變成了一個靠自己賺不到錢只能做廣告商狗腿子的營生。而且,在 UGC 的網站里,你可以看到寶潔洗衣液香噴噴的廣告後面,緊跟著的是某個匿名人士的極端仇穆言論。

但矽谷依然不離不棄,並且以此發展出了自己的商業帝國。Facebook,Instagram,YouTube、Twitter 是這種眼球文化的最大受益者,它們用你的」停不下來「讓自己的發展「停不下來」。這些網站都是 Web2.0 時代的黑暗縮影,也是射向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利箭,它們與我們真誠和遠見兵戎相見。

相比眼球效應的直接利益,廣告商顯然更青睞用戶的隱私。在 Facebook 上,廣告商能夠從「深度「且」細分「的角度不斷地向我們投放同一雙鞋子的廣告,他們跟蹤我們從這個網站到那個網站,圍追堵截,直到我們掏錢投降。為了進一步節省我們的腦力,他們用伎倆誘惑我們把「永不消逝」的麥克風請進家裡,監聽我們的一言一行,讓它出賣我們。更遺憾的是,我們還會自掏腰包把 DNA 拱手送給諸如 Ancestry 或者 23andMe 這樣的基因公司。有一種幻想,說總有一天網路可以讓人一躍成為 Homo Deus──比人更先進的超人,在這種幻想的驅使下,我們為所有人分享自己的一切。

然而,這個幻想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Web 2.0 的泥沼

並且,一切似乎都在朝著相反的方向行進。GDPR 讓你知道了哪些垃圾公司曾經向你發送過垃圾郵件或者跟蹤過你的網路行蹤。而下一代 Safari 瀏覽器內置的 cookie 控制工具會讓這些無處不在的廣告從此銷聲匿跡。廣告商只能把廣告賣給特徵不明的群體,而不是某個確定的個人。在這個互聯網即知識(無論是否正確)的時代,在這個技術反咬用戶一口的時代,這些進步顯然給我們帶來了一絲安慰。這也僅僅是開始。

如今的我們正處於科技交替的間隙之中,這個時代是一塊蛋糕,一塊混合著共產主義熱情、叛逆朋克精神、同時混合著實用主義和工匠精神的夾心蛋糕。當我們走出 UGC 和 Web2.0 時代的時候,陳舊理念將被拋棄,陳舊模式會被打破,控制隱私的主動權會回到我們手裡。我不知道區塊鏈會不會成為我們的救世主。全面加密和隱私控制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積極的變化。我們的見解,想法甚至 DNA 都可以售賣,但我們只會賣給出價最高的人。當這些 Web2.0 時代的財閥們落荒而逃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置身的是一個充滿樂趣的新世界。

作為一名科技烏托邦主義者,我很確信我們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在電視時代和傳真機時代從沒設想過的世界,而其中還會有更多的曲折等待著我們。幸運的是,我們正從最後的泥沼中脫身而出。

Web 2.0 的泥沼最先出現在動點科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點科技 的精彩文章:

愛奇藝上市:贏得了華爾街,做不了下一個 Netflix 又如何?
Snap 推出第二代 Spectacles 太陽鏡

TAG:動點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