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無法複製的絕版藝術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無法複製的絕版藝術

原標題: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無法複製的絕版藝術



大家好,我是老鞠。


南京古稱金陵,是六朝古都,歷史悠久,佛教刻經事業源遠流長。清代同治五年,中國近代佛教文化復興的奠基人楊仁山創辦了金陵刻經處,傳承中國古代佛經、佛像木刻雕版印刷技藝,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楊仁山先後從日本、朝鮮等國尋回了約300種國內早已散佚的隋唐佛教著述,加以刻印流布,使得三論宗、慈恩宗、華嚴宗等佛教宗派教義復明,以供後人研究。他還先後刊刻了《大藏輯要》,選佛典465種,計3300卷,另印刷佛像10萬餘張。魯迅先生為母親祝壽時,也曾在這裡捐資刻印過《百喻經》。金陵刻經選本精嚴,內容純正,校勘嚴謹,版式疏朗,字大悅目,刻印考究,紙墨精良,習稱「金陵本」。金陵刻經處是我國著名的佛經出版機構。


金陵

刻經


作為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在我國乃至全世界的文明演進史上發揮了難以估量的巨大的作用。金陵刻經處的木刻水印工藝,就是這一古老技藝延續到今天的留存。2006年5月20日,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木刻雕版印刷是我國古代一項印刷工藝,約起源於唐朝。金陵刻經的木刻水印技藝,是在世界印刷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中國古老雕版印刷的遺存,歷來為師徒世代口授身傳,至今已傳到第六、七代。目前,金陵刻經處手工印刷的佛教典籍有300餘種,約佔全部經版數量的五分之一。



金陵刻經選本精嚴,內容純正,版式清晰,字大醒目,刻印考究,紙墨精良,習稱金陵本。


傳統的木刻水印比起初期活字印刷書本,其版面整齊、勻凈、爽朗;比起現代印刷書本,其版面又有一種手工技藝的藝術韻味。在佛教看來,木刻雕版印刷書本版面也更顯清凈莊嚴,書本紙質柔軟,字大悅目,版式疏朗,非常適宜於佛教信眾端坐誦讀的特殊需要。金陵刻經處自創辦之初,就採用了木刻雕版水墨刷印的方式來印行佛經。




『製作流程』


它由三個環節組成,第一是刻版,包括寫樣、上樣、雕刻等工序;第二是印刷,包括放版、刷墨、復紙、壓擦、揭紙等工序;第三是裝訂,包括分頁、折頁、撮齊、捆紮壓實、數書、齊欄、串紙捻、貼封面封底、配書、切書、打裝訂眼、貼書名籤條等工序。



(一)刻版


1、底樣:底樣全用老宋體字,要求「橫平、豎直,點似瓜子,撇如刀,鉤如皂剌,捺如鍬」。


2、上樣:將經處理的棠梨木板用水浸濕,再將樣紙覆蓋在木版上,待樣紙半干後,用手指將紙質輕輕地一層一層搓去,將黑墨字跡留在木版上。


3、雕刻:先將木版上塗一層菜油(可使木質疏鬆,易於雕刻),然後發刀(刻字的左邊),再挑刀(刻字的右邊)。要求「發刀深透,挑刀快速」。





(二)印刷


將經版放在托版上夾緊,帚子將墨汁均勻塗刷在經版上,將宣紙覆蓋其上。紙張上版,上下大小,全靠目測經驗,版框處的天地頭都有一定的標準:「三分腳子七頭分」,就是上面天頭留七分,下面地腳留三分。用擦子在宣紙上反覆壓擦、揭下,印刷完成。


印刷要求:「用墨勻凈四角到,中縫黑。」視版片新舊,加減用墨;新版墨宜重,老版墨宜輕。拿帚子應均勻、平整、力足,宜用軟勁。






(三)裝訂


1、分頁:將每本書所印的散頁按頁碼順序排好。

2、折頁:將每頁按版芯中縫線對摺。


3、撮齊:將書外口撮齊,要使「外口對齊如刀切」。


4、捆紮、壓實:將一摞上下各放一塊木板,用繩子捆紮、壓實,至少24小時後鬆開,使折頁平整。


5、數書:檢查折好的書有沒有缺頁、破損、頁碼順序等問題。


6、齊欄:將書本每頁中縫黑口地腳的橫欄線對齊。


7、串紙捻:在裝訂線偏里的位置上下各打一眼,串上紙捻,使書本初步固定,書頁不產生移動。




8、貼封面、封底。


9、配書:一部書如果是多冊,將其按先後順序排列。

10、切書:將書黑口之外的三面切齊。


11、打眼:將書背處打上裝訂孔眼。


12、線裝:用針線將書裝訂起來。


13、貼籤條:將書名籤條貼在封面上。


14、裝函套:一部書為三冊或三冊以上的,另做函套,函套外再貼函套書名籤條。




近年來,根據流通的需要,原有技藝中的經版修復技術日顯重要。刻經處現存經版多為清末民初刻印,時間較長,刷印較多,由於磨損、蟲蛀、霉變等多種因素,導致部分經版小面積(一般為10-20字之間)不能正常刷印,新刻經版也時間較長,經版修補就越來越重要,這項技藝也運用越來越多。修補時將損壞或磨損部分剷除,鑲上同質木片,打磨後雕版,即可刷印,既保證了生產流通,也延續了經版的使用,這一技藝也日益成為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金陵刻經處介紹

南京新街口東側的淮海路整日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古樸肅穆的金陵刻經處,就靜靜地隱藏在這喧囂鬧市的一角。和南京另一項入圍「世遺」的雲錦技藝相比,「深居簡出」的金陵刻經多少有些神秘。





金陵刻經處所在的淮海路35號,原本是楊仁山故居。同治五年(1866年)楊仁山創立的金陵刻經處,比1897年創立於上海的商務印書館還早31年。



南京古稱金陵,這裡是六朝古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佛教刻經事業源遠流長。清同治五年(1866),中國近代佛教文化復興的奠基人楊仁山等有識之士創辦了金陵刻經處,傳承我國古代佛經、佛像木刻雕版印刷技藝,百餘年來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楊仁山


金陵刻經處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陵刻經處現在有國家級傳承人1名,江蘇省級傳承人1名,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古老的木刻水印技藝之精髓。


金陵刻經處刻印之書籍,紙質綿柔,字大如錢,版式疏朗,清凈莊嚴;刻印之佛像,刀法細膩,章法謹嚴,形神兼備,層次分明;完美地將中國傳統雕版印刷技藝同佛教文化與佛教藝術結合起來,形成了宗教性、藝術性、文物性兼具,獨樹一幟的刻印風格。




金陵刻經處是我國著名的佛教文化機構,也是融古代經書、經版收藏,經書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學研究於一體的佛經出版機構,收藏佛經版125318塊,大型佛像版18塊,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尤其以該處於光緒年間雕刻的「慈悲觀音像」、「靈山法會圖」等18幅佛像版藝術價值最高。這些佛像版規模之大,雕刻技藝之精湛,保存之完好,令人嘆為觀止。



目前,金陵刻經處手工印刷的佛教典籍有300餘種,約佔全部經版數量的1/5,其中包括《華嚴經》(80卷)、《玄奘法師譯撰全集》(1347卷)等重要經論。



作為我國近現代第一家由佛教學者創設的集編校、刻印、流通為一體的佛教文化機構,它對我國佛教文化的繼承和延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150年里,金陵刻經處幾度興衰,而始終不變的是,刻經藝人手尖上飛舞的木屑。


左為金陵刻經處雕版印刷本,右為新文豐影印本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的價值』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有別於部分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佛教梵唄、佛教故事等,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是無形的,而呈現的是物質的經像版,流傳、保存至今的經像版,是技藝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表達的內容和教義,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1、歷史價值:金陵刻經處不但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古老的木刻水印技藝,還收藏了大批有價值的佛經版,這些經版有金陵刻經處刻印的,也有從全國各地刻經處彙集來的,本身就是佛經版總匯,內容、版式等等均很繁雜,可以研究晚清至建國前全國刻經的流布、刻印內容特色情況。如藏版中有原存蘇州洞庭西山祇樹庵,刻於清康熙四十三至五十九年(1704-1720)間的《華嚴經》經版1600餘塊,是研究清初蘇南地區刻經情況的重要實物資料。



2、藝術價值:現存的經像版中尤其以金陵刻經處於光緒年間雕刻的18幅佛像版藝術價值最高。這些佛像版規模之大,雕刻技藝之精湛,保存之完好,令人嘆為觀止。此組佛像版為國內僅有,所雕人物形象莊嚴華妙,實為版畫藝術和文物之珍品。如,「慈悲觀音像」,是康熙年間金陵畫家周璕仿唐代吳道子畫而成,採用了「蘭葉描」和中國傳統的衣褶畫法。其像右腕的衣褶,內外層次分明,刻畫細膩;手指修長,具有「吳帶當風」的動態美感;雕刻精細,縷縷髮絲刻畫分明,保持了原畫的精神和筆鋒特色。「靈山法會」是明簡詔所繪的一幅群像構畫,畫面人物多達97人,幾無虛隙,而層次分明,章法嚴整,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這些畫像使我們領略到了我國佛教繪畫和木刻藝術的精妙。



3、學術價值:目前全國仍保持傳統木刻水印的單位很少,其中如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出品為美術版畫類,且不是長年刷印,揚州廣陵刻印社也是階段性生產小說、戲劇類線裝古籍,唯有金陵刻經處仍在長年不間斷地刻印佛經古籍(目前每天手工印刷近萬頁)。國內的大學如南京大學(設有印刷史課程)、上海復旦大學(設有古籍版本課程)經常有師生前來參觀,國外也常有研究印刷史的專家學者前來參觀,他們稱讚金陵刻經處是「活的古代印刷博物館」。




此外,晚清和民國年間不少政要及學者名人都捐資金陵刻經處,刻印、流通佛教經典,保存至今的這些實物資料,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很有幫助。如,1914年魯迅先生捐資60元刊刻的《百喻經》,是研究魯迅先生生平與思想的重要資料。


『傳承人介紹』


馬萌青


男,回族,出生於1963年。江蘇南京人,金陵刻經處第六代刻版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陵刻經印刷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現為金陵刻經處高級刻工。20世紀80年代,馬萌拜周保倫老師傅為師,學習刻新版和補舊版技藝。



1981年,馬萌青高中畢業之後,就從刻經處的老師傅們的手裡,接過了刻刀。不過他清晰地記得,冬天窗外呼呼地吹著風,握著冰冷的刻刀,他的手被凍僵了,刻刀是冰冷的,辦公室里需要生著爐火才能伸出手來。馬萌青的左手無名指有一小塊殘缺,那是十多年前在補一塊老版時,由於發力太大,不小心削去一截手指。在馬萌青看來,如果不握著刻刀,那就是一雙廢手。可是一旦握上了刻刀,那隻手就又成了天底下最靈巧、最完美的手。



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漢文大藏經博物館是馬萌青常去的地方


馬萌青所修復的經版,與古版的工藝水平達到一致,所刻新版工藝精湛,字體橫平豎直,撇如刀、捺如鍬、鉤如鵝瘤、點如瓜子,精工細作,筆鋒完整流暢,所雕刻的佛像,如《藥師佛》《觀音佛》《禪茶一味》等栩栩如生,線條流暢,深得佛教界認可。




相比於簡單易操作的數碼印刷,雕版印刷顯得過於落後與陳舊。令馬萌青欣慰的是,除了原本跟隨其學藝20餘載的鄧清之,從2012年開始,刻經處多了兩名新徒弟。學習古籍修復專業的王康和劉鼎一,兩名90後的到來,也為刻經處增添了幾分朝氣。儘管師徒三代同堂,一共只有4個人,但在馬萌青心裡,卻有種人丁興旺的滿足。



馬萌青的徒弟鄧清之正在經版上寫樣。


鄧清之


女 金陵刻經處第七代刻版傳人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陵刻經印刷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現年四十一歲。



從工藝美術學校畢業後,已經在這工作了24年。從小喜歡書法的清之,因為一手好字,進入金陵刻經處。而又因為刻經一度單傳,她打破了金陵刻經處「寫工不刻、刻工不寫」的傳統,既寫又刻,集兩項技藝於一身。



「能堅持下來,除了耐得住寂寞外,還要有對雕刻技藝以及佛教文化的熱愛。」鄧清之說,「舊時的刻工,不一定識字,會刻就行。但在如今,要把刻經作為終身事業,沒有喜愛,很難。」



書票 木刻 二〇〇七年 鄧清之


『傳承及意義』


2006年5月,「金陵刻經印刷技藝」被文化部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後又陸續被確認為江蘇省省級、南京市市級及白下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而金陵刻經處高級雕刻工馬萌青,也被江蘇省文化廳確定為「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上世紀80年代拍攝的馬萌青工作照


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大慶前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南京金陵刻經處與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四川德格印經院捆綁申報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被審議並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自此,金陵刻經處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的保護單位之一。



金陵刻經處雖屢經滄桑,幾度興衰,但在歐陽漸(1871—1943)、呂澂(1896—1989)、趙朴初等數代大德居士的護持下,最終使佛教印經事業得以延續發展,並很好地將有千餘年歷史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傳承至今。





「仁山秋逸,徹內外竟無差別;刻經講學,著文字妙有般若。」具有140多年歷史的金陵刻經處,在新社會、新時代,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它必將繼續秉承「流通功德藏,接續人天師」的宗旨,在昌隆佛教、弘法利生的同時,把「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




但是,手工印刷的線裝經書比平裝機印的經書成本要高,價格也貴,其購買對象相對固定,這些狀況限制和影響了刻經的生產流通。


目前金陵刻經處僅有2名刻工,傳承問題突出,刻經技藝隨時有失傳的可能,需要採取措施加以發掘、搶救和保護。







如需參拍或查看更多古籍,請點擊閱讀原文,或關注微信號:點滴拍賣。(無需押金 綁定手機 即可參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袁嘉穀與學部編譯圖書局
李細珠:試論清末新政時期政區變革的幾個問題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