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地霓裳之遼闊草原

大地霓裳之遼闊草原

大地霓裳之遼闊草原

主講專家: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朱永傑

地球上的草原用春夏的繁花、秋天的金黃、冬日的白雪等多種迷人的色彩,與遠處高聳的山巒、蜿蜒的河流、藍天白雲一起構成令人流連的美麗圖畫,與森林、平原一起裝點著自然大地。

草原用寬廣的胸懷養育了無數生命,在大草原上,無論季節、色彩還是植物或動物,自然的一切讓所有的人都會接受洗禮,自覺不自覺地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朱永傑

地球的「草地」

通常意義上來說,我們所熟悉的草地就是那些空曠、平坦、長著草、沒有樹的地方。在中文裡,還有草場、草原、牧場等看上去差不多、但意思相近的辭彙。英語里與草原詞意相同的就有Rangeland、Grasslands、Steppe,翻譯成中文都是草原。

按照美國環境保護局的解釋,這種被稱之為「草地」的Rangeland包括了「所有以草類原生植被(頂極或自然潛在植物群落)為主的,包括低矮灌木、藤本、濕地、沙漠、苔原以及稀樹林地在內的土地類型。天然的、很少生長高大喬木的Rangeland是一個複雜的概念,是一種重要的自然地理生態區,與平常所說的富饒草原並不一樣。Rangeland這個概念更大,翻譯成荒地(或荒原)更為妥當。非專業人士所理解的草原實際上是生態學中的荒地。在這種荒地中,初級生產比較高,生物量比較大的草地牧場並不多。我們不能將呼倫貝爾的情況套到新疆和西藏大面積不能長樹木的荒地中。

天然草原生態區景象

荒地包含了所有非人為因素,例如灌溉等措施,由草本、灌木和苔蘚在自然環境條件下形成的生態系統,也包括荒漠。由這類生態系統形成的土地資源佔據了陸地表面的70%以上,其中具有經濟利用價值的牧場不到1/4。

從平川到高原,從赤道到極地,從沼澤到荒漠,在地球降雨較少、海拔較高或寒冷的廣大區域內,均有荒地分布。在溫帶,乾旱是形成草地的主要原因,在降水量小,不足以支撐喬木生長的環境下,會形成荒地。再加上寒冷和高海拔,地上的植被就變成苔蘚,生態系統變得更加脆弱。相反,在部分降水條件較好(通常400-600毫米之間)、溫度和土壤條件適宜的非林地,往往會形成優良的草場。在這樣的草場上,大地上生長的禾草形成一望無際的草原,到了春季空曠的原野一派翠綠;到了夏季,那是一望無際的花海;到了秋季,滿目金黃。在一些局部草原,還會因為草種單調,而形成單一的花與草,大面積的草場從遠處看去,會出現一片或白、或紅、或黃的景觀,美麗而寬廣。在古人著名的詩句「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基礎上,還可加上一句「天高雲淡見花海」。這樣的優良草場曾經在自然世界養育了數量眾多和個體最大的陸地野生動物。

地球上優良的草場地帶主要有歐亞大草原的東西邊緣、北美大草原、南美南部的潘帕斯大草原和澳大利亞東中部、非洲的東部和南部草原。地球上的溫帶優良草場經過數千年的開發和利用,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食物生產基地和倉庫。特別是歐亞大草原的東段,也就是中國的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等,是世界著名牧場。

歐亞大草原

歐亞大草原是地球上最大的草原帶,從東歐的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經過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朗、土庫曼、烏茲別克等國,到達蒙古高原地區。中國的蒙古高原是歐亞草原的東段,中國的新疆、寧夏、甘肅、內蒙古等省(區)的草原屬於歐亞大草原範疇。

絢爛的夏季草原

歐亞大草原為乾旱、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在250-510毫米。在歐亞大草原的蒙古高原,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極端氣溫在夏季可達40攝氏度,在冬季可達零下40攝氏度,晝夜之間的差異也較大。在蒙古國高地上,有記錄的晝夜溫差可以達到30攝氏度。

自舊石器時代以來,歐亞草原連接了東歐、中亞、中國、南亞和中東,因為草原平坦,草原上的各國通過陸路貿易路線,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相互交往,形成了一條草原之路。草原之路不僅是古代和中世紀發展起來的絲綢之路的前身,也是現代歐亞大陸橋的前身,歷史上形成了很多游牧帝國和許多大型部落聯盟,如匈奴、塞西亞、西米里亞、薩爾馬提亞、索西米亞、索格狄亞、蘇格狄亞、蒙古等。

荒涼的冬季草原

在北半球歐亞大草原的北面就是地球上最大的泰加森林,其內陸的南面通常是荒漠區域,越靠近內陸,環境越乾旱。在大草原上,除了在河流和湖泊附近有少量喬木分布以外,多為覆蓋著草或灌木的半沙漠、草地和稀疏灌木地。

草原地帶一般地勢平坦,南北空氣流動順暢,冬季從北極寒冷地帶可橫掃地球上的大草原,在南半球也一樣,來自南極的寒冷空氣往往形成寒流,席捲空空如也的大草原。冬季的大草原冷風呼嘯,白雪茫茫,春季的繁花似錦、花海無邊,夏季的草原無邊碧玉,秋季的寒風蕭瑟,一片荒涼。草原上四季亘古不變的季節輪迴與自然色彩變換,規律而簡潔,豐富而有秩序。

草原生態系統

地球上的草原地帶是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區域,大片土地上的禾草在生長期,用太陽能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轉化為糖,也就是碳水化合物,將土壤中的礦物質與糖一起構建了禾草的身體。禾草被食草動物吃掉,消化後轉化為脂肪和蛋白質。食草動物被食肉動物吃掉後,轉化成更高級的蛋白質。

遷徙路上的蒙古羚羊

歐亞大草原上的大型食草哺乳動物主要有普氏野馬、西貢羚羊、蒙古瞪羚、瞪羚、野生雙峰駝等,主要的獵食動物有狼、狐、鷹等,較小的哺乳動物是鼠和兔類,部分地區還有大型雜食性動物棕熊在草原上遊盪。

草原上動物們的生命結局只有兩個,要麼被其他動物吃掉,要麼老了死掉後回歸土壤,由微生物分解,被植物吸收,開始新的生命輪迴。在大草原上,禾草植物是最重要的營養製造者,大批的食草動物是營養轉換者,而少量的掠食動物,成為控制草原生態平衡的管家。自然規律安排了禾草、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和微生物各自的責任和義務。

一般情況下,在一片草場上由於氣候和雨水的變化,營養製造者們還沒有能力製造出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養活大量的食草動物,因此大草原上的食草動物在自然選擇中學會了一種「逐水草而居」的本領,一般會沿著地球上經線,隨季節或降水的規律而南北遷徙,它們聚在一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繁育後代。

時刻準備著的草原狼

這種景象在非洲的塞倫蓋地草原還能看到,數百萬隻角馬、斑馬、羚羊等在草原上飛奔,沿途的獅子、獵豹、鬣狗、禿鷲等食肉動物攔路打劫,形成驚心動魄的野生動物世界。實際上,在北美和歐亞大草原上,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大草原上多草、少水,在乾旱的季節,最大的威脅是草原火,包括人為和自然火,自然火主要來自雷擊以及草原地下多年積累的泥炭自燃。一旦草原著火,火勢隨風而走,會吞噬沿途一切動物,給涉火區域草原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由於禾草的營養不足以讓食草動物把家固定在一個地方,所以,大中型的食草動物就都進化出四條能跑的長腿,以便更方便找到能吃的草,也因為路上還有大量的食肉動物,不時會有野火,腿就成為生存最有用的器官。

在蒙古高原這片歐亞大陸的東端土地上,茫茫草原,原來分布著各種野馬、野驢,現在還有黃羊、藏羚羊等。它們冬天到南部禦寒,春天集結交配,來到北部草場產仔,然後再回到南部越冬,第二年繼續這樣的生命旅途。沿途的草原狼、豹、鷹等野生動物虎視眈眈。野生動物間圍繞生命延續的競爭,促進了物種生命延續過程的優勝劣汰,保證了物種的延續。

草原保護與管理

在19世紀70年代,美國和澳大利亞已經開始用大量的帶刺鐵絲網將原來開放的牧場分割成小型牧場。在20世紀後期,這樣的帶刺鐵絲網分割開放草場的方式增加了網格化輪牧的技術內容,有計劃地輪流放牧,讓草原休養生息。後來,在歐亞大草原的牧場也大量採用這樣的技術。

在維護草原生態系統和實行可持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顯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從20世紀後期,在中國農業和農村實行以家庭為基礎的承包責任制以後,草原也開始了相應的工作,為了將開放的草原按照家庭生產單位進行管理,對於草場的使用權進行確權,並逐漸實行了網格化管理,這樣的工作雖然有利於提高草原的承載力,但不利於草類野生動物的南北遷徙。筆者親眼看見過遍布草場的鐵絲網,且2016年2月24日蘭州新聞網、《蘭州晚報》也有報道:青海湖7隻羚羊死於圍欄鐵絲。

在我國境內,除了可可西里無人區的自然保護區,在絕大部分草原區,大規模的食草動物遷徙現象已經絕跡,草原狼等肉食動物沒有足夠的食草動物,數量也大大減少,導致鼠兔等嚙齒類動物泛濫。在農牧交界區域大量的農業生產活動也導致原來牧場地表裸露,部分地區成為沙塵暴的源頭。

在走訪西部某個著名動物自然保護區的時候,有位教授問我,如何用可持續管理的思想幫助進行保護區管理和建設?

草原的可持續問題是一個生態問題,但原因是社會發展方式問題。我們在草原上劃一片地兒,建一個自然保護區,看上去保護了食草動物,但很難實現長期自然繁衍,還會花很多錢來維護有限區域內的脆弱種群。

因為草原上的食草動物是要南北大範圍遷徙的,這是草原生態系統的基本規律之一,或者建設草原國家公園,能夠通過延展保護系統,來解決這類「保護區孤島」問題。保護區的可持續性管理還要處理自然保護與牧業爭草場、與農業爭農田、與城市社區和交通運輸網協調(建立生態廊道)等。還要教育來往的人們保護野生動物。

草原的濕地是候鳥遷徙的驛站,留下濕地,對於候鳥的生存非常重要,所以政府要搭建草原濕地保護和管理平台,建設管理功能強大、技術先進的大型草原國家公園。建設管理和經營良好的國家公園能夠提供多種效益,私人也能從中獲得很多生態旅遊帶來的經濟利益,為個人和家庭賺到很多「綠錢」。

在大草原上,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既是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民族問題和政治穩定問題。肩負保護美麗草原的責任,首先必須理解人與自然的故事,對人和自然有責任心。一個整體性的草原可持續發展理念、草原生態系統管理體系,與原來分割的林業種樹、農業種田、牧業養畜管理理念完全不同,是一個全新的系統管理體系。

地球上的草原用春夏的繁花、秋天的金黃、冬日的白雪等多種迷人的色彩,與遠處高聳的山巒、蜿蜒的河流、藍天白雲一起構成令人流連的美麗圖畫,與森林、平原一起裝點著自然大地。

主講專家簡介

朱永傑:

北京林業大學管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留學美國,學習商業管理,有很強的英語交流能力;完成《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大小興安嶺林區管理體制改革》等課題的研究;參與了全球環境基金、世界銀行等涉外項目管理專家諮詢工作;參與了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和國有林區改革及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區管理等諮詢工作和課題研究工作;著有《世界林業簡史》等。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林業網 的精彩文章:

李貴兵:大山深處守護33年無災情
寧夏六盤山保護區發現珍稀野生動物——赤麂

TAG:中國林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