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我們讀李娟時,我們在讀什麼

當我們讀李娟時,我們在讀什麼

李娟的散文我不止一次推薦給孩子,最近孩子終於開始接納李娟,從《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到《走夜路請放聲歌唱》,一口氣讀了李娟的三本散文集。用孩子的話說,原來散文也可以比小說還好看。簡直像是打開了一扇神奇的大門。

記得多年前,我第一次讀到李娟,也是這樣的驚訝,直呼不可思議,那種清冽自然,不加雕琢,卻又彷彿渾然天成,靈性十足的文字,讓我深深折服,打心底里讚歎。

讀《阿勒泰的角落》,我曾查過地圖,這個叫阿勒泰的地方到底在哪裡,它在新疆的北部,一個極為寒冷的地方。李娟和她神經大條卻精明能幹的媽媽、老頑童般可愛的外婆,隨同淳樸的哈薩克牧民,在阿勒泰逐水草而居,四處遷徙,過著半流動的生活。

在李娟的阿勒泰,有成群的牛啊羊啊,有正在冒著熱氣的牛糞;有一睜眼就能看到的大山,河流,白雲,森林,牧場和沙漠;有我沒見過的雪橇,有不大不小的集市,有幾塊鐵皮和稻草組成的毛氈房,有各種各樣的人。

「村莊里空空蕩蕩,舊房子歪斜在老竹林里。老人去世,孩子離家,剩下的人在漆黑無邊的夜裡獨自面對著滿是雪花點的黑白舊電視……」

李娟通過她那樸拙、有趣、柔軟、慈悲的筆端,帶我們走進阿勒泰的一個個角落:咯吾圖、巴拉爾茨、紅土地、橋頭……這些陌生的,甚至難以在地圖上尋覓到的名字,逐一展開在我們眼前,彷彿一幅幅妙筆勾勒出的異域圖畫。在她的筆下,有大漠深處的蒼涼、無時不在的孤寂;有空曠遼遠的風景,有意蘊悠長的牧歌,有淳樸自然的牧民……然而最重要的是,這裡有一種「生活」的味道……

「走在街上,無數種生活的可能性紛至沓來,走在街上,簡直想要展開雙臂走。」 「渴望訴說時,便走進一戶人家,找一個人對他說啊說啊。說完後離開,便更滿意於此時的生活了。」

在阿勒泰的李娟,用深情、細膩、幽默的文字娓娓道來,記錄下的瑣碎生活,以及馬啊,羊啊,牛啊,駱駝啊,貓狗啊等雞毛蒜皮的小事,讓人讀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

她所描寫的那些細節、那些豐富的內心戲、那種說話方式,那麼真摯生動、有煙火氣,彷彿讓我們親眼看到了阿勒泰的一草一木。

然而,只要我們用心想一想,便會發現,李娟筆下的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生活,似乎與我們知道的戈壁大漠中的現實生活有著巨大的反差。

真實狀況是,在遙遠的貧瘠的北疆,有的只是無邊的沙漠,荒涼的戈壁,寂寞的草原,無法逾越的雪山。那裡氣候惡劣生存艱辛,閉塞、衰敗、荒蕪、人煙稀少,沒電沒水,寒冷的冬天需要持續保持爐火旺盛。李娟一家靠著裁縫手藝,開一個小商店,用自己的雙手蓋房子,隨季節流轉跟著牧民們搬家,餓了吃最簡單的食物,衣服穿出洞才換新的,過著原始的生活方式。

李娟在書中並未迴避生活中的艱辛:裁縫工作的勞累,居住處的破敗寒酸,都歷歷在目。在我們的觀念中,為了生計苦苦奔波,這樣的生活,想來都覺得苦,怎麼也算不上美好。

這樣的日子,一般人即使沒有被沉重的負擔壓垮,恐怕心中的詩意夢想之類早已被消磨得一乾二淨了。即使提筆,寫出來的大概也滿是抱怨和哀嘆。可李娟筆下流淌出的文字,卻分明如此清澈和綺麗,哪有一點沉重的影子?

我們在李娟的筆下看到,即便是零下幾十度,潑水成冰的冬天,即便是蚊子成群,妖風肆虐的夏天,即便是生活在一個由舊鐵皮,舊紙箱,四面透風的破屋子裡,她也能甘之如飴,不悲不怨,用一顆澄凈陽光的心去感知當下帶來的美好。

「就這樣,在河邊洗衣服的時光里,身體自由了,想法也就自由了。自由一旦漫開,就無邊無際,收不回來了。常常是想到了最後,已經分不清快樂和悲傷。只是自由。只是自由。」

李娟的文字,從枯燥中寫出的滋潤,從寂寞中寫出了歌舞,從無聊中寫出了細膩,把孤獨化成一串串清洌的文字,在這個空曠的草原上串成鈴鐺,發出清脆的聲音,在阿勒泰的角落,迴旋流轉。

實在難以想像,在那樣顛沛流離的生活中,需要怎樣的一顆豐滿的心靈,才能夠足夠敏銳地在荒蕪的生活中提煉出這些許樂趣啊。

李娟有一顆不一樣的心靈,一顆不管在何處都可以自如感受,自在表達的心靈。所以,她筆下的文字,清朗而富有生活氣息。不管是身處阿勒泰的角落,還是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她都可以看見「生活本該的樣子」,並通過自己的筆讓閱讀她文字的我們重新找到那一份失落的詩意。

當我們讀李娟時,我們閱讀的不僅是遠方的未知與好奇,更是一種久違的淳樸與美好。

什麼叫熱愛生活,大概就像李娟那樣,即便在艱苦的環境,也能把日子過得像花一樣。即使苦難,也是甜蜜的。

一個人獨立於天地間,孤寂相伴,卻不哀不怨,不卑不亢,欣欣然接受眼前的困頓和命運的考驗,選擇用一種不慌不忙、不急不徐的方式去認真生活,這需要何等的勇氣與智慧。

但願有一天,我們能修鍊成面對生活帶來的孤獨與困頓,依然能笑靨如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慢教育 的精彩文章:

永遠不要失信於孩子

TAG:慢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