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毛卜喇古城-被人們遺忘了的古城堡作者-佟建鑫

毛卜喇古城-被人們遺忘了的古城堡作者-佟建鑫

毛卜喇古城------被人們遺忘了的古城堡

毛卜喇堡,一個古怪名字的城堡,似乎被人們遺忘掉了,沒多少人知道毛卜喇堡在那裡的,毛卜喇堡也沒留下來多少文字記錄的。

從高沙窩鎮徐莊子村出來,向西行,兩道長城並行東西延伸著。我和老馬在兩道長城的中間穿行著,兩道長城相距大概就一百多米左右的樣子,有些地方只有不到十多米的距離,但兩條長城明顯的有差異,靠南邊的頭道邊厚實而高大,靠北邊的二道邊就顯的很是單薄了,牆體也比較的小,可二道邊的夯土層卻一層一層的很是分明,從外表清楚的能看到當時夯築長城時一扳一扳的痕迹的。

每遇到一段很有歷史滄桑感的長城段,也比較有特色的長城段,老馬就要求要拍照,大概走了十多分鐘就拍了四五次照,我開玩笑的告訴老馬,你不如一下子把長城都錄下來回去選呢?老馬回應我道:「你懂個屁呢,角度不一樣拍出來的效果不一樣。」言下之意我不懂拍攝的,也為他自己拍照找個理由。

沒想到的是路越走越難走,開始還是有明顯痕迹的車轍的路,可越走越荒涼,路被野草和沙土掩蓋的不是十分的清楚,而且沙土路也辯不清楚了,前方呈現出一片廣闊的鹽鹼灘了,高低起伏的鹽鹼灘里,偶爾能辨別出路的痕迹來,泥濘的不是很好走,走著走著就沒路了,只能估摸著大概的路面,就走在上面摸索著進。

又走了十多分鐘,二道邊的長城被圍在了鐵絲網裡面了,我們也進不去了。老馬告訴我,這是寧夏和內蒙古的邊界線,就以長城為界限的。實際上這也是鹽池和鄂托克前旗的交界帶,大概有五十多公里長。

終於在一個鐵絲網門口無法前進了,門上還有一把鎖子,老馬下去看了一下,一推竟然沒鎖著,推開了鐵絲門。老馬高興的說:「老韃子門忘記鎖了,運氣好的很,走,進。」我和老馬進了鐵絲網裡,也就進入了內蒙古地界了。我猜測是為了當地人出入方便沒有鎖門的,況且在這種地方,那有人來呢。

我們進入了內蒙古的地界,從內蒙古地界走寧夏鹽池的毛卜喇古城。我對老馬說:「那這段長城屬於誰的?」老馬回答說:「八十年代有一個協議,在這一段,以頭道邊為界點,邊牆北屬鄂托克前旗,邊牆南屬鹽池。」我開玩笑的和老馬說:「咱們現在越界在內蒙古的地界走咱們鹽池的古城堡,不踏入內蒙古地界還真到不了毛卜喇古城的。」老馬說:「咱們是攆上長城走了,如果沿307國道走,一樣能走到的,那你就看不到長城了。」

二道邊在這裡歸屬鄂托克前旗管理,在鹽鹼灘里,有一處房子,老馬告訴我,那是鄂托克前旗在荒原上建的一處長城保護站。我非常的驚嘆,長城在鄂托克前旗就這麼一小段,他們竟然在這麼荒涼的地方建了保護站,而我們境內有259公里的長城,卻沒有一處保護站,我感到有些意外。

在內蒙古的地界上,遼闊的草原上起伏的丘陵和灘上生長的刺頭,一堆一堆的,放眼望去,到處都一個樣,沒有村莊,更沒有行人,就連動物都很難碰到一個。偶爾能看到頭頂上盤旋的老鷹或是其它鳥兒,多少給人有些孤獨和蒼涼的感覺,也多少給人有些悲壯的感覺,總覺的在這樣的地方,如何生存呢?

突然老馬說:「到了,前頭就是毛卜喇古城了。」我朝前看,在荒蕪的草原上,時隱時現的分辨出了古城的樣子,毛卜喇古城就在頭道邊的腳下,離頭道邊只有不到一百米的樣子。

古城堡的大概輪廓還是比較的清楚的,城牆高大寬厚,我分明感覺到毛卜喇城堡的城牆比我見到過的任何一座古城堡的城牆都寬厚。從西牆我們登上了古城牆,西牆的沙子已經和古城牆一樣的高,稍微的有一個斜坡,不費任何力氣就爬上了城牆。

站在城牆上,這才看清了古城堡的真實面貌,城池裡曾經種過莊稼,被開墾的痕迹還是很清楚的。整個城池被荒草和黃沙所淤蓋了起來,到處是斷磚殘瓦,有些地方的沙土已經淤積的和城牆一樣的高了,只有中間部分大概因為曾經被耕種過,稍顯的有些平坦。

南門城牆高大的矗立著,兩側的黃土夯築的牆體依舊有十多米高,城門的大致輪廓都還依稀可辯。北城牆與頭道邊在東北角檫邊而過,幾乎緊挨著長城,這裡的城牆就顯的十分的厚實,也十分的堅固,牆體感覺比其他地方的要寬一些,高大的牆體從側面看,的確有些厚重。東邊的城牆比較的高,牆面也比較寬,我感覺上面並排能走三、四匹馬的樣子,東門已經不十分的明顯了,沙子堆積填滿了整個城門,但東門的瓮城還能夠分辨的出來。

毛卜喇古城的原貌看來基本就是這個樣子,因為遠離村落,多少年來沒有多少的人為破壞,只是自然的侵蝕,所以,大概的樣子和城池的原貌比其他的古城堡要完整一些。

我對毛卜喇古城堡的疑問很多,首先,毛卜喇的名字就讓我十分的好奇。

我覺的這是一個蒙語的名字,果不其然,我在諮詢了有關人員後,得出的結論是,毛卜喇,蒙語的意思是「苦澀的泉」,由此而推斷,毛卜喇這個地方有泉水,而且泉水都是苦澀的。

從毛卜喇周圍的環境來判斷,這裡的植物的確都是耐鹽鹼的植物,特別是在鹼灘里生長的鹽蒿、酸溜子、棉蓬、黃蒿等草就能夠斷定,這裡的水質含有豐富的鹽、鹼成分的。

但「苦澀的泉,」可在這個乾旱的土地上,那裡有泉水呢?我很是懷疑。古城的周圍全是草原,沙蒿柴長的特別的旺盛,四下里一片寂靜,「苦澀的泉」泉在那裡?

就在古城的北邊,也就是在內蒙古邊界里,在鄂托克前旗的境內,有大面積的鹽鹼灘,算是一塊濕地了,在這個面積龐大的灘里,有自然形成的鹽鹼地,表面上有水,在乾涸的地方有鹽鹼遺留的白色的痕迹,我忽然醒悟了「苦澀的泉,」就是指的這裡自然溢出地表的水,而且水質苦澀。

「苦澀的泉」人雖然不能飲用,但駱駝、馬、牛、羊等動物卻喜歡這裡的草和水,所以這裡是放牧的好場所,可以說是水草肥美的一個好地方。可想而知,這裡為什麼曾經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了。

最早的史書記載,毛卜剌在唐代的時候屬於六胡州之一的魯州之地。唐高宗調露元年於靈州、夏州南境置魯、麗、塞、含、依、契六胡州,毛卜剌應該屬魯州管轄,當時應該就是少數民族的聚集之地,這裡應該就是游牧的好地方了。

一九八六年出版的《鹽池縣誌》是這樣記載毛卜喇古城的。

毛卜喇堡:在興武營古城西30華里的長城內側百米處,屬高沙窩鄉。此堡築於明嘉靖以前,曾之操守,隸屬興武營守御千戶所。現土築殘垣較完好,250米見方,門向南開帶瓮城。城內荒蕪,殘磚碎瓦遍布。門前10米處有古廟台一座。

《嘉靖寧夏新志》載:毛卜剌城周回一里七分,高二丈三尺。置旗軍一百名、操守官一員、守堡官一員。征操八十四匹、走遞騾兩頭、官廳一所、操守宅一所、倉一所、草場一所。北牆置有暗門,東牆正中辟門帶瓮城。領烽堠二十一座,管理邊牆五十三點二里,置有暖鋪五十二個。

從史書中記載來看,毛卜剌城堡防禦的範圍還是比較的大,主要是防禦西接清水營,東接興武營界的長城邊境軍事防禦任務。

老馬沒完沒了的在拍照,把毛卜剌古城堡的里里外外差不多拍了個遍。我求證毛卜剌的名字由來,老馬也不太清楚,他認為這裡很早應該是蒙人佔據的地方,至少應該說這個名字是從蒙語中延伸下來的。

正值中午,太陽在半天空明晃晃的有些刺眼,我們兩個人站在荒蕪的古城裡,四下里一片寂靜,走一步都會發出很大的聲響,孤零零的兩個人,望著孤零零的城堡,真的感嘆歲月的無情和歷史的變遷啊!

《陝西四鎮圖說》中是這樣記載毛卜喇城堡的:

毛卜剌(剌不是有口字旁的喇了)堡,設在平川係極衝下地,城垣周圍一里一百六十一步零,南至鐵柱泉一百二十里北至邊牆一百步,東至興武三十里,西至清水四十里,至鎮城(指的是寧夏城------銀川)一百五十里,內設操守坐堡各一員,軍丁三百二十五名,馬騾五十五匹頭,邊垣長二十里,墩台六座,每座守瞭軍三名。邊外酋首合收氣等下部落在水頭、馬木山、磚井、二道沙子等處駐牧,離邊五十餘里。本堡兵寡,防禦為難,惟要明烽燧謹,哨探先得虜之情形,預圖我之固守可保無虞。如遇突犯,各該鄰兵極力援剿(斷句不是很準確的)。

從以上記載中可以看出,雖然修築了長城,但在長城外五十里甚至更遠的地方還有游牧部落在居住,這些駐牧的民眾都是大明的子民,他們似乎還有一個使命,就是給守長城的軍隊傳遞情報。這些駐牧的牧民中有大量的哨探,明代叫「夜不收,」一旦發現敵情,第一時間傳給長城上的守軍,這裡烽燧起了很大的作用,毛卜喇的六座墩台就是專門負責傳遞情報的,當然墩台里有三名守軍,守軍的情報可能來自這些駐牧的哨探。

毛卜喇從地理位置看,應該是深入到邊境的縱深地帶了。長城內長城外,我們叫邊外和邊內,多少年遺留下來的習慣,一直這麼稱呼著,實際上我們還把邊外叫外守(外首),似乎離我們很是遙遠的地方。

在這個遙遠的地方,我們感覺到有些陌生,總覺的毛卜喇這個名字是邊外的而不是邊內,怎麼都有些拗口,不好念。

在荒野上行走,我們離開了毛卜喇堡,回頭再看毛卜喇堡,高大的黃土夯築的城牆格外的刺眼,可能是灼熱的陽光照耀的緣故,毛卜喇堡四周好像有些隱隱的波光,似乎是海市蜃樓的感覺。我知道在海邊和沙漠里有這種海市蜃樓的印記的,離毛卜喇堡越遠越有這種海市蜃樓的感覺,在淼淼波光中,毛卜喇堡忽隱忽現。

我真的希望能在這裡巧遇毛卜喇堡的海市蜃樓現象,如果有幸遇到,我們將能看到五百年前毛卜喇堡的景象,那將是很有意義的的發現啊!

老馬似乎有信心等著真的海市蜃樓的出現,他一直目不轉睛的盯著毛卜喇古城。遠遠的似乎有旌旗飄揚,戰馬奔騰,還隱隱約約的能聽戰鼓和金戈鐵馬的聲音。

帶著想像的裊裊餘音,我們遠離了毛卜喇古城。

五百年後毛卜喇堡將依舊在這裡屹立著,老馬說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佟建鑫文集 的精彩文章:

長城邊上古城堡——我的家鄉花馬池

TAG:佟建鑫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