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誤讀的「領導力」

被誤讀的「領導力」

哈佛大學在招生簡章中寫道,「希望把學生培養成公民領袖」;耶魯大學的網站向申請者表明,他們尋找的是「新一代領導者」;普林斯頓大學的招生簡章上,「領導力」被排在申請者需要展示的個人特質中的第一項……

「領導力」是教育行業的熱詞,但我們真的理解它的含義嗎?

前不久,在國際教育研究諮詢機構頂思舉辦的國際教師發展大會上,《青年參考》記者採訪了北京海淀凱文學校學術校長王實。採訪伊始,王實校長便直言不少師生和家長對「領導力」存在誤解:「我接觸的很多學生和家長,把『領導力』視為權威和主導地位的代名詞,以為『領導力』就是『當官的能力』,甚至將『領導者』比作『可以支使別人』的人……那些世界一流學府強調的『領導力』到底意味著什麼?關於『領導力』的認識,究竟是誰錯了?」

王實告訴《青年參考》記者,關於「領導力」的定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把「領導力」與「可以支使別人做事」畫等號,未免太過幼稚。「現在一些學生為了在申請美國大學時不落人後,不計成本地赴海外參加各種所謂的『精英領袖營』,他們真的是在挖掘和培養自己的『領導力』嗎?恐怕要打個問號。」

在耶魯大學的招生網頁上,《青年參考》記者看到了這樣一段論述,「我們希望你將你的精力投入到你選擇的活動中……我們希望看到你花時間,抓住有意義的機遇,並積極影響你周圍的人」。可以看出,耶魯大學希望學生能夠在「善其身」的基礎上,積極影響周圍的人。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弗朗西斯·弗雷的看法與此類似。他曾對《紐約時報》表示:「『領導力』表現在,你的存在能使他人變得更好;當你不在時,你的影響力能一直持續……『領導力』不是少數人的專屬特質,而是一個過程,普通人也可以通過培養『領導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王實看來,「領導力」的必備素養包括時間管理、在道德困境下做出正確選擇的能力,以及表達、傾聽、說服和溝通協調能力等,其目的不在於「鼓勵學生當官」。

2017年底,頂思曾發布《北上廣高中生『領導力』發展水平與影響因素報告》。結合64個相關問題和672份有效問卷,他們發現「領導力」的發展與自我認知水平呈正相關。該報告認為,「領導力」的培養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強學生的時間管理意識;第二,要注重提升青少年的環境辨識能力和風險控制意識;第三,以人際關係為導向,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第四,要主動創造衝突環境,引導青少年對衝突本質有正向認識,同時通過積極思維和科學方法去解決衝突;第五,改善家庭內部的溝通環境和溝通模式,創造尊重、公平和包容的溝通氛圍。

「說到底,『領導力』是一個很難量化的素質和能力,判斷一個學生是否具有『領導力』,並不在於其參加過多少『精英領袖營』,有怎樣五花八門的高大上經歷。」王實告訴《青年參考》記者,「『領導力』是通過自己的行動,帶動和影響周圍人共同參與並服務社會的能力。一個人對目標持之以恆的堅持,對服務他人的投入、執著和熱情,才是產生『領導力』的源泉。」

本文即將刊載於《青年參考》報6月7日A0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參考 的精彩文章:

比國產航母海試更勁爆的內幕:有個總師80後!
美萊村慘案:美軍的恥辱,越南人的傷

TAG:青年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