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老人自稱太監養子,手握溥儀御筆,拒絕專家賣出今不知所蹤

這個老人自稱太監養子,手握溥儀御筆,拒絕專家賣出今不知所蹤

1912年,清朝滅亡,雖然還有著「每年四百萬兩經費的小朝廷」,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兒已經靠不住了,不少人作鳥獸散,其中大部分是在此生在此亡的太監。。。

失去了男人最基本能力的太監,沒有子嗣,遭人嘲弄,大部分底層的太監更是缺乏金錢,落了個人財兩空,他們無非只有這幾種的出路:

一,寺廟,這是大部分太監的選擇,其實許多有權勢、有錢財的宮中太監都會出資修建的寺廟,作為自己養老方便,比如說明英宗時的太監王振修建在東城的智化寺,明景泰年間太監劉通修建在東城報房衚衕的法華寺等等。不過,要想進入好的寺廟極其困難,需要提前加入「養老義會」,定期交納銀兩,則出宮後才能進廟養老,類似於今天的養老保險——否則,只得進入一些破廟,等待著死亡。。。

二,繼續服務行業,畢竟皇宮的等級擺在那兒,相當於當時服務行業的黃埔軍校,當然這樣的還是少之又少——

三,文玩市場,許多高級太監日日夜夜接觸到皇宮內的寶貝,他們辨寶的眼光自然獨到,而且那個時候,皇宮內許多珍寶大量流出,人人都想著撿到寶貝,這樣的太監自然成為尋寶人手中的香餑餑。。。

四,最多的還是流入民間,乞討,種地。。。

這個太監便是如此,流亡到了長春,和其他大部分太監相比,他要幸運得多,因為老實勤快,他是紫禁城裡最後一批失業的太監,那一批還有一百多個;不時他還會受到「皇恩」的沐浴,得了不少賞錢,還有一些珍寶。。。

為了打消自己的孤獨,不落個孤獨終老的下場,他還領養了個孩子——

20世紀80年代,這個孩子變成了長春一位曾姓老人,太監去世前把他所有的財產都交給了這位曾姓老人!因為曾姓老人不會什麼營生,兒子也不爭氣,曾姓老人希望賣出古玩緩解經濟壓力:

老人拿出的是一支毛筆,為了能夠賣個好價格,他說出自己的太監養父,而這支筆是末代皇帝溥儀賞賜給養父的,這是溥儀的御筆——

誰成想,文物部門提前找上門來,鑒定了下這隻御筆,御筆是一支玉管毛筆,玉如羊脂溫潤潔白,上面還有「浩然硃筆」字樣,經過鑒定真跡無疑,而且浩然是溥儀的號,他名溥儀、字耀之、號浩然!鑒定完後,老人讓專家給估個價,最終專家按當時的市場行情估價90萬元,要知道,那是八十年代!

不知道多少國家決策由這支筆寫就,面對這樣的珍寶,專家建議老人捐獻寶物,為人類文化作貢獻。。。因為老人現實的經濟情況,老人最終拒絕了!

最終,迫於現實壓力,老人還是賣出了這支御筆,這支筆再次流入了民間,直到今天也不知所蹤——

額。。。還是希望更多人都能捐獻文物,不要讓它們成為保值的商品,成為個別人手中的玩物,它們屬於所有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趣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從侵華日軍到抗日戰士,這兩個日本人這樣抗日,感嘆:一生的幸福
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曾被定為贗品,垃圾桶撿的肚子痛請假條

TAG:閑趣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