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場洪水衝出了一塊石碑,歷史超過三百年,韓國人看了大呼:恥辱

一場洪水衝出了一塊石碑,歷史超過三百年,韓國人看了大呼:恥辱

1963年夏天,韓國首爾(漢城)特別市松坡區的三田渡地區洪水肆掠,洪水退去後,一塊石碑赫然出現在人們的面前。這不是一塊普通石碑,全名為「大清皇帝功德碑」,由於位於首爾特別市松坡區的三田渡,故又稱為「三田渡碑」。當年這塊石碑一直豎立著,直到甲午中日戰爭期間被開化黨推倒,1956年又被埋入地下,直到1963年再次被洪水沖刷出來。

近年來,韓國人還多次企圖推倒這塊石碑,噴漆更是常有的事情。這是多大的恨,這塊石碑的背後究竟有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這要從「丙子胡亂」說起。朝鮮與明朝接壤,又與後金為領,後金要攻打明朝,就要考慮解決朝鮮這個後顧之憂。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稱帝,改國號大清。

朝鮮王朝得知後,準備在明朝和清朝之間投機,派遣使團去瀋陽朝賀,可是使者不願意跪拜,皇太極十分氣憤。皇太極認為朝鮮國王這是有意為之,於是致書朝鮮國王,「爾王若知悔罪,當送子弟為質,不然朕即於某月某日,舉大軍以臨爾境。」

當年十二月初二,皇太極親率十萬大軍攻打朝鮮,兵鋒直指朝京漢城。朝鮮君臣如臨大敵,朝鮮仁祖李棕一面派人去清軍大營談判;一面將王妃、大臣等人江華島避難。而自己則率領文武百官退守南漢山城(漢城東30里),等待各路勤王軍到來。可皇太極早已看出,切斷了山城與外界的聯繫,勤王之師也陸續被擊敗。

崇德二年正月,走投無路的朝鮮仁祖國王宣布投降,「諸藩合辭,共進尊號,天人所歸」,正式承認皇太極的地位。皇太極提出,「以長子和另一子為質,去明年號,奉大清為正朔,每年進貢一次,黃金百兩、白銀千兩、白芋布200匹、各色綿細2000匹、各色細麻布400匹、各色細布萬匹、米萬包等等。」

隨後,皇太極要求朝鮮王朝為其樹立功德碑,歌頌其對朝鮮的貢獻,這就是「大清皇帝功德碑」。這塊石碑由滿文、蒙古文和漢文寫成,正面為滿文和蒙古文,背面為漢文,於1639年樹立於當年皇太極受降的三田渡地區。

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朝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廷被迫承認朝鮮與清朝脫離了藩主關係。此後,這塊石碑命運多舛,多次遭到破壞。

參考資料:《丙子胡亂》、《皇太極兩次征朝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姨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最為驕傲的皇帝,屍骨被拖出棺材任人踐踏,溥儀得知跪地痛哭
唯一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親王,為討好日本人,把女兒都送了

TAG:十三姨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