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譚嗣同為什麼說荀學是鄉愿?

譚嗣同為什麼說荀學是鄉愿?

孔子的人格理想,是想在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保持一個獨立的「士」階層,這個階層的性質就相當於現代人所言的「獨立公共知識分子」,簡稱「公知」。

孔子,就是當時的一個「公知」。

所以孔子的政治學說,一方面對統治者提出不客氣的批評,同時也對民眾做出不留情的提醒。並且可貴的是,孔子還對這兩個階層應該這麼做,提出了系統的建議。

這個建議就是,統治階層應該施行「周政」,民眾應該提高個人素質。而包括統治者在內的全民素質的提升,正式其實現「周政」理想的第一步。

孔子的政治理念是否具有可行性且不去論,他的這種獨立姿態和批評精神,確實奠定了幾千年來讀書人的高貴品質。

孔子之後,孔子儒學發生了變化。

從子夏、子思到孟子,基本延續了孔學主旨,但強化了對政府的批評,「民貴君輕」、「獨夫民賊,人人得而誅之」成為孟子儒學的主流。這種思想到了莊子那裡,乾脆變成對堯舜禹在內的所有君王的揶揄、諷刺,把民本思想發揮到極致,走向一個極端。

荀子,則是另一個極端。荀子的核心思想是「法後王,尊君統」,極力維護統治階層的權力,對民眾施行愚民政策,完全站在了統治者一邊。荀子的儒家,貌似謹厚,其實是與統治者同流合污,成為偽善的「鄉愿」。

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所以,後世儒家視孟子為儒學正統,而荀子就是孔子儒家的修正主義者。

荀子的「性本惡」,大概不包括君王,而是視民眾的本性為「刁蠻」,所以主張「治民」之術。儘管如此,荀子還多少在面子上保留了一點讀書人的尊嚴,仍有溫和的一面。而

韓非子的法家傳承荀子衣缽,扔掉了「面子」,徹底地成為統治者愚民、治民的幫凶。

那麼,要溫和的儒家,還是要血腥的法家,成為後世統治者的思考。聰明的統治者想出一個好辦法,就是把儒家放到桌面之上,把法家放到桌布之下。儒表法里,從董仲舒開始就變成了中國帝制的基本意識形態。

中國的知識分子也面臨著思想意識方面的選擇。韓愈、二程、朱熹,都以孔孟儒學為正統,對荀子思想有著清醒的認識。

但這些大儒實際上也是統治階層的一部分,所以他們在批評統治者和批評民眾之間搖擺不定,並不能做到孔孟那樣的獨立。在被皇權排斥的時候,他們往往痛罵荀子;而在受皇權重用的時候,他們實踐的其實正是荀子之學。

不過,歷史上少有像海瑞之類的官員敢於面斥皇權,而更多的官員即便在被貶的時候,也會山呼皇恩浩蕩;在被皇權疏離的時候,偶爾表現出一點凜然正氣。皇帝一召見,立馬卑躬屈膝,變成荀子。

儒表法里,不僅是帝王之道,也成為士大夫們的處世理念。從本質上看,儒表法里恰恰是荀子之學。

兩千年來,表面上看尊崇的是孔孟之道,實際上踐行的恰恰是荀子的鄉愿之學。不正是這樣嗎?

所以,譚嗣同在《仁學》里說:「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費蠟齋國學私塾 的精彩文章:

TAG:費蠟齋國學私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