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儒釋道看修身做人

從儒釋道看修身做人

在光華樓,有幸聆聽唐明燕教授關於《中華傳統人生休養與管理》的講解,從儒釋道三教比對中,她娓娓而談,高度濃縮,精闢概括,將自己的學識利用一課時灌輸,傳播,聽來記憶深刻,咋耐天生愚頓,嘆息時間短暫,僅能感悟幾許。

儒釋道,是中華傳統文化智慧的集大成者,穿透歷史長河,看雲捲雲舒,朝權更替,雖不過瞬間,但從中卻也能體味儒家文化的魅力所在。談起儒家思想,可能許多人首先會想到兩句古聖先賢的經典語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毫無疑問,這些令人蕩氣迴腸、熱血沸騰的儒家學說的精髓,時至今日仍然是許多有識之士的理想抱負和家國情懷,前者習近平總書記就曾經在多種場合引用,它已深深紮根中華大地,成為無數志士仁人胸懷天下、心系蒼生的崇高價值和理想追求。

唐明燕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在教派學術爭鳴中,儒家做什麼,墨家就反對什麼。墨家提出「兼愛」、「尚賢」、「明鬼」、「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恰巧與儒家仁愛、無鬼、厚葬等觀點相悖。梳理一下,有幾個不同觀點非常鮮明。墨家認為,仁愛,為血親之愛出發的愛,就會讓親人的利大於大眾之愛,就會失去平等,而為人必須愛人如己;儒家舉賢制度,基本上為舉我世族之才,而墨家以為可不拘一格用才;儒家認為,要敬鬼神而遠之,認為無鬼神,而墨家卻要求明鬼,認為有鬼神,正所謂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這樣一比對,有人可能就會誤認為墨家學術超越儒家經典,其實非也,僅僅為幾個不同觀點而已,總體看墨家學術還是過於張狂自傲,把自我觀點說的很死,往往認為自己的學術已登峰造極,無人能出其右,殊不知其觀點很難融入當時的族權人治社會。且與儒家孔聖人所言恰巧逆向行駛。孔子言,學而優則仕,是多麼令人神往,引人好學,以致後來引申成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成為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理想追求。

知古聖,惜今時。雖然說墨家學術之剛愎自用,但放之當今,一些觀點仍然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並值得學習,比如節儉,比如不拘一格用人等等。

唐明燕用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鑽木取火,構木為巢,守株待兔」三個故事,來告訴我們法家之經典。法家,教導人們不能用過去的老辦法看待新社會,必須古今異勢,因時變法。我想,也許正因如此,在歷史長河中,才有無數次的著名變法,讓富國強權在不斷演化,包括秦朝的壯大與統一全國。韓非子還有一觀點認為,法律是由官府制定成文,向百姓公布。法律要廣而告之,人人都知道。這一觀點倒與當今的一些普法觀點相同。

但歷史也告誡我們,凡事預則立,無論任何制度體系,如果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與人性相勃,特別是徹底否定道德價值,就會走向極端,成為暴政。法治興則風氣正,法治強則綱紀明;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這兩句話也許就是法治與德治的相得益彰之處。我們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既講法治又講德治,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律和他律緊密結合起來。」帶頭守法,講政德,嚴格約束自身操守和行為,才能做一名新時代合格的黨員幹部。

唐明燕認為,為人在世,當學點道家學術,更利於成長。是啊,為人在世不如意事之八九,道家講究解脫,有與無。認為有生於無,柔弱生於剛強,禍兮福所倚,福兮禍兮。名與身孰親?得與亡孰病?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有樂觀的心態,學會拿得起放得下。要懂得滿足,懂得適可而止,忘卻是非恩怨。

道家智慧,放之眼下,也值得學習。許多貪官污吏,不正是放不下所致,貪財貪權貪色,最終把自己放進牢籠。人生一世,其實也就百年,浮沉自主,有時適當看開一些,未必就是壞事。記得浙江有一個華西村的書記吳仁寶曾有句名言,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只佔一個床位。不是嗎,道家的智慧,有時就在實踐中穿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主要看我們是否理解其智慧所在。

《莊子·達生》中有這樣一段話,「忘足,履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意思是如果忘記自己腳的存在,那是鞋子穿在腳上很合適;如果忘記自己腰的存在,那是系在身上的帶子很舒適;人一旦忘記了是非糾紛、恩怨情仇,那是你的心已適應了外界的環境,變得坦然平靜了。聽聽古人是多麼超然,在困境危機之時,無論做官做人還真要學點道家哲學,也才能更好地以樂觀心態處之。有些事情,雖然壓力山大,但只要有一個轉念一想的力量,雖然問題依然是問題,但精神上得以解脫,也就釋懷了吧。

「上善若水」,這個濃縮道家經典哲學的成語可能許多人見過,且做為一個書法體或座右銘,常常懸於室角或廳堂,但也可能不少人並不了解其出處和真實涵義。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我想,此不正是為官為人之道嗎?

佛教傳入時,中華文明已三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元素已形成。很有意思,佛教也如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國外形成卻在國內生根、開花、結果一樣,雖然起源於古印度(今尼泊爾),卻在傳入中國後,得到更加絢爛的傳播和發揚,並形成了四大佛教聖地,至今香火繚繞,信者如雲。我想,其可能與國人的儒家思想有些關聯,因為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講究因果平等,讓每個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民間罵人,總會說,上輩子沒做好事、多為後人積德、好心必然有好報等等。最經典語錄「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此等經典語錄,其實就是引人向善向好,知敬畏,存戒懼!

誠然,無論儒釋道,還是其他教派,所倡導的宗旨教義在古代的目的,為統治階級服務,在人之人間搭起一條維繫的紐帶。甚至一個教派的興起、繁榮到殞落,可能與當時的統治者喜好有關。但我們又如何知往鑒今,為我所用呢?我想,關鍵還在於善學活學。古人云: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拿出古人善射般專註的學習姿態,通解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彩多姿,全面徹底地把握核心要義,才能更好地汲取高深智慧。

當然,作為一名領導幹部,無論學習還是工作,更多的應該講究表率作用。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古人尚且要求領導幹部做表率,那麼作為一名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領導幹部,還有什麼理由不倍加努力,提高素質,以上率下呢?我們必須牢記黨的宗旨,通過不斷勤奮學習,不斷改造自我,才能提高覺悟,才能以修身齊家治國為己任,從而不懈怠,敢擔當,能帶頭,真正擔負起和履行好使命職責,為夢想而奮鬥!

本公眾號致力於原創,致力於學習研究,轉載請註明「陝北學者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北學者 的精彩文章:

如詩如畫神木滴水崖瀑布

TAG:陝北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