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贛派設計家上海「鄉聚」——人文底蘊融合國際視野的設計魅力

贛派設計家上海「鄉聚」——人文底蘊融合國際視野的設計魅力

GIF

▲活動動圖

設計師個體的「我」,到地域、群體共性的「我們」,設計家傳媒希望在更廣闊的背景下,以更廣泛的視野關注並推動中國設計的正向成長。

——許曉東

??【我們】是設計家傳媒全新推出,以凝聚中國設計和合之力的系列活動。5月29日下午,由設計家傳媒主辦,喜盈門承辦的第二場【我們】從江右到江南——2018贛派設計家雅集、「贛派設計名家訪談及作品展」圓滿落幕。主辦方特邀戴烈、呂邵蒼、黃一三位江西設計力量代表從作品實踐出發,分享設計中的探索與感悟。同鄉情懷與設計思考彼依此和,期間多位與會設計師發表感言。

活動現場,鄭孝東、高龍、黃劍、冷晨輝、喻勤、周熊兆、李香玲、劉曉龍、常城、蘇建源、吳海忠、任城亮、袁恆、范華、唐奕、趙彥良、李龍飛、眭書銘、龔仁勝、王永漢、甘思林、陳香吟、沈雲偉、章瀛文、田海成、周衛斌、汪玲玲、江軍飛、胡長江、宋明陽、周林、毛方方、王聰、王研、王永瀚、賴傳茂、肖琳、周傑、周軍、周惠等50多位設計師承贛派人文底蘊,融國際化都市養分,互相交流借鑒,展現江西設計的魅力。

——

《設計家》雜誌主編許曉東致辭

【我們】——中國設計合和之力是一系列活動,策劃的初衷是為了對當代中國設計流派進行梳理、分析、展示、交流,形成「合」與「和」的能量匯聚。上海是一個多元包容的城市,《設計家》在多年工作中接觸到了很多來自不同地域的優秀設計師,他們傳承了所在地域的文化基因,以融入現代化都市的特質,設計出了既含人文底蘊又具國際視野的作品。今天以贛派設計為主題,彙集大家,是向公眾、設計界展示贛派設計魅力。

設計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它最能打動人心且最有力量的就是它的文化內涵和它對當代生活的正面推動作用。《設計家》特邀三位實力嘉賓,代表江西設計力量,分享他們的設計感悟,也歡迎到場嘉賓發表自己的觀點。江西設計人才濟濟,一次聚會的時間有限,《設計家》希望今後推出更多的設計交流分享。

上海喜盈門國際商業連鎖企業、上海精品館副總經理何偉先生致辭

何偉表示,非常榮幸與各位江西設計界代表一同參加此次贛派設計家雅集活動,並代表喜盈門預祝本次活動圓滿成功。

——

演講嘉賓:

建言建築創始合伙人、主持建築師 戴烈

戴烈以威尼斯雙年展中萬能空間的多義空間來定義今天同鄉聚會、演講的場所。一個場所可以同時被賦予多種意義,這也是建言建築多年來實踐的空間體驗。現場戴烈分享了鄭州文化藝術中心、頂舍辦公樓、海南半山半島中心商業街三個項目,為我們展現了他帶有故鄉記憶的院落空間與多層次內向空間的設計實踐。

戴烈:

鄭州文化藝術中心,這是一個城市級的設計項目,我們一開始對設計、定位、策划進行了再梳理。考慮商業售樓功能,在此基礎上融合社區功能,進行建築體量的疊加設計,使社區的精華部分通過一個大的建築體量體現、展開,其中多意空間在設計的過程中不斷重複存在,對著院落打開,打破空間包裹建築的界限。

▲鄭州文化藝術中心

建築設計的趨勢是去裝飾化,真正有力量的建築是通過空間和光線來體現的,這是建築持續幾十年幾百年不變的力量所在。而純粹的裝飾是在不斷地變化的,建築永恆的力量——空間、光線,這也是我們設計團隊一直以來所關注的。裝飾可以有,但盡量少,要通過空間、材料的組織來表現建築。

▲頂舍辦公樓

頂舍辦公樓——四周高樓環繞,但它自己的建築體量卻很小,我們就在頂樓設計了一個天井,這是它名字的由來,也是引導周圍高樓與它進行一個「看」的互動。項目的材料運用精細混凝土,完成度非常高,與周邊的環境協調又有自己的個性。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建築的意義——擁有味道和力量。

▲海南半山半島中心商業街

海南半山半島中心商業街,十多年前的一個項目,是集規劃、開發、設計一體,融景觀、大社區規劃的多元度假住宅。我們規划了六個獨立街區、獨立院子,以便獨立管理,釋放城市空間。考慮到增強鄰里交往,設計了連廊式住宅,這在十多年前,甲方是不太能接受的,但事實證明它是有益的。

大家都知道我在同濟教了十多年的書,教建築的基礎,這麼多年我發現很多建築師忘記了建築的初衷和出發點,建築做得很花哨,迎合大眾,變得模式化。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建築要用基本的建築手法——空間、光線去尋找它的答案。就像徐甜甜說,建築設計就像一個破案的過程,我覺得形容得很有意思。

提問環節:

許曉東:您的設計團隊是建築、景觀、室內一體的合作體系 ,在場大部分是室內設計師,請問您對室內設計師的合作標準是什麼?

戴烈:我們從商業定位、策划到政府法規和經濟性規劃再到建築室內的設計,是一個很完整、成熟的體系。對我們做建築的來說,室內設計經常有個問題,就是過於表現,我們在後面要經常「拉住」他們,保持平衡的關係。理論上講,建築景觀室內是不分的。我們合作的標準呢,是要有默契,就像跳舞,你進一步我退一步,我進一步你退一步,當然這是需要磨合的。

許曉東:您提倡的建築設計去裝飾化,但市場近些年可能還是會比較注重裝飾或者風格,對於您關注空間的設計想法,您覺得市場的接受度是怎樣的,您如何平衡市場與情懷的關係?

戴烈:現在說這個比較容易了,一開始的時候會有點困難。關鍵是找到業主的利益點,解決他們的問題,再展現我們的想法,這樣就很容易接受了。舉個例子,有一個住宅項目,業主找人做了一個方案不滿意,找到我們,我們就給他做了一個院子,提高了項目的容積量和空間使用率,解決了他的問題又帶給了他明顯的效益,他知道我們的東西不錯,下次他需要的時候還會找我們。

呂邵蒼酒店設計創始人 呂邵蒼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呂邵蒼以設計師、酒店品牌投資人的身份,從優客工廠自身生態圈體系到蔦屋書店的生活方式提案到無印良品讓旅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為大家深度解析了消費迭代加空間設計的場景美學概念導向與背後邏輯。

空間從本質上是一個載體、內容,與互聯網的思維方式一同影響著現在商業生態體系的趨勢。

呂邵蒼:

我做了十幾年五星級酒店的設計,開始思考酒店產品背後的邏輯,發現它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傳遞。這也是我想做的事情——打造小而美的酒店體系,傳遞美好生活方式。在此之前我也對自己進行了一個梳理和思考,想明白自己,成為自己,兩年的禪修經歷對我影響很大。

所有的空間設計需求,商業體系轉變的根本是消費迭代發生了變化。人群、代際、階層互相影響的結果將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其中體驗、場景、美學是關鍵。

未來空間更多的價值、意義是利用原有低坪低效的物業,通過創意、設計、文化、藝術、商業重構等一系列活動,重新創造空間與人的新生活方式與價值,也就是所謂的場景美學。

▲雲隱東方-莫宅

在設計策劃方面呂邵蒼以「一個江南院落的生長」分享了雲隱酒店品牌創立的經歷,也是他作為設計師跨界品牌創始人的運營管理者經歷。他倡導為美好生活設計,認為設計將會驅動美學經濟生活產業。

提問環節:

許曉東:您前面有提到運營問題,大部分民宿運營都不太理想,雲隱酒店現在的運營狀況是?

呂邵蒼:雲隱的地理位置保證了它的自然流量。大部分民宿的運營不太理想是現狀,找合伙人是一個方法,但很難,理念和價值觀都需要考慮。

許曉東:您既是設計師又有運營甲方,在沒有絕對限制條件下,怎樣做到不讓其中一方過於傾斜?如何把握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呂邵蒼:定位——在考慮商業收益的基礎上保證設計具有人文基礎,把握設計團隊與運營團隊的平衡。我現在接得一般都是小項目,在設計項目上一般用設計體系、觀念來把控,其實運營管理上的問題可以反向指導設計,比如一些客群的大數據,在了解受眾是20到40歲的時候,會更精準地做好項目。

許曉東:對於雲隱以後的目標,現在有計劃性的在實施嗎?

呂邵蒼:有的,我希望東方生活美學酒店可以開到全世界,用我們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省告訴別人,我們也可以做這件事情,用我們文化的內在普世價值觀惠及別人。或者,再開幾個店,從實際上解決客戶的問題,這也是需要設計師考慮的。

上海壹尼設計創始人、設計總監 黃一

黃一從他的故鄉到南昌到上海的設計經歷講述了他與設計的不解之緣,分享了PUGAO會所設計、黃公館別墅設計項目,體現了無設計的設計理念。

他認為設計要做減法,以簡去繁,把人當作空間的主角,不能本末倒置;設計還需要情感與熱情,為項目投入精力,與客戶真誠交流;並且空間需要功能與美感,這就需要用我們的所學所想打造比例協調的美學空間。

▲PUGAO會所設計

黃一:

PUGAO會所設計,將已有地塊的90年代建築拆除,建造一個綜合性商住兩用建築,首先考慮項目地塊的狀況,深入項目的核心需求,解決問題,深化室內外比例。室內保證光線與通風效果的同時,與周圍環境和諧互動。在造型與用材上,做到「不貪」,去設計化。

▲黃公館別墅

黃公館別墅,這是一個在泉州的在建項目,我們幫業主做過一個餐廳,現在延續到他的家、他的圈子。客戶的維護,要靠設計師從頭到尾的堅持。

每個項目都要尊重當地的風俗,根據每個項目的不同特點,發揮它的優缺點,這是設計師需要考慮研究的問題。從設計的各方面上來說,設計師需要把握未來的審美趨勢,來完成當下住宅的造型、選材等方面的設計。

設計的落地就像一場旅行,需要不斷地做功課,行走、總結。恰巧我剛從歐洲旅行回來,回應前面,我的總結就是底蘊與沉澱。

提問環節:

許曉東:您的工作室在上海,輻射外地項目的時候,如何更好地執行落地?

黃一:首先內部的設計團隊要做到盡善盡美,比如說出圖紙,不遺漏任何點。前期我們還會落實材料,確保項目的完整性,在業主不改設計方向的前提下,項目的完成度是非常好的,我覺得關鍵是務實。

許曉東:在上海的設計師,他們很多的項目輻射到了全國各地,他們本身又來自全國各地,吸收了城市的養分,開闊了視野,用更好的設計回饋各地業主,您對這個趨勢怎麼看?

黃一:我們的團隊不大,沒有所謂的市場競爭,我們做得更多的是客戶的維護和項目的口碑。做好每件事,當然也不是埋頭苦幹,對於那些需要提升、跨界的設計師來說,需要各方面學習交流,這樣才能給客戶提供更好的設計、生活。

——

現場交流互動:

全築設計總監 鄭孝東

我在上海已經近二十年了,對於設計的方面可說得很多,我就簡單分享一下。設計對我很重要的轉折點在03年,我開始想通了設計是怎麼回事,我適合做什麼樣設計,我把我以前的設計都放下了,空了整整三年沒有工作,去旅行去玩,去思考自己的一套設計體系,一直到現在,差不多將近十幾年的時間去完善自己理論上的一套設計體系。我認為每個設計師都需要有自己的一套體系,需要學習充實,並能時刻思考新的東西。總而言之,江西設計師能聚在一起是一件很好的事,希望以後能與大家多交流,談設計談人生,其他方面也可以。

熠彩董事兼設計總監 高龍

我來上海時間比較久,待在江西的時間比較少,我很早就出來了,在杭州讀書,後來在上海理工教室內設計,然後自己出來做設計。我跟在座的很多人在90年代就認識了,江西人的特質是不愛抱團,低調不張揚,在上海的江西設計師其實很多,希望以後大家能多聚聚,一起聊聊設計。

▲同鄉老友,其樂融融

——

與會設計師:

▲瀅盛國際設計總監喻勤

▲隆墨設計總監趙彥良

▲隆墨設計首席設計師李龍飛

▲劍子裝飾設計事務所創始人黃劍

▲思啟建築設計(上海)主席設計師諶新君

▲鉅橡設計工作室設計師龔仁勝

▲壹尼設計總策劃、旅歐藝術家蘇建源

▲壹尼設計總監常城

▲龍目國際設計總監甘思林

▲龍目國際設計總監王永漢

▲阿那亞設計師田海成

▲金達利房產戰略工作室首席設計執行官周衛斌

▲景廉裝飾主案設計師江軍飛

▲景廉裝飾主案設計師宋明陽

▲景廉裝飾主案設計師胡長江

▲遇上裝飾設計總監王永瀚

▲遇上裝飾設計師賴傳茂

▲初色空間設計軟裝設計師劉博

▲宗前空間設計總監王聰

▲自由設計師田玲玲

▲自由設計師肖琳

長期徵集各類建築/室內優秀原創設計作品,

《設計家》雜誌/系列圖書/自媒體擇優刊登

歡迎投稿!投稿請聯繫:

如需進一步諮詢,

請添加我們的工作微信號:

shanghaishejiji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設計家傳媒出版 的精彩文章:

TAG:設計家傳媒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