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手機》變手雷,炸出影視圈重重怪象

《手機》變手雷,炸出影視圈重重怪象

演員身價差千萬倍,副導選角加價吃回扣,演員契約精神欠缺,行業大虧明星大賺

《手機》變手雷,炸出影視圈重重怪象

每經記者 丁舟洋 溫夢華 每經編輯 陳俊傑

讓崔永元憤憤不平的《手機》變成了「手雷」,影視圈「炸了」。

雖然輿論風暴過境後總有一天會被大眾拋在腦後,但崔永元引爆的社會關注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影視行業的「重重怪象」積鬱已久。明星和明星經濟就是這些怪象中的一個靶子。

在資本的強烈攪動下,明星這個職業巨大的誘惑性讓當局者陷入「迷狂」,更有甚者,催生出天價片酬、坐地起價、陰陽合同等種種沒有職業道德、違規甚至違法的事情。

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與四位資深從業者——A導演、B製片人、C編劇、D投資人深度交流,所有人都推心置腹地講出行業怪現象,崔永元炮轟「陰陽合同」發酵,催使大家吐出了長期以來積壓心間、敢怒而不敢言的問題。明星有問題,但有問題的絕不僅是明星,這個行業里每個環節都值得冷靜反思。當雪崩來臨時,每片雪花都難辭其咎。

「這個行業有很多我們稱之為公平的不公平,演員是能一步登天的,但一步登天概率極低。頂級演員的身價確實是普通演員的成千上萬倍,但頂級演員佔比很少。更多的演員還是在生存線上掙扎。」談起人人羨慕的光鮮亮麗,B製片人卻一語道出了這個行業的殘酷性。

「人人都有明星夢」。每年匯聚全國各地學子的藝考大軍浩浩蕩蕩,但摸爬滾打之後,真正能站在塔尖頂層的又有幾人?聚光燈下,能被觀眾辨識、記住的面孔寥寥無幾。

這個圈子的落差無疑是巨大的。同樣被冠以「演員」,身價千萬的人有,每天橫店排隊當群演的人也比比皆是。有的人「一部3億成本的電視劇,能拿走2億元片酬」,而有的人卻苦苦等待進組的機會。

在真人秀《嚮往的生活》中,戚薇曾談起自己成名前的經歷。「我當時已經出道了,也出演了一部小有名氣的劇,但還是沒錢。當時銀行卡里只有30元,自動取款機取不出來,只好步行兩個小時走回去。」

這個人人羨慕的圈子,實則充滿著偶然性和必然性。才華、美貌、情商、智商……這些「基礎條件」樣樣不缺,但出道20年、30年不紅的仍大有人在,最紅的往往不見得是最優秀、最完美的人。章子怡、黃曉明那麼多中戲、北影的同學們,如今觀眾又能記住幾個?

「我曾經試鏡一個中戲剛畢業的男孩,他很棒。本來都談好了讓他進組,但開機後他沒來,我還簡訊問他為何沒來,勸他說,你是新人價格不要太離譜機會最重要。結果他告訴我,他要價是兩個月4萬元,結果副導報給製片人10萬元,其中6萬元是副導的回扣,製片人覺得太貴了,不要他了。這位新人還曾對副導表示,不要錢都可以,只要能讓他進組。」A導演講的這段經歷,道出了影視行業的另一個亂象。這和崔永元爆料的演員的陰陽同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這是副導演的「潛規則」。


「這個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橫店光是群演就有4萬人,你要出人頭地、要有好的機會,基本上就是萬里挑一。」A導演談起演員生態。

「我之前跟演員副導(即選角導演)討論過,現在他們一般都拿抽成。比如副導和演員私下講好的片酬價錢是10萬元,但最後演員拿到合同簽字時,上面寫的是20萬元,多出來的10萬元就是副導以及一些人所拿的回扣。準確來說,誰來跟演員談價格,就是誰操作的。」A導演舉例道。在他看來,選擇演員要考慮是否有利可圖,這是這個行業的悲哀。

對於這種亂象,行業給出的反應通常是睜隻眼閉隻眼。一位監製曾就拿回扣這件事情回復A導演稱:「這個行業都這樣,你如果不允許他們私底下動一些手腳、賺一些錢,根本找不到選角副導。」

「副導加價」亂象並非個例。在這個行業,「每一個部門都有各自拿油水的方法,每個環節都會有」。

A導演舉例稱:「一部投資1億元的影片,可能有2500萬元都是油水。通常一個選角副導一個月工資3萬元,但他拿到的油水比他的工資要高10倍以上。為什麼大家搶破頭都想擠進這個行業,因為拍完一部片就買房買車,這是真的。」

同樣,「有需求就有買賣」。「行業里還有種現象叫『帶資進組』,當一個演員的條件不如別人或者和別人一樣好的話,如果你能帶來更大的附加價值,那你被選中的機率就很大。」

他分享了曾遇到的情況:一個演員直接找了導演,說自己是某省的旅遊大使,如果選她,可以幫影片拉到500萬元贊助,去那個地方拍戲,吃、住、交通全包。最後就選了她。

「這也不能單獨全部歸結於是誰的錯。造成這樣的亂象,行業的每個人、每個環節都有責任,這些亂象是大家共同導致的。有的人要錢,有的人要機會,是雙向性的。」在A導演看來,要解決這些亂象,歸根結底行業必須透明化。「這是國內影視產業未來一定要面對、解決的問題,費用、流程必須透明化,每一分花在畫面里的錢才真正有價值。」

製片人就像一位大管家,需要打理好一部戲的開支和拍攝進度這筆賬。遇到明星坐地起價的時候,就是這個大管家最頭痛的時候,但這種經歷實在不少。

B製片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有一個男演員當時找我們,談的是兩萬元一集,很便宜。後來他演了一部戲之後就火了,觀眾緣越來越好。此後我們和他又都有合作意向,所以另談了一部新戲,我們說,給20萬遠一集,比之前翻十倍,他很滿意,覺得自己現在確實有點名氣,市場上也就這個價。還找我說看在大家交情的份上,少一點也無所謂。」

「但到了後來,他突然給我說,特別不好意思,因為另一家公司找他拍戲,開出50萬元一集。我說這沒法兒聊了。如果對方給你開25萬元一集,那我們還可以繼續談。甚至他自己也覺得,如果對方開25萬元一集,那他也不去,少5萬元無所謂,也要演好的戲。可是別人突然給了那麼高價格,比翻倍還多,怎麼選?一目了然!這也是我們目前遇到的比較多的一種情況。」B製片人說。

與歐美、日韓比起來,中國影視行業的制度完善節奏遠遠跟不上行業過熱的速率。

「一個演員成名前,和公司的解約成本特別高,但成名後,這個成本對他來說又很低。比如經紀公司簽一個新人,合同上違約金一般都是幾百萬元,但這個新人一旦紅了,幾百萬元的違約金根本不是事兒。違約金500萬元,但他一部片酬就可以拿8000萬元。這是演員們當下的一種態度,契約精神欠缺。」B製片人說到。

「而且演員的天價片酬可能還是稅後。」D投資人對記者表示,「演員需要繳納的片酬稅,往往會轉嫁到製片方頭上。」他曾替一位演員成立工作室,代其交稅,因為這樣才能合法合規地給她稅後片酬。

「過去,有些優秀的經紀人會為藝人做職業規劃,拍了這部掙錢的戲,就要去拍某部不掙錢的戲,因為那部戲是好團隊好作品,藝人需要好作品。但現在的經紀公司不會考慮這些問題,因為藝人隨時可能走,我辛辛苦苦把你做到一線演員了,結果你跑了我什麼都沒了,那還不如你在我這兒的時候,我趁能賺錢的時候趕緊賺錢。」B製片人總結道,「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我們有的明星就是見利忘義,這些年特別突出,這是我們最失望的地方。以前我也一直是替他們說話,明星都是高收入,全世界都是如此,即使高得離譜,也是有合理性的。但現在看來,明星高片酬在當今國內影視圈顯得非常不合理,因為付出和回報都不合理,花了這麼多錢請明星,但他並不能帶來相應的回報。我們的市場非常畸形,最近發生的這些事情,有利於行業內部重新梳理一下。」C編劇對記者說。

他深知其中的邏輯,「電視劇行業99%的公司都在虧損,全行業虧損,一年大概虧十幾億到幾十億元,積壓上萬集,這是多大的資源浪費。電影行業也同樣如此。就在這樣一個需要大家共渡難關、榮辱與共的節骨眼上,明星片酬還在集體漲價,還不是漲一點,是翻倍漲。當然在這其中,製片方也有問題,他們會覺得,市場萎縮了,那明星就更是投資回報率的保障,要靠明星才能降低投資風險,因而進一步驅動了明星的漲價。導致明星片酬『越限越漲』。」

記得一次專訪,有記者問起黃曉明,現在明星的高片酬是不是有泡沫?黃曉明轉問:「你覺得泡沫在哪?好萊塢的明星片酬更高,他們還要參與電影票房分成。」但在C編劇看來,國內明星的高片酬問題在於與大環境的不匹配。「像好萊塢、NBA,全行業都掙錢,明星漲薪無可厚非;但如果全行業利潤都在下降,行業整體虧損的情況下,你一個人一年就拿走一兩億元,這屬於不道德。」更何況好萊塢的產值和世界影響力如此巨大,中國影視產業不能相提並論,中國明星卻要參照著拿全球頂尖的片酬。

一位影視公司高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視頻網站的介入也推波助瀾了明星高片酬。「他們列一張表,告訴我們製片方,如果能請到某某演員,視頻網站對影視劇的收購價就能達到一個特別高的位置,否則就很低。」

趙麗穎的經紀人黃斌在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論壇期間坦言,明星經濟這個行業,看上去很美,其實所有從業者都處於一種迷茫和焦慮狀態,大家都不知道這個市場怎麼會變成這樣,明星被趨之若鶩不是明星本身造成的,是背後的資本和市場造成的,誰都沒有做好準備。「明星今天可以一夜爆紅,明天可能就突然被取代了,你不知道這個取代的過程何時發生,而你又在這個市場的大潮當中被推動著往前走。」

「大家都有一種過完今天就是最後一天的心態,這種心態又引發了整個市場不穩定性,每個製作環節都在追求短期利益,看到新東西一哄而上。」黃斌說,「有時候我們說要不忘初心,但不忘初心的前提是你得有初心。我們製造這樣的繁華到底有什麼價值,我們對這個世界到底有什麼影響,或者應該有什麼影響?這是我們需要去想清楚的。」

每日經濟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經濟新聞 的精彩文章:

股神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是否正走下神壇
收購珍愛網失敗,一年兩換董事長!昨夜,這家公司的2.5萬股東再遭暴擊

TAG: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