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盧氏祠堂的起源與發展!盧家人速看!

盧氏祠堂的起源與發展!盧家人速看!

祠堂一詞最早在漢代出現,當時的祠堂皆建於墓所,稱之為墓堂,建造比較簡單,前有大門,進門即有享堂,是最早舉行祭祀儀式及族人咸聚會議的地方。享堂後面為寢堂,是祖先的墓葬。後世的祠堂已無墓葬。其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紀念某一名人的廟宇,如徽州地區唐模的「忠列廟」,供奉的張巡和許遠兩位將軍。另一類是家族集會議事的公所,供奉祖先的牌位,舉行祭祀祖先活動,是舊時族權的代表機構。在封建社會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眾多祠堂中,大多數祠堂屬於後一種。並且對於後一種宗族姓氏祠堂的建造,早在上古時期,封建社會的政權組織者就有明文規定,,這種宗法家族祠堂的前身也就是上古時期的家廟之制。在古代時期,只有有官爵者可以建家廟,祭祀祖先,《禮記·王制》中記載「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各有等差,平民不得立廟,祭於寢。

正因為古代嚴格的建廟標準,所以在民間所建的祠堂在中國社會早期,祠堂家廟寥寥無幾,並且這種律令一直到宋朝。到宋朝,儒學大師朱熹所著的《家禮·祠堂》明載;「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為四龕,以奉先世神主。」

封建時期聚族而居,極重宗法的百姓,以《家禮》為準,在當時就紛紛在居家之室設先祖神位,或立家廟家祠以祭祀祖先。雖然和後來宗族共同建立的前院、享堂、寢殿的獨體建築「家祠」,「支祠」的構件不同,供奉也有所不同,但是,這些家廟家祠也就是具有著後來祠堂的功能和效用。

時至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禮部尚書夏言奏議《清定功臣配享及臣民得緝始祖立家廟》說是:「臣民不得祭其始祖,先祖,而廟制也為有定則,天下之為孝子賢孫者,尚有為盡之情。」提出「定功臣配享」。「訖詔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訖詔天下臣民建立家廟」。三條建議,明世宗朱厚驄採納了夏言的建議,「許民間皆得聯宗立廟。」於是祠堂遍天下。就這樣,一方面是朱夫子的《家禮》在民間的深得人心,一方面得嘉靖皇帝的「上是之」「下從之」在政策上對民間建祠立廟的鼓勵,從這時開始,在中國大地,率水之濱普天之下興起了大建祠堂的高潮。

祠堂的紛紛建立,在建立祠堂的種類上又有了不同的區分。一開始的祠堂本是同族人祭祀同一祖先的場所,到後來出現了宗祠、家祠和支祠。「宗祠」為整個宗族祭祀祖先的、議事、獎勵族中賢人、懲治族中不肖子孫的場所;「支祠」為同一支脈繁衍的後代祭祀祖宗和婚喪嫁娶的公共場所;「家祠」是不出無股的直系親屬祭祀祖先的場所。各家建屋必須圍繞在自己的「家祠」周圍,而「家祠」圍繞在「支祠」的周圍,「支祠」圍繞在「宗祠」的周圍,隨著歷史的發展,祠堂也背離了它原有的功能,而成為一個家族的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正是祠堂在中國大地上幾千年的聳立著,人們天天耳濡目染,也無形的深深的紮根在國人的心中,祠堂的建立,成了每一個宗族的舉族大事,絲毫不得含混,而且祠堂在無形當中也成為了一個氏族的形象,所以祠堂的修建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後來由於政府的禁止民間的一切封建活動,祠堂的修建就搞一段落了。後來不僅沒有新祠堂的建立,反而在戰火或人為的原因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大批的祠堂當作「四舊」被破壞。時至今日,除少數祠堂在農村民間同姓聚居地鮮有修建外,大多數做為旅遊的需要,在不少地方把以前的舊祠堂重修或重建,但意義與功能大不如從前了。

來源盧侗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贏聚喜點 的精彩文章:

TAG:贏聚喜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