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展出清代滿洲服飾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展出清代滿洲服飾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展廳共分為7個,包括少數民族服飾廳、漢族服飾廳、苗族服飾廳、金工首飾廳、織錦刺繡蠟染廳、奧運服飾廳、老照片廳,其中「少數民族服飾廳」展品豐富,特色鮮明,集中了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典型服飾,不僅在地域上分布廣闊,且涵蓋了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漁獵文化中的代表性服飾。

少數民服飾廳場景圖

滿族服飾充滿濃郁的東北民族特點與民族性格神韻,是滿族在其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種長期生活積澱的結果,同時承襲女真族舊俗具有鮮明的歷史特點。滿族入關後,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其服飾在款式、色彩和圖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變。

晚清身著旗裝的女性

圖片來源:民族服飾博物館素材庫

晚晴時期老照片

圖片來源:民族服飾博物館素材庫

晚晴時期老照片

圖片來源:民族服飾博物館素材庫

「少數民族服飾廳」 展品中兩件滿族女服均為清代,位於展廳西側展櫃。

滿族寶藍色暗花綢五彩綉挽袖夾氅衣

館藏編號MFB001727

滿族婦女旗裝裝飾性比男性旗裝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附有花邊裝飾。此件氅衣為滿族貴婦春秋兩季穿用便服,衣長146厘米,兩袖通長138厘米。

正視圖

背視圖

立領,大襟右衽,挽袖,直身,形製為左右開衩開至腋下,且開衩的頂端飾有雲頭,衣緣邊飾紋樣華麗,鑲滾工藝講究。

領口局部圖

服裝雖在形制上保留了滿族的特點,但從其富有吉祥寓意的裝飾圖案可以看出已經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

大襟處局部圖

花卉絛邊局部圖

衣身面料為寶藍色團花暗花綢,白色綢緞為里。領口及大襟綴有「一」字型盤扣六對,其中領口兩對,大襟處一對,腋下三對。

寶藍色團花暗花綢局部圖

挽袖、領口、大襟及開衩,邊飾從裡到外分別為白緞地花卉絛邊、黑緞地祥禽花卉絛邊與黑色緞邊。邊飾刺繡紋樣華麗,綉工講究。

開衩雲頭局部圖

黑色緞地絛邊上平綉、打籽綉有吉祥花卉、蝴蝶及鳳鳥,水路清晰,色彩層疊豐富,整體圖案布局疏密有致,與白色挽袖相互映襯。清代蝴蝶注重寫實,形態自然,造型活潑。

黑色緞地絛邊局部圖

白緞挽袖處裝飾鳳戲牡丹圖案,造型生動,綉工精湛,配色和諧。鳳為百鳥之王,牡丹為百花之王,兩相結合,象徵著安寧吉祥,富貴興旺,宋元時已有此類圖紋,明清時期尤為盛行,多用於貴族衣服與首飾。

白緞挽袖局部圖

白緞挽袖局部圖

藍綢微距圖

里襯微距圖

機織絛邊微距圖

正面款式圖繪製:謝濤

背面款式圖繪製:謝濤

滿族紅綢五彩綉八團花蝶吉服袍

館藏編號MFB001732

此件繡花女袍為滿族貴婦所穿的吉服,衣長143厘米,兩袖通長178.5厘米,圓領、右衽、寬身、箭袖、直下擺,以紅色綢為料。

正視圖

背視圖

馬蹄袖是清代特有的禮服袖式,因袖口形似馬蹄而得名,原為入關前的滿族服飾,用於嚴寒射箭時手部保暖,也叫箭袖,後通行於整個清代,用於男子和八旗婦女。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活方式後,馬蹄袖已演化為裝飾,但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

箭袖袍服為旗女所穿,此袍的箭袖非常寬大,這一做法融合了滿族與漢族的著裝習慣。

袖口局部圖

此件吉服刺繡中多處運用到蝴蝶飛舞的紋樣,蝴蝶形象在絲織物中的出現可追溯到唐代,清代的蝴蝶形象則注重寫實,形態自然,造型活潑,色彩豐富。在圖案設計上,蝴蝶通常和花卉配合,取名為「蝶戀花」,也有以二蝶相逐構成圖紋者,取名為「喜相逢」。

花卉刺繡局部圖

花卉刺繡局部圖

胸前、背後、兩肩和下擺處共平綉有八個五彩綉蝴蝶花卉團孔雀紋樣,綉工精湛。衣身團花周圍填充以鳳鳥、牡丹、梅花、菊花等吉祥紋樣。

團花局部圖

團花局部圖

團花局部圖

鳳鳥刺繡局部圖

衣領、袖口、大襟和下擺處鑲有黑緞刺繡花卉邊緣,邊緣外側飾以織金絛子邊。

刺繡微距圖

刺繡微距圖

織金邊飾微距圖

紅綢微距圖

裡布微距圖

正面款式圖繪製:周成飛

背面款式圖繪製:周成飛

晚清時期老照片

圖片來源:"蕭沉"的新浪微博

「少數民族服飾廳」滿族服飾除以上兩件女服外,還有青藍緙絲五彩金龍龍袍、滿族藍緞五彩盤金綉雲紋福海龍袍、鎖子紋織金錦大閱甲胄等,可來展廳一睹實物風采。(註:請留意文後開館時間。)

走進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是1988年開始籌辦,2000年經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博物館,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學為一體的文化研究機構。旨在服務社會,為教學、科研提供專業化資源,成為民族服飾文化的基因庫。向世界傳達中國文化的豐富和厚重,成為中國服飾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飾博物館現有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少數民族服飾廳、漢族服飾廳、苗族服飾廳、金工首飾廳、織錦刺繡蠟染廳、奧運服飾廳、圖片廳等七個展廳,還有供教學及學術交流活動使用的多功能廳以及可以與觀眾實現互動的中國民族傳統服飾工藝傳習館。

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有中國各民族的服裝、飾品、織物、蠟染、刺繡等一萬餘件。還收藏有近千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拍攝的極為珍貴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飾的圖片。

博物館積極開展民族服飾文化與現代設計教學和科研等活動。從服飾文化研究,服飾設計研究,服飾技藝傳習等方面,探索博物館研究與教學實踐、設計實踐相結合的新思路、新途徑。博物館設有民族服飾文化方向碩士點,也是學院博士項目的科研、實踐基地。

民族服飾博物館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稱號。為傳承、創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發揮重要的作用。

圖文資料來自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他是歷史上唯一累死的皇帝,自己卻被外族罵200多年!
驚艷藏獒圖!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