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擔心文天祥投降元朝有辱大宋,自己卻苟且偷生活到七十三

他擔心文天祥投降元朝有辱大宋,自己卻苟且偷生活到七十三

作者:十年砍柴

他擔心文天祥投降元朝有辱大宋,自己卻苟且偷生活到七十三

▲後人在文天祥被俘處建方飯亭

宋景炎三年(1278)臘月,大宋已經進入了倒計時。宋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文天祥帶領殘兵且戰且退,退到南海之濱的海豐縣,屯兵於五坡嶺。那天正值開飯時間,宋軍生火做飯,元兵望煙而至,宋軍來不及防備,文天祥被俘。此處後人建「方飯亭」紀念。

文天祥科場高中狀元,仕途官至宰相,在那個時候是男人最為成功的兩大標誌。可惜他生於末世,書生典兵,抗擊全球最強大的蒙古軍團,註定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

被俘後他被押解北上大都,途中寫下了:「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悲壯中有絕望。

當時的文天祥已經抱以必死之心,曾服毒、絕食自殺未遂,後決定不能草草死於途中,隨元兵到大都,面見蒙元高官,言語抗爭,不屈而就義,以彰顯氣節。用現在的話來說,即使就義也要挑重要的地點和時間,有利於傳播。

可是,南宋許多士民非常著急,他們不是擔心文天祥的性命,想辦法去營救丞相,他們最擔心的竟然是:文天祥不死,最後投降元朝。這可是大宋王朝的奇恥大辱呀。於是,他們所要做的,就是千萬百計激勵甚至逼迫文天祥儘快當烈士。其中最積極的是文天祥的同鄉、舊部王炎午。

那時候沒有京廣鐵路,從嶺南去北京,走的路線是翻過南嶺,順贛江北上。王炎午洋洋洒洒寫了一千八百多字的《生祭文丞相文》,此文才華橫溢,情感飽滿,但核心思想只有一個:希望文丞相儘快自殺,成就烈士美名。

他擔心文天祥投降元朝有辱大宋,自己卻苟且偷生活到七十三

▲北京文天祥祠,當年文丞相囚禁處

他唯恐文天祥看不到此文,抄寫了一百多份,沿押送文天祥軍隊的必經之路:贛州至吉安、樟樹、南昌、九江等地,張貼於驛站、碼頭、山牆、店壁顯眼之處。因擔心文天祥不能近觀,抄錄的文章字大如掌。在文天祥到達贛州之前,王炎午早早趕到贛江碼頭,親自貼了幾份「生祭文」,然後設了祭壇,焚燒紙錢哭祭一番;文天祥一行到南昌碼頭前,提前而至的王炎午亦是如法炮製。——當時蒙元對新佔領的地區統治力還是有限,竟然允許士大夫這麼搞。

祭文極盡鋪排之能,論述文天祥必須死,沒有活下來的任何理由:


嗚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鄒魯,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喪父受公卿祖奠之榮;奉母極東西迎養之樂,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將相,功名事業,可死。仗義勤王,使用權命,不辱不負所學,可死。華元踉蹡,子胥脫走,可死。丞相自敘死者數矣,誠有不幸,則國事未定,臣節未明。今鞠躬盡瘁,則諸葛矣;保捍閩廣,則田單即墨矣;倡義勇出,則顏平原、申包胥矣;雖舉事率無所成,而大節亦已無愧,所欠一死耳。

他擔心文天祥苟且偷生,當不成烈士,文末告訴文丞相數種求死的方法而且警告他,如果不死而活下來,將鑄成千古之大錯:


舊主為老死於降邸,宋亡而趙不絕矣。不然,或拘囚而不死,或秋暑冬寒,五日不汗,瓜蒂噴鼻而死,溺死,煨死,排牆死,盜賊死,毒蛇猛虎死,輕一死於鴻毛,虧損簣於泰山。而或遺舊主憂,縱不斷趙盾之弒君,亦將悔伯仁之由我,則鑄錯已無鐵,噬臍寧有口乎?

文天祥最終沒有讓王炎午等人失望,在大都囚禁了四年後,於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英勇就義,留下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的遺書。消息傳開後,王炎午一塊大石頭落地了,他敬重的文丞相做了烈士,於是他又發揮自己擅長做祭文的才華,又寫了一篇《望祭文丞相文》,開頭便說:

相國文公再被執時,予嘗為文生祭之。已而廬陵張千載心弘毅,自燕山持丞相發與齒歸。丞相既得死矣,嗚呼痛哉,謹哭望奠。

這簡直是有些得意呀,意思是說當初我生祭丞相,希望你不要活下來,你現在果然當了烈士。好呀!「嗚呼痛哉」只是惺惺作態。

一個高官被敵國被俘後,自殺明志或慷慨就義,當然值得敬仰。但如果他像馮道、洪承疇那樣投降敵國而活下來,也是他自己的選擇,為此必將付出背負千古罵名的代價。而其他人尤其是舊部,又有什麼資格催促別人去當烈士呢?

以王炎午為例,他在歷史上留下一筆,也就是因為生祭文天祥,逼著老首長當烈士。而文天祥就義後,留下的遺孤過得很慘,也沒見王炎午照顧文天祥子女的記載。此人雖然沒有仕元,但一直活到元泰定甲子(1324)年,以七十三歲高壽而逝,距文天祥就義42年!

如果王炎午能在文天祥當了烈士後,自殺以追隨文天祥為大宋殉節,我敬他是條漢子,可他活得好好的,烈士卻讓別人去當。這就是垃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不寵無驚過一生:豐子愷經典語錄
走進傅雷的赤子世界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