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自以為是的看破,不過是孤僻離群的冷漠

你自以為是的看破,不過是孤僻離群的冷漠

文/許永強

來源:2017理想地球潛力獎獲獎論文

學佛三日,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佛學不是簡單的世間理論,而是需要通過聞思修、講辯著、戒定慧才能逐漸通達的高尚智慧。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好好聞思修,僅僅是通過自己的分別念去行持,反而容易步入誤區,甚至與佛法背道而馳。如經云:「法若未以正法行持,法反成墮入三惡趣之因」。在無誤的見解下正確行持法道,尤為重要。

關鍵詞:隨順;智慧;方便;善巧

01

學佛後,我與眾生漸行漸遠

起初學習佛法時,一直認為學佛是與入世生活恩斷義絕的一件事,學佛與世間,是有他沒我,有我沒他之間的關係。在這種觀點的帶動下,自己逐漸變得與「孤僻」、「不合群」、「懶惰」這幾個關鍵詞掛上了鉤。

在家中,時常會覺得家中之事毫無意義,回到家中,也只願意一個人自尋清凈,躲到房間里「閉關」,生怕被俗事浪費了時間,甚至沾染上「世間八法」,只有等到每天吃飯才肯露面,一上飯桌,也是帶著一雙凌厲的目光挑剔著家人的過失:

「剛才喊我吃飯,用得著那麼大聲嗎,都吵著樓上樓下鄰居了,一點都不懂得說話要調柔!」

「咦,姐姐呢?喊了吃飯還不下樓,又在忙活小孩升學的事兒吧?成天執著小孩兒,大頭才磕了多少,太放逸了!」

「哎,爸,說了幾遍我不吃肉,吃這些就是吃屍體,有什麼好吃的?」

每次吃完飯,彷彿都是在娑婆世界走了一遭,自己已然成了一個快登地的菩薩,趕緊得回到「清凈剎土」。不知不覺中,也逐漸疏遠了家人。

在朋友的圈子裡,生怕別人不知道我在學佛,千萬不能跟大家一個套路,說話得說點別人聽不懂的佛理,佛教當中是怎麼說的,你們這樣做是不對的,彷彿通過這些才能顯示出自己的與眾不同,自己是有一定境界的;朋友圈也不能隨便發,去哪玩,吃了啥,秀曬炫,這些簡直太low了,堅決不能分享,最好讓別人不知道我平時都在幹什麼,要保持神秘;朋友喊去聚會,吃飯,看電影,能推就推,不能推就說自己有事,下次去......就這樣,彷彿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圈子也在慢慢縮小。

在工作中,也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狀態。每天都帶著負面情緒出門,時常想著寶貴的人身,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得日復一日地浪費在這樣一個沒有實義的地方;上班時,也只是隨緣而為,到點下班,花的時間能省則省,看到同事們拚命地工作也只是嗤之以鼻,認為他們為了升職加薪,每天像只螞蟻一樣荒廢了自己的青春;與同事的關係始終不溫不火,每次遇到活動或飯局,都要找借口推辭。

與親人朋友交流的時候,他們時常都會說:「你怎麼好像變得有點拘束了,好像沒以前開朗了?」

02

真正的菩薩,能融化一切隔閡

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所崇敬的佛陀、上師,及高僧大德們,他們似乎並不是這樣教導,也並不是這樣行持的。

為了度化眾生,偉大的佛陀亦在南瞻部洲示現入胎、降生、成長、苦行等與凡人相同的行為。在度化眾生的過程當中,諸佛菩薩和歷代高僧大德亦隨順眾生根基而示現不同的形象,如在猴群中示現猴王,在飛禽中示現飛禽,甚至示現屠夫、妓女等卑劣種姓的形象。在外道中,又示現外道的形象,隨順眾生,應機說法,善巧地度化眾生。在諸佛菩薩的身上,我們看不到「孤僻」、「不合群」、「懶惰」,只願一人獨自修行解脫,我們看到的是勇猛、智慧和精進。他們絲毫不關心自己的身份地位,將自己埋藏在塵埃里。而正是因為他們願意化作土壤,才能孕育出無數的參天大樹。這是何等的自在。

同樣,在每次智悲沙龍的課堂上,都能深深地體會到每一位法師的智慧流露。在他們上課時,並沒有讓我感受到一絲趾高氣昂或者高高在上,反而給我留下了謙遜、隨和、幽默甚至是感動的好印象。面對我們這群剛剛接觸或還未接觸佛法的青年人,法師們時而剖析當紅電影的劇情,時而推薦流行音樂讓我們細細品悟,時而引用網路用語妙語連珠,活脫脫地像一位鄰家好友,把我們逗得捧腹大笑。在無形之中,將佛法的甘露灑向我們的心田。如此充滿善巧的交流與引導,衝破了地域的距離,年齡的差別,以及出家人和在家人之間的隔閡,一切都變得順其自然。

03

心打開,智慧才能出來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學佛的過程應該是逐漸打開自己內心的一趟旅途,是一個讓自心越來越豁達,越來越自在,越來越圓融的過程。如果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心量變得越來越狹小,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人格變得越來越惡劣,那如何去開顯智慧?一位大德說過:「我們常常說做某某善事很有功德,這些功德的大小體現在什麼方面呢?關鍵是要看自己的內心調伏了多少,性格有沒有越來越賢善。不用舉諸多的例子,且看歷代高僧大德及諸位傳承上師們的生平事迹,哪一位不是謙卑,隨和,賢善自在?

另外,我們在行持任何一件善法時,都可以具足圓滿的六度,只要自己懂得以方便攝持,便可圓融通達。每一位佛菩薩,都是藉助眾生而行持六度,最終證得無上菩提,正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在行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想不依賴於世間眾生,或者想拋棄眾生而證悟成佛,顯然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因此,我們在家人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具足六度而去行持,為自他積累無量的福德和智慧。比如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做飯。願意花時間做飯,即是布施;做飯不傷害眾生的生命,即是持戒;做飯時耐下性子,不生煩惱心,即是安忍;用心,認真做飯即是精進;一心不亂,不隨著思緒亂跑,即是禪定;懂得三輪體空,了知做飯的人、所做的飯、吃飯的人皆是顯而無自性,即是智慧。

04

順從,而不跟從

尚需了知,隨順眾生是一件既簡單又困難的事,說其簡單,是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可以去做隨順眾生的事;言其困難,是因為在具體行持的時候,如果沒有以正確的見解攝持,則容易把「隨順眾生」變成「隨學眾生」。比如,好朋友約去吃活魚,約去酒吧喝酒並做非法的事情,讓你為了承辦他的私利而去欺騙別人等等,這些能不能去「隨順」呢?顯然不行。但凡違背戒律,會讓我們失毀正知正念的事情,都不應該去隨學。所謂隨順眾生,是為了眾生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利益,在智慧的攝持下,暫時隨順眾生各自的根基而去行持善法;而非跟隨著有貪心的人生貪心,跟隨有嗔心的人生嗔心,若是如此,不僅對眾生沒有利益,還會賠上自己的修行。

為什麼要去隨順眾生?因為每個眾生皆具有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的佛性,只是因為無明煩惱的塵埃,暫時遮障了眾生本具的如來藏,使其不停地在六道之中輪迴流轉。隨順眾生,就如同使用不同類型的洗滌劑,可以清除不同的垢染;隨順不同眾生的根基與意樂,讓他們逐漸清除自身的煩惱垢染,開啟眾生的智慧與潛能,最終發現自身所本具的如來藏。這些,不正是我們日日念叨的行菩薩道嗎?

同時,隨順眾生作饒益,亦是快速開發我們自身潛能的方式。凡夫為什麼不願意去主動隨順眾生?因為這樣表面上會讓自己很吃虧,讓自己很卑微,讓自己很沒地位……正是因為有了對「我」的實執,並且讓我們的「人我執」、「法我執」不斷瘋長,強化了無始以來的二元對立:你我,大小,多少,長短……整個實有的世界矛盾重重,所以我們遲遲不願意打開自己的內心,去隨順他人,也讓我們開發自身潛能的大門遲遲緊閉著。

而學習隨順眾生,正是打開自己內心,連接自他的極好方式。《普賢行願品》中所描述的境界,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我們隨學《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即是在以竅決的方式契入諸佛菩薩的大方廣佛華嚴世界當中去。

地球這個大家庭是無數個小家庭組成的,要建設理想地球,必須從每個小家做起,儘管我們每個人的力量很微薄,但只要我們堅持隨學,世界就會一點一點被我們所轉變;努力自凈其意,諸佛菩薩的大悲周遍之妙力也會呈現在我們的心中。

-END-

註:原文標題為《我常隨順諸眾生》,內容略有刪改。

關於「理想地球獎」

理想是不分國界和膚色的,它關乎人類共同的幸福所向。當我們超越個體的成就,去關心這顆蔚藍星球的命運,關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損益得失,個體的生命質量,將由此得到一次美麗的升華。所以我們設立「理想地球獎」,旨在獎賞無私利他的理想,和心繫地球的胸懷。這些理想和胸懷,將在參與者的論文中得以表達。我們期待一切美好的心靈,能通過文字、聲音,散播給更多的心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的精彩文章:

因明概述——淺析因明的歷史發展、基本內容和分析方式
輪涅之根——分析有漏根與無漏根

TAG: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