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的語錄》學而不思則罔音頻

《孔子的語錄》學而不思則罔音頻

《孔子的語錄》

《論語》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論語》首創「語錄體」,記言為主,敘事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合《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

全書共20篇、492章。

半部論語治天下

幫助宋太祖趙匡胤取得天下的宰相趙普的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就很能說明《論語》的地位和影響,這裡面固然有誇張的成分,但也足見《論語》不僅是君子修身養性的典籍,也有其經世致用的實用價值。

《為政第二》

《三字經》有云: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這二十篇內容平均,並沒有固定的主題,至於每篇的題目,則是來自這一篇第一章除去「子曰」的第一個詞,就好比「為政」就來自「為政以德」。

關注「呂夫子」公眾號,「經史子集蒙」盡在掌握

2.13

原文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君子:如何做君子|

行:施行|

譯文

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段意

孔子勉力子貢,學做君子要從實踐著手,不要停留在口頭上

2.14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ì),小人比而不周。」

周:合群,忠信為周|

比:勾結,阿黨為比|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段意

此章是說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儒家所謂的小人,不是指某個社會階層,而是與君子對立的一種道德行為。

2.15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惑,受迷惑|

殆:危險,精神疲憊|

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段意

孔子很重視在學習中的獨立思考,在《論語》的許多章節中可以看到,他很讚賞學生在領會自己教誨時有所發明。這一章中,他同時告誡學生,思考問題必須與學習結合起來,否則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16

原文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攻:攻治,學習|

也已:句末助詞,無義|

譯文

孔子說:「學習那些異端邪說,這才是禍害啊!」

段意

孔子認為,異端邪說是極其有害的。

2.17

原文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

誨:教誨|

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段意

孔子認為,學習是老老實實的事情,承認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認識上的一種進步。

2.18

原文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張:陳國人,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孔子的弟子|

干祿:求取祿位,即從政|

尤:過錯|殆:疑惑|

譯文

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孔子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裡了。」

段意

子張想向孔子學習從政的知識,孔子教導他,首先要端正態度。

2.19

原文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哀公:魯哀公,姓姬,名蔣,「哀」是死後的謚號|

錯:通「措」,放置|

譯文

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段意

此章是說,統治者要增強民眾的凝聚力,必須提倡正氣,扶持正氣。

關注「呂夫子」公眾號,「經史子集蒙」盡在掌握

2.20

原文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季康子:魯國貴族,名肥,「康」是死後的謚號|

以:|

譯文

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幹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於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段意

此章的基本思想與上一章相同,但著重點主要在個人的行為表率上。

2.21

原文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或:有人|

書:上古流傳下來的文獻,特指《尚書》|

友:友愛|

施:推及|

譯文

有人對孔子說:「你什麼不從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的道理施於政事,也就是從事政治,又要怎樣才能算是為政呢?」

段意

在古時候,國就是家的擴大,所以,治國和治家的道理是相通的。這一觀點,也就是後來在《大學》里得到進一步發揮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22

原文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輗:車前端與車衡銜接的關鍵|

軏:同「輗」|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段意

孔子認為,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

2.23

原文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殷:上古朝代名,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

夏:上古朝代名,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

周:上古朝代名,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

譯文

子張問孔子:「今後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後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段意

這一章主要說明了「觀往知來」的道理。在古時候,典制的沿革關係到統治的盛衰久暫,因此,孔子教導子張,要從典制的沿革上去觀察未來。

2.24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chǎn)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鬼:當時一般指死去的祖先|

祭:祭祀|

諂:諂媚|

譯文

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段意

此章是說,處事要得當,不要過分(不是自己的鬼神而去祭祀),也不要不及(見到合乎義的事情不去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呂夫子 的精彩文章:

讓掉家產的好大哥音視頻
《孝文帝本紀》劉恆即位音頻

TAG:呂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