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區塊鏈標準的虛與實

區塊鏈標準的虛與實

區塊鏈標準的虛與實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 何寶宏

區塊鏈技術正在成為一項炙手可熱的通用技術,但有趣的是,儘管區塊鏈技術誕生至今已有9年,人們對於這樣一個廣為傳播的概念卻很難真正理解,或者說,沒有達成統一解讀——到底什麼是區塊鏈,區塊鏈技術需要具備哪些特點、最終實現什麼樣的功能,如何對區塊鏈具體應用進行評測,可信區塊鏈的信任機制如何建立等現實問題,依然沒有形成具體的標準。

在區塊鏈行業方興未艾,魚龍混雜之時,標準的制定有利於區塊鏈行業長遠發展。所以,帶著這些疑問,我即將從三個方向聊一聊區塊鏈標準的虛與實。

從信任機構到信任機器的嬗變

傳統跨境支付涉及多個國家的銀行,每個國家的清算程序不盡相同,跨國銀行尤其是小銀行之間缺乏互信,需要多個中間環節的人工操作、審核等才能建立起信任,導致跨境匯款需要2-3天才能到賬。

而區塊鏈即將把社會形態轉變為從個人信任、制度信任進入到機器信任當中。區塊鏈摒棄中轉銀行的角色,實現匯款人和收款人之間的點對點直聯,依託交易的無法篡改、公開透明和可證可溯等特性,低成本建立起互信,去掉繁冗的中間環節,實現高效率的跨境支付。目前,8秒准實時到賬的跨境支付已經實現。

有了區塊鏈,交易當然可以快很多。我們不禁要問,從信任機構到信任機器,兩者最典型的區別是什麼?

答案在於信任度。一方面,機構很多地方不可信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機器,不是因為數據,不是因為演算法,而是因為人,因此需要第三方形成一個規範。今天的法律、宗教、數學、物理都是同樣的邏輯。

另一方面,區塊鏈是一種分散式賬本,是一種技術的集成創新,在多方維護且容易篡改數據的環境下,保證數據真實一致的分散式資料庫技術。本質上,區塊鏈提供了一種在不可信網路中進行信息與價值傳遞交換的可信通道。

這也是因為互聯網的表現形式發生了變化,隨著大數據時代來臨,技術手段也隨之改變。傳統的互聯網是信息互聯網,數據即信息;如今的互聯網是價值互聯網,數據即資產。信息的核心要義是傳播、共享和擴散;資產的核心要義是保護、防複製、防篡改。

區塊鏈技術恰好滿足大數據時代的核心要義。傳統資料庫的維護特點是集中存儲、一方維護、增刪改查操作、外掛合約、缺乏信任、信息流和資金流分離;而區塊鏈是區塊通過哈希演算法、加密以後形成區塊鏈,因此它維護資料庫的特點是分布存儲、多方維護、難以篡改、內置合約、建立信任、信息流資金流合二為一。

當然,我們目前正處於區塊鏈1.0時代(數字貨幣時代)成熟、區塊鏈2.0時代(智能合約時代)拓展、區塊鏈3.0時代(智能自治時代)探索階段,所以仍然有一些新的挑戰,覆蓋生態、性能、安全、監管、能耗五個方面。

·生態方面:產品不成熟、缺乏相關的開發、集成和運維體系,標準缺失。

·性能方面:交易吞吐量不高,無法滿足高頻次業務需求。因為任何技術如果從集中式走向分散式必然會帶來擴展性和性能比較差的問題,而且永遠不可能趕上集中式的性能。

·安全方面:隱私保護與數據跨境面臨挑戰,工程實現和管理上的安全問題,以及未來的抗量子攻擊問題。

·監管方面:加密給合法監聽、客戶識別、反洗錢等監管手段提出挑戰,區塊鏈的多方協同治理也面臨挑戰。

·能耗方面:工作量證明等共識演算法,需要挖礦,能源消耗大、成本高。

全球區塊鏈的標準與開源

我們看到開源在引領全球標準發展,當前正處於區塊鏈技術的演進階段,開發者的興趣更多在於對開源區塊鏈解決方案的開發。區塊鏈能通過開放源代碼協作,更快速地實現嚴格的協議和標準化。區塊鏈開發最受歡迎的編程語言是C++,其次就是Go。

儘管如此,區塊鏈缺乏統一標準,不利於區塊鏈技術的創新發展和項目應用落地。GitHub,是世界上最大的軟體協作平台,擁有超過6800萬個項目和2400萬參與者。GitHub也承擔了區塊鏈社區最重要的項目。通過GitHub,可以確定區塊鏈開發的背後是誰,支持什麼類型的編程,人才的去向,項目和開發人員的組織方式,以及將資源投入庫的風險因素。

根據德勤公司關於GH Torrent數據和GitHub API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10月12日,GitHub擁有近9萬個區塊鏈項目,但存活下來的僅有8%——此為正常數據;在GitHub,支持比特幣的核心代碼於2009年4月發布,此後平均每年新增8600多個項目。僅2016年,就有近27,000個新項目——這說明全球對於區塊鏈真正關注和爆發的那一年是2016年;如今Github上共有86,034個區塊鏈項目,僅有8%的項目有人維護,5%被複制的項目存活下來,項目平均壽命僅為1.22年——這說明整個區塊鏈技術處於初期發展階段,極不穩定,創新依然非常活躍。

來自世界經濟論壇調查報告的預測顯示,7年後全球GDP總量的10%將基於區塊鏈技術保存。這意味著,制定區塊鏈技術標準將成為加速推動整個區塊鏈產業發展的突破口。

目前全球都在積極的討論區塊鏈行業標準,全球區塊鏈的標準機構包括IEEE區塊鏈資產交易委員會、萬維網聯盟(W3C)、區塊鏈聯盟(R3CEV)、國際電信聯盟標準化部門(ITU-T)、區塊鏈和分散式記賬技術技術委員會(ISO/TC 307)。

同時,各國都在爭奪區塊鏈標準制定權。其中,一些歐洲國家和亞太國家走在前列;美國憑藉累積優勢穩紮穩打,但漸有失去領導權趨勢;新加坡、澳大利亞成為亞太地區的兩匹黑馬。

具體而言,歐盟計劃2018年發布區塊鏈技術標準和眾籌法規的特定草案,以激活金融科技行業,然而如果沒有開放型標準的發展,整個歐盟金融科技市場將無法發揮全部潛力;日本2017年4月發布《日本政府制定區塊鏈項目評估方法》 ,評估32個必備的特徵,比如可擴展性、隱私性和整體可靠性,目的是客觀地衡量區塊鏈項目;美國2018年2月14日上午10時,美國眾議院召開第二次區塊鏈聽證會,主題為《越比特幣:區塊鏈技術新興應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2016年11月發布《金融科技監管沙盒指引》文件,2017年7月為IBM區塊鏈創新中心做出貢獻,並幫助R3成立亞洲第一個區塊鏈研究中心;澳大利亞標準協會則於 2017 年 3 月發布《區塊鏈標準化路線圖》,對區塊鏈應用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進行研究。

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的推動下,ITU—T於2017年成立了分散式賬本的焦點組,以推進區塊鏈行業的發展。ITU—T的組織架構覆蓋四個方向:定義和總體組、應用和服務組、技術架構組、政策架構組。2017年7月-9月,各國央行、電信監管部門、聯合國機構、標準化組織、區塊鏈技術公司、諮詢公司和開源社區等各個方面積極響應,分散式賬本焦點組共收到35份提案;2017年10月17日,ITU-T FG DLT焦點組第一次會議在瑞士日內瓦召開;2018年2月,第二次會議在俄羅斯召開;2018年6月份即將召開第三次會議。

可信區塊鏈的標準與聯盟

我們熟知,去中心、匿名性和防篡改三大特點構建了區塊鏈建立信任的基石,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也需要更多的權衡考量。

實際上,早在2016年12月1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即成立了可信區塊鏈工作組,開始討論可信區塊鏈標準。工作組由30多家單位組成,包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科院計算所、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騰訊、華為、中興通訊、金證股份、浪潮、世紀互聯、飛天誠信、曙光信息、IBM、思科、太一雲、火幣網、比特大陸、布比、聯動優勢、優刻得、中聯潤通、萬國數據、深信服等單位。

目前,國內首個可信區塊鏈標準已經編寫完成,取得了三個階段性成果:區塊鏈參考框架、總體要求和評價指標、測評方法。

《可信區塊鏈》系列標準包括14個方面指標,57個檢查點,並在不斷更迭中,為了讓區塊鏈用戶全方面了解一個區塊鏈產品等情況。

去年9月份,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代表我國產業界聯合提交了「可信區塊鏈:一個分散式賬本技術評估框架(Trusted Blockchain: an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ies)」的技術提案,得到各方的熱烈響應。整個過程中,我們秉承互聯網思維,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斷完善各方面標準,並且根據我們的市場和行業發展最新情況不斷優化這個標準,不斷迭代標準,使得它能夠應對國內區塊鏈行業的發展。

關注科技行者微信公號(itechwalker),獲取《區塊鏈雜談》電子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行者 的精彩文章:

普華永道:沒有工業物聯網,人工智慧將無的放矢

TAG:科技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