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外強中乾,華而不實,清朝舊式戰船

外強中乾,華而不實,清朝舊式戰船

原標題:外強中乾,華而不實,清朝舊式戰船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以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國門,清政府束手無策,最終戰敗求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自此,中國成了掠奪者啃噬的對象,不斷承受切膚之痛,直到奮起反抗的人們把侵略者統統趕了出去。鴉片戰爭被定義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但當我們回顧這場戰爭時,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這場歷時兩年多的戰爭中,幾乎每場戰役都是英軍艦隊與清軍沿海炮台作戰,清軍水師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只能說是微乎其微。何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當時的清朝水師規模很小嗎?


然而並非如此,鴉片戰爭爆發時,清政府擁有一支相當龐大的水師。自清軍入主中原後,全國上下水師長期保持在6萬人左右,其中八旗水師約1萬人,綠營水師約5萬人。除了這6萬常備軍之外,戰時往往還會招募水勇作戰。是以鴉片戰爭爆發時,清朝水師光是外海戰船就有約930艘,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四省因大量招募水勇,水師兵力達10萬人,大小戰船有700多艘。


然而,這樣一支龐大的水師,卻在這場改變中國命運的戰爭中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我們不禁要問,清朝水師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以致如此乏力?


戰船和武器無疑是水師的重要組成部分,那就先從戰船開始講起。


清朝舊式水師所用戰船種類較多,主要有鳥船、趕繒船、艍船、米艇、同安梭船、大橫洋梭等。

目前,有據可查的、清朝最大的舊式戰船是鳥船,「長為十五丈(50米),闊二丈六尺(8.67米)」。這一數據出自《琉球入學見聞錄》,但它並非專門記載清朝戰船的書籍。在另一份較權威的史料中,清朝舊式戰船的尺寸如下:「每船長十一丈至一丈九尺(6.33米—36.67米),闊二丈三尺五寸至九尺六寸(3.2米—7.83米)。」(《皇朝政典類纂》卷三百六十四)所以清朝是否有長15丈的大型鳥船作為戰船,是有爭議的,《琉球入學見聞錄》可能誇大了清朝戰船的尺寸。



鳥船


除了鳥船之外,趕繒船和艍船也是清朝前期和中期水師的主力戰船。趕繒船和艍船原是福建浙江一帶的商用運輸船,後被清朝水師改作了戰船。這兩種船隻型號多樣、尺寸各異,各個時期又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其趨勢是越來越小。


以雍正時期為例。雍正十年(1732年)規定:「山東外海戰船照雍正六年浙江題定之例,趕繒船身長七丈三尺(24.33米),板厚二寸七分(9厘米);雙篷艍船身長六丈四尺(21.33米),板厚二寸五分(8.3厘米)。福建大號趕繒船身長九丈六尺(32米),板厚三寸二分(10.7厘米);二號趕繒船身長八丈(26.67米),板厚二寸九分(9.7厘米);三號趕繒船身長七丈四尺(24.67米)及七丈二尺(24米),均厚二寸七分(9厘米);雙篷艍船身長六丈(20米),板厚二寸二分(7.3厘米)。」(《清朝文獻通考》卷一百九十四,《兵考》十六)

有些趕繒船也由鳥船改制而來,「海波既恬,當事者以各港水淺,海船急難搖動,且修理估計不貲,節浮費而資實用,盡改鳥船為大趕繒。」(《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與制度》)


鳥船改大趕繒船也從一個側面說明,15丈長的大型鳥船作為戰船很可能並不存在。不過,廣東官員對製造趕繒船、艍船有不同的看法:「或船篷之長短不合船身之丈尺,或梁頭之闊狹不配船底之平梭……稍遇風浪而不堪主,於各項杠梖配搭違法,不特不能衝鋒破浪,亦且駕駛維艱,此皆相沿舊制(《廣東高雷廉總兵蔡添略奏陳因地制宜陸續改造各營戰船管見折》)。」因此,廣東船廠在仿造趕繒船、艍船時,又進行了「船底加平、船艙減淺」的技術改造。所以廣東的大趕繒船長為七丈一尺(23.67米),寬為一丈七尺九寸(5.97米);艍船長五丈三尺四寸(17.8米),寬為一丈四尺八寸(4.93米),比閩浙的同類戰船規格更小一些。顯然,這種技術改造不是為了深海遠洋,而是為了便於在淺海近岸航行。趕繒船與雙篷艍船作為雍正、乾隆時期的主力戰船,不要說與日新月異的歐美戰船相比了,就是與明末清初的戰船相比,也都處於退步狀態。(《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與制度》)



趕繒船(左)、艍船(右)


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趕繒船、艍船性能較差,難以擔當起海防重任,是以到乾隆晚期東南沿海的海盜越來越猖獗時,清朝水師是屢戰屢敗。廣東的官員們痛定思痛,決定改進戰船,於是一種性能優於趕繒船和艍船的船隻進入了水師序列,那就是米艇。

米艇原是民用運輸船,以航速快、船體堅固出名。在被仿製為戰船之前,民用米艇就已經屢因性能優異而被清朝水師租用,用於打擊海盜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米艇被正式仿製成戰船,《清史稿》對此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歷年捕盜,俱賃用東莞米艇,而船隻不多,民間苦累。乃籌款十五萬兩,製造二千五百石大米艇四十七艘,二千石中米艇二十六艘,一千五百石小米艇二十艘,限三月造竣。按通省水師營,視海道遠近,分布上下洋面,配兵巡緝,以佐舊船所不及。」


米艇分為大、中、小三種型號,其中大米艇「長九丈五尺(31.67米),闊二丈零六寸(6.87米),深九尺三寸(3.1米)」;中米艇「長八丈六尺(28.67米),寬一丈八尺五寸(6.17米),深八尺六寸(2.87米)」;小米艇「長七丈六尺(25.33米),闊一丈六尺四寸八(5.49米),深六尺五寸一(2.17米)」。(《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與制度》)


經此改造之後,清朝廣東水師的戰船變得更大更強,讓水師的總體實力有所提升。


除了米艇,另有兩種戰船也在乾隆晚期與嘉慶年間的清朝水師中有較多使用。

一是同安梭船。從乾隆晚期開始,福建方面將趕繒船與艍船按照民用同安梭船進行改造。「一號同安梭船長七丈二尺(24米),闊一丈九尺(6.33米);二號同安梭船長六丈四尺(21.33米),闊一丈六尺五寸(5.5米);三號同安梭船長五丈九尺(19.67米),闊一丈五尺五寸(5.17米)。」(《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與制度》)


二是大橫洋梭。大橫洋梭,是在嘉慶年間由同安梭船改造而來,「集」字型大小大橫洋梭「船長八丈二尺(27.33米),寬二丈六尺(8.67米)」,「成」字型大小大橫洋梭「船長七丈八尺(26米),寬二丈四尺(8米)」。(《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與制度》)


大橫洋梭船體並不是很大,雖然名為「大橫洋梭」,但其實徒有其名,也不具備遠洋能力。這導致清朝水師在剿殺海盜時,只能在沿海被動防禦,難以主動出擊。嘉慶十二年(1807年),時任兩廣總督的吳熊光對水師戰船孱弱的性能忍無可忍,欲仿造民用登花船,製造出一種能夠遠洋作戰的戰船。然而清廷對該計劃態度並不十分積極,最終導致其夭折,實在頗為可惜。


除此以外,清朝水師還有「巨艇」(應比米艇更大一些,但無具體尺寸資料)、撈繒船、哨船、唬船等船隻,它們有的用於海上,有的用於內河,不過絕大部分船體都較小,就不一一介紹了。


那麼,同時期的西方戰船情況如何呢?《風帆時代的海上戰爭》《世界海軍史》等書詳細介紹了當時英國艦船的情況,大體上可以歸納如下:


軍艦分成六個等級,第一、第二、第三級稱為「戰列艦」,其餘稱為「巡洋艦」。一等艦長度在200英尺(60.96米)以上,有三層甲板,火炮約有100門。軍艦按照尺寸大小與火炮多寡依次分級,等級越低軍艦尺寸越小,火炮數量越少。但即便是處於末等、在沿海作為炮艇使用的六等艦,也長達125英尺(38.1米),配備火炮約20門。



鴉片戰爭時的英國大型武裝商船


由此可以看出,清朝中期的戰船,即便與同時期的英國六等艦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整體實力上是根本無法與英國軍艦相抗衡的。


事實上,清朝中期的船,不說與當時突飛猛進的西方船相比,就是與明朝時期的船相比,也都處於退步狀態。


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清朝的水師戰船十分落後。再加上官僚機構的腐朽低效,以致不少戰船與武器年久失修無法使用,更降低了水師的戰鬥力。想要憑藉這樣的水師抵禦當時強大的英國海軍,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4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兵器裝備 的精彩文章:

永遠的F-14「雄貓」戰鬥機

TAG:環球兵器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