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科幻迷的年度終極盛宴
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在"向大師致敬"單元特別展映
詹姆斯·卡梅隆
的五部代表作品——《終結者》《異形2》《深淵》《泰坦尼克號》《阿凡達》。
算起來,卡梅隆大師已經有整整9年沒有執導電影長片了。上一部以導演身份帶來的作品,還是2009年的
《阿凡達》
。
不過,2020年

我們就能看到他的《阿凡達2》了。
他不好好拍電影,跑去和AMC電視網
(《絕命毒師》《廣告狂人》)
搞了一部紀錄片,名字就叫——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James Cameron"s 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卡梅隆自己擔任主持和執行製片,與科幻行業大咖探討科幻片的過去、現狀和發展方向,探索人類與科幻作品之間的精神紐帶與現實意義。
嘉賓陣容里,有科幻小說作家、美國航空航天局工作人員、科幻電影場景設計師等,當然,還有科幻電影導演及演員。你可以看到:
詹姆斯·卡梅隆對話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外星人E.T.》《侏羅紀公園》《頭號玩家》)
;
詹姆斯·卡梅隆對話
雷德利·斯科特
(《異形》《銀翼殺手》《火星救援》)
;
詹姆斯·卡梅隆對話
克里斯托弗·諾蘭
(《星際穿越》)
;
詹姆斯·卡梅隆對話
喬治·盧卡斯
(《星球大戰》系列之父)
;
而這些在科幻影視長河裡,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導演們,僅僅是這部紀錄片將近90人的嘉賓陣容當中的幾位而已。
*其他影視大咖還包括:
《水形物語》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
《第五元素》導演呂克·貝松
《西部世界》編劇麗薩·喬伊
《銀河護衛隊》導演詹姆斯·古恩
《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導演加里斯·愛德華斯
《機械戰警》導演保羅·范霍文
《阿凡達》女主角Zoe Saldana
《黑客帝國》男主角Keanu Reeves
《第五元素》女主角Milla Jovovich
《異形》女主角Sigourney Weaver
……
科幻大咖"打架",聊了些什麼?
本系列共有6集,每一集都圍繞科幻系列的一個主題展開。每個主題,保證你都能立馬想到幾部大作。分別是:
外星生命
(Alien life)
太空探索
(Space exploration)
怪獸
(Monsters)
黑暗未來
(Dark futures)
人工智慧
(Intelligent machines)
時間旅行
(Time Travel)
涵蓋了從電視到電影,從小說改編到原創劇本,從1902年
《月球旅行記》
這麼充滿古早味的作品,到
《怪奇物語》
這樣在社交網路掀起風潮的新作。
"科幻迷年度盛宴",真是名不虛傳。
在第一集《外星生命》里,剛為全世界觀眾帶來了本年度頭號爽片《頭號玩家》的斯皮爾伯格就登場了。
在這一集中,他們探討的是老斯1977年上映的作品
《第三類接觸》
。好消息是,這部電影的4K修復版,也將亮相本屆上影節。
影片講述了世界各地發生神秘事件後,一批外星人來到地球,和地球人產生心靈溝通的故事。
故事的男主角,不是什麼科學家,不是什麼英雄,他在科學領域並無建樹,只是印第安納州一個普普通通的電力公司職員而已。
他在一次大範圍停電事故中,發現了不明飛行物,從此開始痴迷UFO。他不被家人理解,但仍然義無反顧走上了對外星生命的探索之路。
這個故事放在2018年,並不是多有創意的想法。但在1977年,這個思維絕對是超前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正如豆瓣網友
@Paco
所說,這是一個關於"求知"
的故事。
何出此言?
著名的物理學家兼科學作家Sydney Perkowitz說,因為斯皮爾伯格的這部片,改變了觀眾對影視作品中外星人形象的刻板偏見,也改變了他們對外星生命的態度。
不再是一味恐慌,而是在認識到美好的同時,
"充滿敬畏地遠離"
。而斯皮爾伯格恰恰是一個深諳如何同時創造驚奇、幸福、敬畏反應的大師。電影里有個場景是,男主角年幼的兒子看見了窗外的不明飛行物,驚喜地大喊"玩具!玩具!"
扮演兒子的演員Cary Guffey在拍攝時年僅4歲,為了挖掘他眼神中最純粹的幸福與驚喜感,斯皮爾伯格讓片場的工作人員都穿上巨大的玩偶服躲在門後。
開拍之後,斯皮爾伯格讓Cary推開門,鏡頭捕捉下了他的第一反應。
從《頭號玩家》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斯皮爾伯格是一個永遠保持創作激情、永遠無懼冒險的老頑童。電影中,綠洲遊戲創始人哈利迪曾經在遊戲彩蛋里埋下一句話,"謝謝你玩我的遊戲。"
小K想,《頭號玩家》也是老斯對觀眾的一次深情表白:
謝謝你看我的電影。
老斯認為《頭號玩家》這是自《大白鯊》和《拯救大兵瑞恩》以來,自己拍攝過的難度最大的片子。
前兩部是從體力上來講的,這一部他則需要創造出全新的科幻體驗。
"從真人表演,到現實世界的製作、布景、道具等等各種各樣的繁瑣程序,到數字捕捉,有時只允許一天的時間來籌備,這也激發了一種我從未有過的努力。"
而同時,老斯又是一個極度自省、熱衷思考的導演。
他之所以拍《頭號玩家》,是因為他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們是想要存在於現實中,還是更想存在於一個逃避現實的宇宙中?
而在70年代,他拍攝這部《第三類接觸》想探討的問題就是,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當我們發現比自己更高級的智慧生物時,我們會怎麼想,會怎麼做?
這部《第三類接觸》很容易讓人想起近年一部口碑不俗的軟科幻作品,第75屆雨果獎最佳影視長片——
《降臨》
。
Amy Adams扮演的語言學家,受命前往調查不明飛行物。她需要與外星人交流,並獲取外星人來地球的目的。
《降臨》里的外星生物,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模式、思考方法和對宇宙的不同見解。
在這部電影里,外星人語言的關鍵在於,時間是非線性的,沒有"開始"和"結束"一說。
你會直接看到一個整體。而對於這種外星語言的了解過程,也漸漸改變了女主角的思維模式,使她能夠"回憶未來"。
這是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的一種極端體現方式。
這種理論認為,語言決定思維,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由我們所使用的語言來塑造的。
在翻譯的過程中女主角發現,外星人的真實目的,不是掠奪,而是提供幫助。
而她本人預見了自己未來的一切悲傷結局,但仍欣然前往。這可以說是近年來,科幻電影中最浪漫的結局之一。
說到底,這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探討的,不僅是怎麼拍和為什麼拍科幻片,而是方式背後的靈魂內核,和目的背後的精神驅動。
他們為什麼愛拍科幻片?我們為什麼愛看科幻片?
其實,無論是陌生的外星人還是恐怖的怪獸,無論是浩瀚的宇宙還是未知的未來,這些刻畫都源於人類自我行為的投射。
換成大白話來說就是,我們往往越怕什麼,越愛看什麼。
與此同時,我們也是越缺什麼,越愛看什麼。
把人類潛意識對於未知的恐懼,對其他智慧生命的好奇,對當前環境的不滿,用影像的方式去記錄和表達,這就是科幻電影的意義。
我們看科幻片,表面上看的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其實是在看人類內心。
就像影評人在第二集《太空探索》中講的那樣,《星球大戰》最經典的鏡頭之一,盧克·天行者望向天邊的雙落日,是每個青少年都能感同身受的迷惘:
接下來該怎麼樣?我該怎麼做?
而在科幻片的拍攝過程中,影視從業者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把未知的世界具象化。
因為電視和電影不像小說,留給讀者足夠的想像空間。影像作品必須考慮到每一個細節,才能令人信服。
喬治·盧卡斯的"難",走腦;斯皮爾伯格的"難",走心。
因為人類對未知生物產生的負面情緒要大於正面情緒,恐懼的能量又大於期待,這是人性使然。
因此,老斯認為,拍攝過程中,時刻保證積極的心態才是最大挑戰。
而最偉大的科幻作品,無論切入角度是偏向光明還是偏向黑暗,塑造的未知生物是正義還是邪惡,它們的目的永遠是促使你,找到內心最好的一面,並將它發掘出來。
評論區↘來安利你最喜歡的科幻片

*部分圖片資料源網路


※時尚博主的行李箱打包經驗,一定要帶的東西居然是?
※《西部世界》回歸集,你看懂了嗎?
TAG:KFM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