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豪強資本是如何偷稅漏稅把大明王朝拖死的?

豪強資本是如何偷稅漏稅把大明王朝拖死的?

偷稅,是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法規定,用欺騙、隱瞞等方式(如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和記賬憑證,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等),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

作為一個國家,其治理機器的運轉需要有源源不斷的國家財政來維持,而財政的最大來源就是稅收。那麼,偷稅漏稅的行為實際上等同於在有意與這個國家作對,因為這種行為有意地斷掉了國家賴以生存的奶源。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特殊時期,大概是明朝中後期,隆慶開關之後,商業經濟膨脹,而國家剛剛開放,工商行政管理制度滯後,稅收一直收不上來,眼巴巴看著全世界的白銀流入中國,卻流不到國庫中,以至於出現中國經濟總量很龐大,甚至白銀流入過多而導致通過膨脹,而政府財政卻非常拮据的怪現象。

究其原因,大概有兩種。其一是歷史重農抑商傳統,對商業管理的制度不夠健全。其二是官員與民間資本勾結,阻撓政府擴大稅收。這兩種情況導致明朝中後期出現眾多官商一體的富可敵國商業壟斷集團,蔑視政府,瞞報稅款。

藏富於奸商

人口過億,為何一年僅收300萬兩商稅?

嘉靖二十六年(1547),朱紈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浙江等處地方兼提督軍務之職走馬上任。位列封疆大吏,這也是他人生最輝煌的時刻。嘉靖皇帝賜給他「王命旗牌」,希望他能夠平定肆虐東南沿海多年的「倭寇」之亂。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朱紈上任後,從斷絕倭寇與大陸的走私入手,革渡船,嚴保甲,搜捕通倭奸民,整頓海防,嚴禁商民下海。如此手段雖對於制止沿海通倭有很好的效果,但他沒有料到,陰謀正在醞釀,危險就在不遠處。

禁海之策觸犯了與海寇有著密切貿易聯繫的地方官員士紳,也包括在海外貿易中獲得利益的朝中大員。海寇們不惜花費重金收買官員,保持海貿關係。在大量金錢面前,眾多官員上下勾連,對倭寇出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最可怕的敵人還來自朝堂之上。如言官周亮,是署府事推官張德熹的鄉友,因朱紈在執法過程中斬了張德熹,周亮就利用自己御史的權力,竭力彈劾朱紈。而朱紈的支持者夏言在與嚴嵩的政治鬥爭中落敗,嚴嵩想盡招數削弱朱紈的權力。御史陳九德又借朱紈在走馬溪擒殺李光頭等96人,彈劾他「擅專刑戮」,迫使朝廷將他免職待查。

眾口鑠金,朱紈最後免官回籍,憤而自殺,死前悲嘆,就算皇上不殺,閩浙人也不會給自己活路。

朱紈案是國家利益與商人利益激化到極點的典型,但終大明一朝,官商勾結挖朝廷牆角的故事層出不窮。誰能想到,有著過億人口,貿易量巨大的明朝,每年只收區區300餘萬兩銀子的商稅?窮了朝廷,富了商人,這是一種特殊的藏富於民,結果卻是大明朝窮得只有滅亡一途。

官商勾結,最直接的路徑是官商一體

史學界常彈老調:重農抑商是明朝末年經濟危機的原因之一。似乎若非如此,中國的資本主義社會早就在五六百年前實現了。但如果仔細研究明朝的商人,你會發現,這真是天大的誤解。

事實上,到了明朝中後期,商人階層瘋狂逆襲。各地著名商幫迅速崛起,商人勢力如蝗蟲般佔領朝野,而朝廷對這些利益緊密勾結在一起的官商毫無辦法。

官商勾結,最直接的路徑是官商一體化。《白銀帝國》一書認為,萬曆年間幾乎到了「無官不商」的地步。東林黨主要成員大多為中小商人家庭出身。與此同時,四分之三的進士、舉人家族中有從商的背景。

最出名的晉商張、王兩大戶皆是亦官亦商。王家第二代王崇古在嘉靖二十年歷任兵部右侍郎等職;而張家創業的一代是張允齡,第二代張四維擔任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其弟張四教也是大鹽商。張家、王家聯姻的同時,還與陝西人大學士馬自強家聯姻,馬自強的兄弟馬自修也是大商人。

在這張巨大的關係網中,張、王、馬幾乎壟斷了北部邊疆以鹽業為主的貿易。以至於御史永郜憤怒地吐槽:鹽法之所以敗壞,就是被權勢之家所壟斷。

偷稅漏稅,所有人都在挖國家的牆角

除了壟斷,官商勾結更隱秘的方式是,朝廷文官通過詆毀商稅徵收,將稅費控制在極低的水平,他們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挖著朝廷的牆角。

針對教科書講的明朝稅率過重,導致人們憤而起義的老套說法,黃仁宇在其著作中進行駁斥,明朝的稅收存在過低而非過重的問題。他先指出,明代除了運河沿岸及北京南京附近,其他地區幾乎沒有商業關稅。在明朝大多數時候,全部工商雜稅收加起來,歲入也就三百多萬兩白銀,其中市舶稅不到10萬兩。

對比宋朝,據《文獻通考》記載,神宗熙寧年間賦稅總收入7070萬貫(一貫銅錢約值銀一兩),農業稅以外的工商市舶等雜稅為4911萬貫,佔70%。至於市舶稅,高宗趙構曾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動以百萬計。」

明朝後期一個「怪現象」是,這個國家不能加征農稅以外的稅收,否則必然會被商人在朝堂的利益代言人——東林黨堅決反對,而且這樣的抵制活動,幾乎百分百成功。

萬曆年間,在反礦監稅使的「鬥爭」中,東林黨人表現尤為突出,各級官員上書不斷。其中,以李三才所上《請停礦稅疏》最為尖銳,他直接質問皇帝:「皇上愛珠玉,人亦愛溫飽」。

東林黨二號人物葉向高,入閣前就上書要求神宗撤回礦監稅使。「不言利,只言義」、「不與民爭利,藏富於民」,所謂微言大義,這兩句話成了秒殺一切加稅「謬論」的超級大殺器。

可憐明朝政府口袋的錢本就不多,卻還要遭受偷漏稅的打擊。明朝中後期,偷稅漏稅行為甚至得到官員鼓勵,他們認為,只要征點東西可以交差就行了!

黃仁宇記述:何遜在1510年以後的十年中管理沙市稅課使司。一旦完成定額,他就減少對木商抽稅;在16世紀20年代,邵經邦開始主管了沙市稅課使司,他採取了一項更為驚人的改革,三個月完成定額之後,在本年度餘下時間內撤關任木商往來

1560年,楊時喬榷稅杭州,建立了一個令人瞠目的制度,令木商自己寫下收入,愛交多少是多少。商業活動興盛的浙江金華縣,一年的商稅不超過七兩銀子,簡直就是笑話。

天下興亡,誰之責任?

明朝滅亡的時候,官員們都在忙些啥?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殺,大明覆亡。在最後的日子裡,崇禎這個剛愎自用、極愛面子的皇帝,曾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後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親戚們捐款,給防守北京城的士兵發軍餉,結果:皇親國戚一毛不拔,滿朝文武裝瘋賣傻。

低下高貴頭顱的皇帝

國家有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崇禎發出捐款號召後,有一個60多歲的老頭,來到戶部,熱淚長流,捐出了自己畢生積攢的400兩銀子。崇禎得知後,馬上給他賞了一個「錦衣千戶」之職。

相比這個捐出全部身家的老人,那些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就很不堪了:

內閣首輔魏藻德,捐了500兩;太監首富王之心,捐了1萬兩……崇禎的意思是「以三萬為上等」,但沒有一筆達到此數,最高一筆只2萬,大多數「不過幾百幾十而已」,純屬敷衍。

更多的權貴在哭窮、耍賴、逃避,一時間什麼奇葩事都出來了:有的把自家鍋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練攤,有的在豪宅門上貼出「此房急售」……

崇禎急啊,想來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他知道周奎有錢,也以為大難臨頭,他身為國丈,與大明的皇家利益休戚與共,怎麼也有些擔當吧。於是他派太監徐高上門拜訪周奎,先不提錢的事,一上門就給周奎封侯,然後說,皇上希望你捐10萬兩銀子,給大家帶個頭。

周奎此時表現,堪稱影帝,馬上哭得死去活來的,說:「老臣安得多金?」意思是,我怎麼會有那麼多錢啊……他還試圖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勤儉節約的清廉官員,舉例說家裡窮得只能買發霉的米吃。他堅定地給皇帝女婿的計劃打了個一折,只肯捐1萬兩。

這是3月10日,距離京城陷落、崇禎自殺還有8天。

崇禎聽徐高回復,很鬱悶,也不好逼國丈大人太甚,但皇帝想,1萬兩太少了,怎麼做榜樣呢?於是把數額從10萬兩變成2萬兩。周奎眼看糊弄不過去了,怎麼辦?於是進宮去找女兒周皇后求援。周皇后深明大義,要求父親也要深明大義,為權貴們作出表率。

做完思想政治工作後,周皇后拿出5000兩銀子給父親。周奎又幹了一件奇葩的事:他捐出3000兩,另外2000兩落入自己腰包。最後他總計捐出1萬3千兩。

在這次皇帝哀求權貴們捐款救國的運動中,總計募捐20萬兩。勸京城權貴們捐款的同時,崇禎還讓每一個大臣從自己故鄉舉出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只有南直隸和浙江各舉一人,「余省未及舉也」。他絕望了。

崇禎明明知道這幫人貪污受賄,有的是錢,他也屢屢以國家民族大義來曉喻他們,但權貴們就是不願意放血,他雖貴為天子,卻一點轍都沒有。

「錢是我的,國家是你的」

像崇禎這樣低聲下氣找下臣要錢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恐怕找不出第二個。像明末這幫絲毫不給皇帝面子的權貴們,其奇葩程度,也極其少見。

權貴們為什麼不願意捐款救國?研究者認為,這幫文武百官、皇親國戚有個普遍的心理,皇帝不缺錢嘛,「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整個天下都是你的,幹嗎要我們出錢?

崇禎有錢嗎?提供「崇禎真窮」佐證的,是一個名叫趙士錦的人,他在京城即將陷落之前的3月6日,奉命接管國庫之一、工部所屬的節慎庫,3月15日——城破前3天——辦理交割。

趙士錦後來把自己在歷史巨變之中的經歷,寫了《甲申紀事》及《北歸記》兩篇文字。他在《甲申紀事》中寫了當時國庫空虛的情況:「新庫中止二千三百餘金。老庫中止貯籍沒史家資,金帶犀杯衣服之類,只千餘金;沅為予言,此項已准作鞏駙馬家公主造墳之用,待他具領狀來,即應發去。外只有錦衣衛解來迦納校尉銀六百兩,寶元局易錢銀三百兩,貯書辦處,為守城之用。」在《北歸記》中,趙士錦感慨:「國家之貧至此!」

崇禎上任後接了一個爛攤子,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宮女不夠用了,也不敢擴招,他甚至把宮裡的金銀器皿、大殿里的銅壺都當掉了,充作軍餉。史料記載,崇禎還把宮裡儲存的人蔘等物品也變賣了。

滿朝文武心照不宣

明末,君臣關係也很奇葩,互不信任,誰也不願擔責任。皇帝哭窮,他們也哭窮。似乎彼此在玩一個心照不宣的遊戲。

其實,有相當數量的大臣,知道國家的財政狀況,知道這個驕傲的皇帝,不到走投無路,絕對不會低下高貴的頭顱,來找大家要錢。但他們有更深層次的考慮:這是你朱家的天下,丟掉就丟掉了,關我啥事?憑什麼要我出錢?

(《大明劫》劇照)

明朝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狀元出身,在危難之際走馬上任,崇禎對他寄予厚望,但他讓皇帝很失望。城破前3天,崇禎問他有何對策,並說:你只要開口,我立刻下旨照辦。魏藻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聲不吭。崇禎氣瘋了,一腳踢翻了龍椅。

城破了,皇帝死了,魏藻德投降了。李自成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殉死?這個無恥的人回答說:「方求效用,那敢死。」(「我正準備效力新朝,哪敢去死。」)

「鐵公雞」們的下場

魏藻德,就是那個勉強捐了500兩銀子的傢伙,想投降,結果被拒,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指責其身為首輔而誤國,魏藻德為自己辯解:「我本是書生一個,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禎無道,所以才亡了國。」劉宗敏聽了大怒說,你從一介書生到狀元,不到3年就做了宰相,崇禎哪點對不起你,你竟詆毀他。說罷,命人掌其嘴數十下。

但打耳光,只是魏藻德噩運的開始。他被劉宗敏(他出色地完成了拷掠權貴的任務)抓捕入獄,在被夾棍夾斷十指的威逼下交出白銀數萬兩,然而劉宗敏絕不相信一個內閣首輔僅有幾萬兩白銀,繼續用刑,5天5夜的酷刑後,魏藻德因腦裂死於獄中。他的兒子魏追征又被逮捕,魏追征說:「家已罄盡。父在,猶可丐諸門生故舊。今已死,復何所貸?」旋即被斬首。

陳演,哭窮的大明重臣,被劉宗敏囚禁後,主動交出4萬兩白銀「助餉」,被劉宗敏釋放,4天後,李自成出京攻打吳三桂,因害怕明朝舊臣趁機在北京作亂,決定殺掉一批明朝舊臣,陳演僅獲4天自由便被捉回斬首。

那些在崇禎面前哭窮的「鐵公雞」們,在闖軍的酷刑前,紛紛交出了驚人的財富。當時京城之間,棍杖狂飛,炮烙挑筋,挖眼割腸,北京城內四處響起明朝官員的慘嚎之聲。同時,城中富民不少人也被加以拷掠,平民的薪米盡被農民軍搶掠以供軍用。城內餓屍遍地。

史料記載:經過殘酷拷掠,李自成軍共得銀7000多萬兩,均讓工人重新熔鑄成巨大的中間有孔竅的方板狀銀板,後來運往西安。

那個國丈周奎,當初哭著喊著只肯掏1萬兩銀子的守財奴,禁不住嚴刑拷打,被闖軍抄出了無數奇珍異寶,拉了幾十車,光是現銀就足足有53萬兩之多。

大臣們如此,平頭百姓更是如此:誰當皇帝,關咱啥事,咱不照樣當老百姓嗎?守城士兵也是如此,沒有軍餉,咱為什麼要賣命?史載,闖王大軍圍城之時,京城守軍倒卧城頭,「鞭一人起,一人復卧」。

大明滅亡,浩劫來臨。李自成潰敗,滿清入關,接踵而來的是幾十年的殘酷的戰爭,無人能夠置身事外,滿清的大屠殺遍布全國,明末清初人口損失慘重,後來才有了「湖廣填四川」,具體損失多少?從數千萬到上億,不同的統計,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是無數的血淚悲劇。

一個缺乏信任與共識的國家,勢必一盤散沙。遇事誰也不肯擔責任,誰都想把責任推給對方、一味指責對方,大難來臨,勢必最後同歸於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寫給六一:原來兒童讀經的好處有這麼多
知命知路,趨吉避凶——明倫書院《風水命理易學實務》之「解天干地支、學命理起命」公益課程預告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