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顧山紅豆樹是尼姑種的?

顧山紅豆樹是尼姑種的?

主編阿蔡:熱愛騎單車的漢紙一枚,這項活動不單讓我更多地體驗了騎車的快感,也因此擴大了我的生活圈,大家都是因為同樣的喜好走到了一起,騎友們感情也非常好,不論是騎行的路上,還是平日生活、學習上,都會互相幫助。對於我來說,單車運動是成長的歷練。幾個一起騎行的小夥伴們說:「一起流汗,讓我們成為了朋友」。關注小編,跟我與你一起遇見不一樣的顧山。

▁▁▁▁▁▁▁▁▁▁▁▁▁▁

紅豆

讀來就覺得特別甜 有沒有

訴說著愛情 寄託著相思~~~

當年

昭明太子親手在江陰顧山種植了一顆紅豆樹

「紅豆傳說」就是昭明太子留給顧山的傳奇

昭明手植的顧山紅豆樹,至今根深葉茂於江陰顧山紅豆樹塢。顧山紅豆樹花開素無定期,最近一次是2015年,三棵紅豆樹開花萬朵,結籽千顆。千年古樹,幽邃綿延,終年吸引遊客慕名沓來,目前已成為江南地區獨特的旅遊景觀。

有沒有人和小編一樣

聽到紅豆樹第一想到的就是滿樹通紅的花瓣

GIF

看到皂片

小編也被驚艷到了

聖潔的花瓣

竟有些和刺槐相似

不由讓小編聯想到江南愛情傳說之宜興的「梁祝傳說」、無錫的「梁鴻傳說」,太湖的「西施傳說」,以及江陰顧山的「昭明傳說」,紅豆花瓣如此潔白,似乎象徵著愛情也是那麼的神聖。

要敘「紅豆傳說」

先聽小編為你講述「昭明傳說」

昭明太子,名蕭統(501—531),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今武進)人。梁武帝蕭衍的長子。天監元年(502)十一月立為皇太子。天資聰明,讀書過目不忘,善詩賦,尤愛文學。南梁普通四年(523) 22歲時蕭統,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卷,投入物力、財力,引劉孝威、庾肩吾、沈約、鍾嶸、劉勰等博學之士,在顧山香山寺內建樓閣選精文,將周秦以來富有文學性,辭采鮮華的作品,編選成三十卷的文集,成為《文選》。531年蕭統積勞成疾,不幸早逝,武帝追加謚號為「昭明」,後人稱「昭明太子」。據天目山傳說,昭明太子隱居於天目山,因心血枯竭,雙目失明,感應韋陀菩薩,引其用石池泉洗而復明。民間稱其為韋陀菩薩的化身。其文選亦被尊為《昭明文選》。在編選《文選》間,蕭統編訂了《陶淵明集》,還給書集寫序,給陶淵明作傳,第一個肯定了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文學史地位。

蕭統在顧山居住了幾乎大半生,除編選《昭明文選》外,還種植了兩棵「奇樹」。一株是譽滿江南的十里紅茶樹,江陰各時期的邑志中都有記載,並錄有詩文頌之;另一株便是情滿中華的相思紅豆樹。

紅豆樹

在顧山的東北一小村裡。相傳蕭統在顧山選文讀書,暇時喜到山腳下的古塘小集鎮趕集察訪民情。一次在趕集路上遇到一小尼,自稱是離古塘不到三里的小庵的尼姑,奉師命來採辦菜蔬,通過交談,蕭統發現小尼姑精通佛經和教義,約期前往長談。兩人傾心交流佛教精義,蕭統感悟良多,情愫暗生,這才亮明身份,臨行贈尼姑紅豆一顆。尼姑把紅豆種在庵內,即長成紅豆樹,後庵荒廢成小村,得名紅豆村,現紅豆樹是原樹枯槁後又從樹根上竄出的兩枝分枝。南分枝桿圍1.78米,分兩叉;北分枝桿圍3.10米,分三叉。枝葉繁茂,形態古樸,逢年紅果累累。紅豆村中已建一紅豆院,保護這一千年古樹並供人觀賞。

紅茶樹

在顧山香山觀音禪寺內,相傳是蕭統手植,《嘉靖?江陰縣誌》載:「寺中有山茶一棵,螭復危樓若干楹,花萼輝映者數里,相傳為千歲物也。有名公題詠之。」又說:「此樹名寶珠,因其地勢較高,每年花盛開,十里上下,競相觀看,故名『十里紅』」。因太子手植,又示為神樹。山茶樹毀於清乾隆年間,說是寺僧怕皇帝來觀,用熱桐油燙死的。但歷代題詠山茶詩文流傳至今。《山茶樹》:「逮我來游本實撥,僅傳高覆樓七楹。柫薝干復生節節,縱斧聲又伐丁丁。百年寶墨一夕火,十里花紅萬古情。粟形會看園更滿,寺前銀杏況崢嶸。」

《昭明文選》是漢文化的瑰寶,後人譽為「總集之升冕」、「文章之淵藪」,風行歷代,把「文選」當教科書,世稱「文選」為「選學」。在當今,「選學」與《紅樓夢》的「紅學」、國學大師錢鍾書的「錢學」,並稱「三學」。

手植的紅豆樹至今風姿搖曳,訴說著不盡的相思情愛傳說。特別是昭明與尼姑的愛情傳說,更為遠近百姓津津樂道,千百年來愈傳愈美,唏噓聲遠。蕭統留在顧山的行跡,景物也是隨處可見,文選樓、洗硯池、紅豆庵、錦帶書院、香山寺、犀帶橋、金雞墩、香水潭、仙人腳跡、錦帶里……

預知昭明與尼姑的愛情傳說

欣賞文選樓、洗硯池、紅豆庵等美圖

敬請期待小編下回給您分解……

GIF

親,每點一個zan

小編的工資就能漲5毛錢啦

『顧山微生活』

顧山人關注最多的微信公眾平台

新聞.美食.視頻.生活.歷史.活動.公益.

歡迎拉到底部給我們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顧山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顧山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