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引導學生從「做題」到「做人做事」

引導學生從「做題」到「做人做事」

繼浙江、上海率先實現新高考平穩落地後,新一輪高考改革在全國正有序推進。2018年高考釋放了哪些信號,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和導向作用?中國教育報特邀多位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從不同視角對2018年高考試題進行解析。

高考命題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強化育人功能,以高考評價體系為依託,嚴格遵循考試大綱,聚焦學科主幹內容,注重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加強對學生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等關鍵能力的考查,成為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的共識,這也充分體現了高考「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引導學生從「解題」到「解決問題」,從「做題」到「做人做事」,彰顯素質教育鮮明導向。

志於道,崇於德:突出高考獨特育人功能與價值導向

高考堅持立德樹人,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的本質問題,不斷增強考試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表示,堅持正確方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彰顯價值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的精神塑造與理想追求;增強文化浸潤,以深厚人文關懷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今年高考試題的明顯特徵。

首先,堅持正確方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8年高考命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黨的十九大精神等內容與學科知識自然融合,把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實到素材選取、試題設計、答案編製的全過程,體現鮮明育人導向,引導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如文科綜合全國Ⅱ卷第39題,以黨的十九大報告和新修訂黨章有關「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的重大論斷為材料,要求學生分析「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原因,引導學生理解黨的領導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促使學生領悟堅持黨的領導的歷史邏輯、政治邏輯、實踐邏輯,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增強「四個自信」。

試題選取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領悟其中蘊含的深刻哲學方法和國家民族情懷。試題重點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括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戰略安排等內容,涵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領域。如文科綜合全國Ⅰ卷第21題,選取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論述,考查學生對黨的最新理論的形成和創立歷史條件的認識,讓學生懂得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創新是科學品格的道理。文科綜合全國Ⅲ卷第22題,以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創新性論斷為材料,引導學生領悟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化,改革發展實踐的自覺性、創造性不斷增強。

試題緊扣學習憲法、尊崇憲法,紮實培養憲法意識、法治觀念,引導學生守法用法,在生活中自覺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主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自覺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文科綜合全國Ⅰ卷第39題以憲法修改為背景,著重考查學生對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正確理解,提高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的正確認識和把握。文科綜合全國Ⅱ卷第16題,以民法總則的相關規定為材料,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踐和重要成果,促進學生運用和培養法治思維。

其次,彰顯價值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的精神塑造與理想追求。中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時期,抓好這一時期價值觀的培養十分重要。高考堅持不懈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為學生青春奮鬥提供正確價值引領、強大精神動力,引導學生為實現青春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介紹說,試題強調對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考查,助力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洞察不同價值觀的影響,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如文科綜合全國Ⅲ卷第40題以甘祖昌的感人事迹為材料,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牢記使命,確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甘祖昌將軍一生秉持「共產黨人不能享清福,要艱苦奮鬥一輩子」的信念,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畢生精力。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甘祖昌將軍的艱苦奮鬥精神,強調不僅我們這代人要傳承,下一代也要弘揚,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中國人有自身的獨特精神世界,實現中國夢必須發揚偉大民族精神。高考命題將偉大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融入考試內容中,增強試卷的精神感召力,發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引導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比如,文科綜合全國Ⅱ卷第40題以我國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雜交水稻研發團隊長期從事雜交水稻研發推廣、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素材,充分展現了奮鬥精神的時代價值和強大生命力,激勵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開拓進取。

再其次,增強文化浸潤,以深厚人文關懷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高考試題通過精心選材,將人文關懷與價值導向緊密結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試卷的鮮明底色,引導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浸潤,進而陶冶情操、涵養正氣、升華人生境界,並激勵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不僅是化人之本,也是我們能夠自信的底氣所在。2018年高考試題致力於引導學生感悟民族精神,增進文化認同,禮敬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文科綜合全國Ⅱ卷第27題呈現傳統戲曲崑曲的精美與雅緻,Ⅲ卷第26題敘述我國古代藥學的發展脈絡,考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層理解及認識能力。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表示,革命文化是近代以來黨和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鬥爭中積累的時代精華,是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不論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激勵青少年繼承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倍加珍惜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動力。2018年高考試題注重對革命文化的弘揚,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文科綜合全國Ⅱ卷第30題通過美國記者對抗日根據地的描述,反映出中國共產黨推行的基層民主、減租減息等政策,大大提高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堅實基礎和制度保證,引導學生理解和認同革命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熔鑄而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2018年高考試題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試題,形成點面結合、精神深蘊的格局,促進正能量的傳播。如文科綜合全國Ⅰ卷第40題,以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農村改革為背景,要求學生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的科學內涵,引導學生認識改革開放的重要成就。

精於藝,篤於行:聚焦關鍵能力考查,凸顯人才選拔重點

高考聚焦能力考查,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培養發展綜合素質,為高校選拔基礎紮實、具有創新潛質的學生。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表示,高考考查的能力不僅要涵蓋學習生活中必須具備的重要認知能力,還包括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提出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等。這些能力要求與素質教育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理念相輔相成,也是素質教育在高考中的具體落實和生動體現。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指出,提升認知能力,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注重聯繫實際,提倡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體現創新意識,鼓勵主動思考,學會創造,突出這三方面的考查,是今年高考試題的共同特點。

首先,提升認知能力,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今年高考加大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考查,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如語文全國Ⅲ卷古代詩歌選取唐代詩人王建的《精衛詞》,最後一句「願我身死子還生」可能是作者的口吻,也可能是精衛的口吻,學生可以任選其一併從文中找到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試題打破傳統設問模式,要求學生不盲從,不迷信權威,而是理性質疑和選擇,主動分析各類論斷中包含的立場、假設。

邏輯推理能力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能力,高考試題從敏捷性、靈活性、創造性、批判性、深刻性等方面對以邏輯思維為核心的高階認知能力進行考查。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學生都會面對浩瀚駁雜的信息海洋,學生需要具備迅速有效地獲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高考試題採用多樣化文本和圖表的呈現方式全面考查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高考注重對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能力的考查,尤其是語文、英語的閱讀、語用、作文等相關試題。英語全國Ⅱ卷要求學生寫一則觀看電影的英文通知,全國Ⅲ卷要求學生向外國朋友介紹本校學生體育運動的情況,考查學生使用英語書面溝通交流的能力。此外,使用學科術語準確表達與闡釋,也是體現學生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能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注重聯繫實際,提倡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表示,高考試題緊密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生產生活實際、發展階段特點中的具體實例,要求學生運用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關心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蘊含的實際問題,體會課堂所學內容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習興趣,是高考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的重要方面。如數學全國Ⅱ卷第18題以環境基礎設施投資為背景,採用真實數據,引導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理科綜合全國Ⅰ卷第24題、全國Ⅱ卷第24題以煙花彈的爆炸和上升、輕微交通事故為情境,考查學生運用重要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許多科技領域已躋身世界前列,高考試題深入發掘其中的學科內涵,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理科綜合全國Ⅱ卷第16題以我國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發現毫秒脈衝星為素材,考查學生對萬有引力、勻速圓周運動等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又如理科綜合全國Ⅲ卷第38題,選取我國科學家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細胞》的封面文章為素材,考查核移植技術及應用。再如文科綜合全國Ⅰ卷第36題以中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為背景,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工程建設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反映我國能源安全保障的成就。

引導學生關注新時代國家重大改革和發展戰略舉措,也是高考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的重要方向。如文科綜合全國Ⅱ卷第43題、Ⅲ卷第3至5題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舉措等,考查學生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能力。理科綜合全國Ⅱ卷第8題以霧霾形成機理的最新研究成果為素材,考查霧霾形成過程中無機顆粒物的化學基本概念,分析霧霾酸度增大的催化過程和機理;Ⅰ卷第7題以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為對象,考查回收廢舊電池中金屬的方法,體現了化學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方面的貢獻。

再其次,體現創新意識,鼓勵主動思考,學會創造。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表示,培養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高考命題在強化能力考查的基礎上,體現了鮮明的創新導向。通過合理創設情境,設置新穎的試題呈現方式和設問方式,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激發想像力和思想張力,促進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考查發現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具備紮實的素養和寬廣的視野,旨在培養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品質。如文科綜合全國Ⅰ卷第42題材料選取自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小說的情節不僅能夠反映出新航路開闢和大航海時代殖民擴張、奴隸貿易等重大史實,也折射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許多歷史文化現象。學生可從多個角度入手發現歷史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進行思維發散。

通過增強試題的開放性和探究性,鼓勵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多角度認識和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數學全國Ⅲ卷第18題增加對數據解釋的開放性,要求學生運用統計方法分析並獲得結論,試題答案不唯一,把學生從標準答案中解放出來。

發於內,形於貌:引導科學備考,助推素質教育發展

高考作為銜接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橋樑,在教育系統中處於關鍵位置,特別是對於基礎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高考內容改革的深化和試題考查的方法,對高中教學內容和方法、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都有重要影響。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認為,依據考試大綱,鼓勵「課內功夫」;強調知識內化,助益融會貫通;加強靈活考查,促進真懂會用,這三方面明顯體現了今年高考試題的積極導向。

首先,依據考試大綱,鼓勵「課內功夫」。考試大綱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體現了國家選才要求和高中教育目標的統一。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表示,依據考試大綱命題,是實現教、學、考有機銜接的重要途徑,有利於充分發揮考試促進教學、引導素質教育的作用。2018年高考命題嚴格依據考試大綱規定,聚焦學科主幹內容,引導高中教學遵循教育規律,回歸課堂教材,避免超綱超量的教與學,促進改變應試教育傾向,助力發展素質教育。

高考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查。如理科綜合全國Ⅰ卷第1題考查生物膜結構在維持生命活動中的作用。

高考注重主幹內容的考查。例如,物理學科以基本物理規律為重點,要求學生從物質觀念、運動與相互作用觀念、能量觀念等整體的視角來思考問題,促進學生物理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歷史學科以歷史發展的主要線索考查學生對主幹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如文科綜合全國Ⅰ卷第26題以「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為考點,考查宋代民營手工業的發展;Ⅲ卷第31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為主題,考查學生對改革開放後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等問題的理解。

高考試題通過對實驗基本操作和實驗現象的考查,引導中學重視實驗課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觀察能力。例如,理科綜合全國Ⅰ卷第9題考查在生成和純化乙酸乙酯過程中實驗操作名稱;Ⅲ卷第22題通過測量人的反應時間考查基本實驗原理和操作。

其次,強調知識內化,助益融會貫通。高考為適應新時代對人才選拔培養質量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的考查目標,突破了單純的「知識」「能力」或「素養」立意的線性思維,形成了兼具繼承與發展、貫通整體且有機的考查目標體系。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指出,高考強調「必備知識」,並不是進行點對點的單純知識考查,也不是將它們進行孤立和割裂,更不能通過死記硬背來應對。高考試題將「必備知識」的考查目標置於廣闊、豐富的情境中,與能力、素養等考查目標緊密聯繫在一起,強調學生對必備知識的內化,考查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對必備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對必備知識的建構、融會貫通和遷移,從而形成具有內部規律和內在聯繫的整體知識網路結構。

例如,高考語文對名篇名句的考查,不要求學生直接默寫相關詩句,而是要求學生在深入理解名篇名句蘊含的思想情感的基礎上,結合試題的情境作出判斷。如全國Ⅰ卷的古代詩歌閱讀,需要學生將背誦篇目《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絕勝煙柳滿皇都」與試題材料中「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濛濛」相比較,學生所調動的知識需要從日積月累的學習中獲得。文科綜合試題通過創設鮮活的情境,要求學生進行合理的知識遷移,促進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引導學生改變機械記憶傾向,注重知識間的聯繫和融合。如全國Ⅰ卷第24題通過啟發學生聯繫墨家思想代表當時下層勞動群眾利益的已有知識,得出《墨子》包含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結論,而不是機械考查《墨子》的主要思想和觀點。

再其次,加強靈活考查,促進真懂會用。高考通過增強試題的靈活性,著重考查學生的思維過程和品質,減少大量刷題、機械訓練的效果,讓真懂會用的學生脫穎而出,促進學生更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如語文全國Ⅰ卷、Ⅲ卷的第21題用圖文轉寫的方式進行考核,需要學生「讀」懂構圖特點,分析關鍵詞與思考路徑間的整體關係,對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又如理科綜合全國Ⅲ卷第36題以近年發表的有機化學研究論文為背景材料,要求學生將新的化學反應與已有的反應相結合,構建解決問題的方案;第22題以常見的課堂小實驗為背景,要求學生在反思的基礎上提出改進建議,鼓勵學生髮散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據介紹,基於新時代深化高考內容改革的要求,教育部考試中心組織高水平專家團隊研發構建了「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一核」為「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明確高考在新時代素質教育中的定位和核心功能;「四層」為「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通過明確考查內容,對培養什麼樣的人和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做出回答;「四翼」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通過明確考查要求,對如何培養人和怎樣提升素質做出回答。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表示,以高考評價體系為依據,高考堅持知識、能力和素養的有機統一,考主幹、考能力、考素養,重思維、重應用、重創新,促進學生融會貫通、真懂會用,助力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09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河海大學志願者助力2018南京溧水山地半程馬拉松賽
將情感教育作為高質量學前教育的起點與歸宿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