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誠必得道: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心誠必得道: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諸天氣蕩蕩,我道日興隆!

平素關注,以備急用。江湖險惡,防病克邪。

采編:婁道長

心誠所致,金石為開,虔心奉道,終悟成仙

沈敬,浙西人,自幼學道。後來雲遊至鐘山,遇見一位老太婆,對沈說:「你骨格秀朗,神氣清爽,心地又正,十年後,應當得道,只管專心修鍊。」並給沈一塊白石,對他說:「只要用山泉煮這塊石頭,不要停火,等到石頭變得像藥劑般軟就可吃下去。如果沒有軟,不可停火。」

一夜,忽然那位老太婆又來到了,問沈敬說:「當初叫你用山泉煮石頭,現在怎麼不煮啦?」沈敬回答:「我自從奉您教導,煮石十年。卻仍然不可吃,所以停火了。」老太婆說:「這石頭可不是尋常之石。別人是求不到的。你得到這石頭,何不心懷虔誠、消除疑慮地煮它?如果這樣,不用十年便可吃了。如果心中疑信參半,雖煮上十年,仍然是吃不得的。」沈敬問:「這是什麼石頭?如果不是凡間之石,自然有神靈之處,可以吃得。但既有神異,又何必煮了才能吃呢?」回答說:「這石,是瓊樹的果實。不知誰得到了又遺失在這座山中。被人間的毒風吹著,所以變得堅硬了。如果心懷虔誠,用山泉煮它。便會再變軟,軟後可吃,吃下便得道了。」沈敬拜謝老太婆,她突然又不見了。

(圖為瓊樹)

沈敬於是先齋戒,重新汲來山泉煮石頭。第二天,石頭突然變軟,香氣瀰漫著全山。沈敬忙沐浴清潔,然後將石頭吃下去,頓時,他變回了童顏,鬚髮像漆般黑亮,心中清朗,身體輕捷。山中人見到都覺得十分奇怪。幾天後,不見了沈敬,不知他去了哪裡。

《中庸》,原文:「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點評:對於「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朱子說:「言誠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當自行也。『誠』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朱子說「誠者物之所以自成」,加了一個「物」字,顯然是受到下文「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的影響。朱子註解「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天下之物,皆實理之所為,故必得是理,然後有是物。所得之理既盡,則是物亦盡而無有矣。人之心一有不實,則雖有所為亦如無有」。兩個「無有」的意思正好相反,此外,朱子理解的「物」是天下之物,是《大學》「格物」之「物」,而《中庸》「誠者物之終始」之「物」卻是心物一元的,「物」即是「而道自道也」之「道」。並且「道」也不是客觀之理,而是性之全體所展現出來的大用,所謂「率性之謂道」。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煮石」作為成仙的一種途徑,多被後人引用並引申,如元代著名的畫家和詩人王冕(1287——1359)就有別號煮石山農、煮石道者等。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吳讓之刻過一方「逃禪煮石之間」的印,明清印人常以此句入印。所謂「逃禪」,是淡泊名利、摒棄喧囂與浮華,較易理解。是古代文人和文士看破紅塵,追求清凈淡泊的生活,往往不拘於俗務,從禪定和禪悅中獲得人生的自在和解脫。

相傳沈敬得道升仙是因為先有十年煮石功,後因機緣得點化,但若無十年功,相信他也不會有此機緣,因此沈敬煮石告知我們求道途中需要堅守耐得住寂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乙玄門 的精彩文章:

歷代修道奇人記傳——張虛白、趙抱一、李時珍、王處一、周史卿
凡人感悟:人老了,千萬別低頭;人生苦短,何必表演

TAG:太乙玄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