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支付清算數據反映「降槓桿」成效

2017支付清算數據反映「降槓桿」成效

楊紅梅

GDP所需要的支付清算交易的規模下降,一方面,反映了「降槓桿」的效應;另一方面,也說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在提高。

2017年,我國非現金支付業務和支付系統業務金額的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97%和5.86%,明顯低於上一年的6.91%和16.70%。在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中國支付清算髮展報告(2018)》發布暨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煉表示,支付清算金額增速的放緩反映了2017年「強監管、降槓桿、防風險」政策措施的成效。

程煉介紹,隨著非現金支付工具和支付系統業務規模增速的放緩,基於支付清算交易規模估算的貨幣流通速度逆轉了之前的遞增趨勢。在2017年,非現金支付工具規模對M2的比值繼續下滑,從2016年的23.78降至22.42,而支付系統業務規模對M2的比值也自2010年以來首次下降,從2016年的32.99降至32.29。由於近期

自身增速也在下降,因此,上述貨幣流通速度下降意味著金融體系的流動性有較為明顯的收縮趨勢。

而創造GDP所需的平均支付清算交易金額也出現了下降的跡象。自2016年之後,創造1元GDP對應的非現金支付金額再度下降,從49.56元變為45.46元。創造1元GDP對應的支付系統業務規模也自2010年以來首次下降,從2016年的68.78元變為65.46元。

「這是一個好消息。」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說,GDP所需要的支付清算交易的規模下降,一方面,反映了「降槓桿」的效應;另一方面,也說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在提高。

另外,報告顯示,在區域資金流動方面,近年來可以看到明顯的集中趨勢,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在全國資金流動中的地位顯著上升。而無論在資金流動總量還是在區域間資金流動的樞紐作用方面,廣東省從2016年開始都超越了深圳。基於各省市在其資金來源地的異地資金流出規模中所佔的比重編製的資金流動地位指數顯示,資金流動的區域分布極不平衡。在均值為1的情況下,其中位數僅為0.33,除了北京、上海、廣東、深圳、浙江和江蘇之外,其他省市的資金流動地位指數均小於1,西藏、海南、青海、寧夏的數值更低於0.1。排名最高的北京的數值是排名第二的上海的兩倍,是排名最低的西藏的532倍。李揚表示,這一狀況背後的成因及其經濟效應需要加以關注。

支付清算是覆蓋資金流動的一個渠道。李揚認為,支付清算非常重要,它是現代經濟、金融運行的核心平台。支付清算的重要性體現在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它能及時、全面、系統揭示金融運行的數量特徵及其聚合狀態,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強大的經濟、金融分析功能。換言之,支付清算各種指標能夠準確刻畫經濟運行狀況,因而是宏觀調控的有效工具。李揚表示,他注意到,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貨幣當局都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是貨幣供給量、利率等,已經不能有效發揮作用,而支付清算的重要性,特別是其中各類數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隨著經濟金融運行基礎發生劇烈變化,需要更多地重視支付清算問題。

報告指出,目前我國支付清算市場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平衡好效率與安全的「蹺蹺板」。一方面,在當前不斷加強金融監管、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大背景下,支付清算強監管將是未來幾年的政策基調,支付市場規範發展也是一項長期性任務;另一方面,伴隨著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支付清算體系也迎來日新月異的變化,尤其是在零售支付工具領域,各種創新令人眼花繚亂,不斷改變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作為上述「蹺蹺板」的支點,「強監管」的內涵比「嚴監管」更為豐富。監管應在行業發展中真正把握「底線」與「天花板」,更好地為行業「賦能」,並且根據市場變化與需求演進,不斷優化監管思路,把握好支付消費者保護、激發行業創新活力、保障金融穩定的多重目標。

據介紹,《中國支付清算髮展報告(2018)》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年度報告的第六本。報告旨在系統分析國內外支付清算行業與市場的發展狀況,充分把握國內外支付清算領域的制度、規則和政策演進,深入發掘支付清算相關變數與宏觀經濟、金融及政策變數之間的內在關聯,動態跟蹤國內外支付清算研究的理論前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政府引導基金頻道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政府引導基金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