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最後一個狀元,歸順李自成,三拒洪承疇

明朝最後一個狀元,歸順李自成,三拒洪承疇

明朝最後一個狀元,歸順李自成,三拒洪承疇

改朝換代之際,深受儒家熏陶的士人,往往都面臨守義和變節的選擇。經過數十載,寒窗苦讀終博取功名,無論是「新進者」還是「舊老臣」,全然沒有忠義報效國家之念,科舉制度重才學不重品行,所考四書五經,僅僅是將古聖先賢動員起來,為政治私利服務;科場上的冠冕堂皇之論,都是直奔主題:金榜題名。

明朝最後一個狀元,歸順李自成,三拒洪承疇

崇禎四年進士,楊世聰在其著《甲申核真略》中,記載了明亡時在京的見聞——明朝官紳眼見大勢已去,心態發生了轉變。多數人,把明亡看成是歷史上常見的改朝,為了自身利益,紛紛歸附李自成。大順軍在三個月時間裡,佔領了整個黃河流域,到處是一派望風歸附的景象。大順軍所到之處,不僅「百姓歡迎」,明朝三千官員,未降者二十人,其他「衣冠介胄,叛降如雲,三面環觀,有誰不降賊?」

明朝最後一個狀元,歸順李自成,三拒洪承疇

楊廷鑒,字冰如,號靜山。武進人。崇禎十六年明朝最後一次會試,楊廷鑒在廷試中,回答皇帝提問時,道貌岸然的說:「取士先看重品行,然後再看文章,用人貴在樸實真誠,而輕視浮」此言論一出,深得崇禎嘆賞,親擢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明朝最後一個狀元,歸順李自成,三拒洪承疇

楊廷鑒行書

正是這位倡言「寧死不從賊」的楊廷鑒,在李自成進京後,「跪伏泥淖中,不敢起,李自成至,三呼萬歲,然後立身,可謂恭順」《爝火錄》記載,「楊廷鑒與周鍾,為爭奪起草詔書之功,兩人互相廝打,衣服都扯破了」;南明時期,將投降李自成的貳臣,分為六等,楊廷鑒位列四等。清入關後,洪承疇三次推薦楊廷鑒為官,楊以病推託,拒絕出山,但讓兒子大鯤在翰林院供職。作為貳臣,楊廷鑒有著強烈的負疚感,還必須回應外界的指責。這種負罪感,伴隨著楊廷鑒生命的最後幾年。他在臨終前言: 「無顏面見先皇(崇禎)於九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天下任俊 的精彩文章:

復活節島上發現一種花,是秦始皇和亞歷山大,夢寐以求的長生丹

TAG:文天下任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