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義軍:精準臨摹,遠不是「形」那麼簡單!

王義軍:精準臨摹,遠不是「形」那麼簡單!

學習書法,臨摹是不二法門。

怎樣臨帖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當代著名實力派書法家王義軍對待臨帖的態度和方法都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自古以來,文獻中「臨帖亂真」的書家就常見於記載,但這些作品多半都看不到了,古人臨帖的神技似乎已經失傳。傳說中雲間白蕉那手臨作可以和原作重合的神技,我們也沒有機緣見到。

米芾的法帖我們大部分學書者都臨過,但是,看到王義軍的臨帖,請問你會怎麼想呢?

我們臨的太粗放了!!

據說米芾借人古帖臨摹,至期以臨作歸還,而人往往不能辨。看了這樣的臨帖,我們確信以假亂真不是傳說。

精準,是臨摹的不二法門。

書友們都知道,王老師以及他的習初堂團隊在教學中一直強調精準臨摹,但你可能不知道,所謂「精準臨摹」遠不是把「形」寫像那麼簡單。

王義軍老師作品

2004年6月,王義軍第一次參加了國家級的書法比賽,他投出的兩件作品,換來了全國首屆青年展、全國五屆楹聯展的兩個獎項,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在此後的幾年裡,只要他投稿,幾乎都會獲獎。而這一切基本上都是他30歲之前的事情。就像才子佳人小說里經常寫的那樣,考個狀元,不過是「信手拈來」。而他對此卻並不十分在意,過了這個階段,他便沒有再參加任何比賽。

這些年,王義軍老師在書法的臨摹、創作、教學上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見地與主張,據說這些都與他對米芾「集古字」式學書方法的研究息息相關。我想,你也一定和我一樣好奇,這到底是什麼方法?!

王義軍老師從帖學的角度向我們介紹說:

宋人學書與唐人不同,唐代之前學書以家傳師授為主,而到了宋代,家學和師承都不理想。宋四家基本都屬於自己摸索,書法上既沒有的良好的家學淵源,也沒有顯赫的師承授受,這一點和我們今天絕大多數的學書者是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臨摹前代經典,並加以取捨損益就顯得很重要。

在這方面,米芾自稱「集古字」,雖然我們不能據此便指實米芾是將古人字形一個一個僵化地連綴成篇,但他廣泛汲取前代大家的字形處理手段,並花了很長時間才融匯出自家面目,這樣一個集古出新的過程則大體是不差的。

我在學書方法上受此影響很大。面對古人的字法處理經驗,如果沒有一個「集古」的過程,是很難了解的。如今我大致掌握了其中一些簡單的手法,至於融會而不露痕迹,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米芾在《中秋登海岱樓作》中說自己「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雖然寫在兩首詩的夾縫裡,卻是很值得注意的話,因為他很少流露這麼誠懇、謙卑的一面。

「集古字」方式的學習,自然也有其弊端,老米當年也因此而被錢勰批評。這一批評所指出的努力方向——筆勢,讓米芾終身受益,這也將是我在本次墨池課程中重點講解的部分。

王義軍老師作品

同時,王義軍老師也為大家提出了幾點學習米芾的建議:

1、 米芾用筆外露,動作明顯,行書學米容易入門。但同時也由於這一特點,使得米字特徵很好把握,很多人學到這些特徵,便以為掌握了米字的精髓。我以為特徵既是風格的依託,也是學習者容易沾染俗氣的根源,建議諸位不要只學特徵,尤其不要誇大特徵。

2、 詩文、手札、跋尾書,可以相互參照,但最好有所偏重。三者雖然是同一人所寫,卻分屬於不同的功能體系,切忌平均對待,不分主次地照單全收。

3、 勢比形重要。不要捨本逐末,「勢」才是米芾的絕活。

這麼多獨特的米芾臨習技巧和他多年學書的心得體會,給人啟發、借鑒的地方無處不在。如果我們掌握了這樣一套行之有效的學書方法,再加上大量的練習,學好米芾行書還有什麼阻礙嗎?

導師介紹

王義軍

1978年出生於安徽宣城,2003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取得本科學位,同年入川音美術學院任教。2016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專業,取得博士學位。現為川音美術學院國畫系副教授。書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等機構收藏。2016年創辦習初堂,立足傳統經典法帖,與學員共同研習書法、傳播書學理念。

王義軍作品

來源於|墨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晉堂書法 的精彩文章:

「傳承與教育」全國中青年書法精品邀請展作品選
中書協會員夏雲「夏字帖」的小楷堪稱高手,不服就亮亮你的楷書

TAG:晉堂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