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老師說,儒、釋、道三家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南懷瑾老師說,儒、釋、道三家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父親在學術研究上向來重視古為今用,而且往往另闢蹊徑,比如《資治通鑒》本是為帝王講解治國之道的,父親卻推薦李慈雄等從商的弟子學習,並讓大家結合實際進行討論。父親說,管理一個企業,和治理一個國家並沒有什麼區別,作為一個公司的領導,假如懂得了《資治通鑒》里那些帝王的用人之道,以及人臣將相間的應對之術,就可「治大國若烹小鮮」,遊刃有餘了。

父親講,「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太平盛世,這與當時的統治者「內用黃老,外施儒術」的治國方略密不可分。歷代君王治國,都要懂得「外圓內方」的黃老之術。假如一個人為人處世處處稜角分明,走到哪裡都磕磕碰碰,那麼一定會受人打壓,空有一身抱負而無處施展,所以為人外在要圓,而內方則是指待人接物要講原則有底線。做企業同樣如此,既要靈活機變,積極適應市場和社會需求,主動調整計劃方案,更要堅持原則和底線,堅持公司的大方向和大戰略,承擔起應負的社會和歷史責任。

父親認為,賺錢雖難,但用錢更難。如果在飲食男女等低層次的享樂上肆意放縱心欲,胡亂揮霍,那算不上會用錢,只有用錢來做好事,才是真的會用錢。做好事,也不是向窮人撒一把錢就可以的,而要講求機緣,有時甚至還要水磨工夫。在一次演講中,他講到,布施有兩種,一種是錢財的布施,另一種是智慧的布施。他還改編了范仲淹的一首詩,以警示在商海浮沉之輩:

世事循環望九州,前人財產後人收。

後人收得休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

父親曾在面對民營企業家的講座中說:「民營企業家的幸福指數很低,辛苦指數很高,發時了一表福,發達了不快樂,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中午還要盯牢創業板。追求目標物質化,其實是文化貧乏,中國的市場經濟如果缺少文化干預,缺少文明指引,就成了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他希望企業家不要過分追求財富,而要有責任擔當。他認為:「現在絕大多數人做的不是事業,他們只知道賺錢。中國文化對『事業』的定義很艱深,《易經》有雲,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像現在隨便開個公司賺點錢,那隻能算作職業。真正的事業,是為『天下之民』的利益乾的,否則都是職業而已。因此我們為何要修鍊?為何要反思?我們就是要追求並非只為了生活,而要追求生命更深層次的東西。」

父親說,儒、釋、道三家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國將來要想興旺,文化是極為重要的。商人要認真做企業,也要想著如何善用自己和企業的力量,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弘揚好,繼承好。

更多關注南先生語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先生語錄 的精彩文章:

我說參同契-性與情交會
南懷瑾老師說現在的年輕人大都是陽氣不足!

TAG:南先生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