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研人員抑鬱了,別拿工作說事兒

科研人員抑鬱了,別拿工作說事兒

視覺中國

沙龍即將結束,主持人李松蔚手上,還有厚厚一沓提問卡。

「怎麼判斷我是不是抑鬱了?」「我懷疑身邊同學情緒不對勁,我該怎麼辦?」「抑鬱症會傳染嗎?」……聽眾的問題各種各樣,他們想尋求一個解決方案。

這是近日在北京師範大學敬文講堂開講的知乎鹽沙龍,關注的是科研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態。

講堂幾乎被坐滿,在線直播也吸引了3萬多人參與。面臨課業和科研壓力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們,迫切地想知道,自己怎麼了,也想知道,要怎麼辦。

「那些評價如鞭子一樣抽在我臉上」

雖然已經畢業,也是知乎優秀回答者,但清華大學心理發展指導中心講師李松蔚仍能想起讀博期間被發表SCI論文支配的恐懼。

「這是我最痛苦的一段回憶。」李松蔚說,他滿懷期待地投出論文,但審稿人回復的評論,「像鞭子一樣抽到我臉上」。「有時候外國人說話真的損,先否定你的文章,最後還要來一句,作者的英文很詭異。」在當下,李松蔚彷彿就真的聽到頭腦里有一個聲音在叫囂:你是一個失敗者,你以為你真的能寫出一篇SCI論文嗎?

等待論文的審稿結果是一種折磨,而寫不出論文,或者明知應該寫論文卻無法動手去寫,則是另一種。

澳洲註冊臨床心理學家王怡蕊在澳大利亞讀的博士,一篇畢業論文拖了三年,實際上,她真正的寫作時間不到三個月。

時間是怎樣被拖走的呢?其實就是「摸魚」。拖地、端茶、倒水……反正做什麼都比寫論文好。剛到澳大利亞時,王怡蕊英文不好,又需要寫大量英語文章,她的焦慮到達頂峰。「焦慮到連電腦裡面的紙牌遊戲我都要去玩,熬到半夜三更再去寫東西。」

對科研人員來說,焦慮和抑鬱的情緒會互相交織,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你對自己有期待,為自己設置了目標;當你發現無法完成目標,你會著急;著急一段時間後,你開始覺得自己沒用,情緒低落,如果陷入抑鬱,認知功能會下降,記憶力也會減退;但是你要完成的目標依然那麼難,更糟糕的是,時間還越來越少;於是你更著急,更著急就更焦慮,抑鬱情緒也如影隨形,進一步加重……

這種情緒並非學生專屬。實際上,學生的導師們,同樣也咬著牙掙扎在巨大的壓力之下。

「導師要在高校的科研體制中生存下來,也要發表論文,出成果,才能往上走,才能有『帽子』。」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教授徐凱文說,當人要追求的東西超過自己的負荷,就會出現生理上的反應:高血壓、糖尿病,抑鬱症……作為學生,要知道以恰當的方式對導師說不。否則,老師可能也會忽略,他一不小心給學生布置了太多任務。

承認吧,你不可能一步就做到完美

你情緒低落,你自我否定,你覺得論文成為生活不可逾越之重,你沒法準確形容,但你知道你心裡不舒服。此時,你可能已經處於抑鬱情緒的籠罩之下。

「情緒出現問題,就好像身體感冒了一樣。感冒通常是身體免疫力下降的表現,情緒也是一個敏銳的指標,它在提醒你,你在面臨壓力。」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藺秀雲說。

情緒是一種溫和的提醒。

她建議,有了抑鬱情緒,可以去感受並且接納它,告訴自己,在面臨壓力時出現這樣的情緒是正常的。「接納之後,就要看看,情緒背後的東西是什麼,究竟是現實壓力,還是你的想法作祟。」藺秀雲進一步解釋,通常讓我們產生負面情緒的想法,是不合理的想法。「比如你覺得自己沒本事,這是你自己給自己的打擊。」

如果壓力來自現實狀況,比如你手頭的任務超出你的能力範圍,那就要學會合作,或者降低期待。

徐凱文在北大做心理諮詢工作,常接觸到的案例,就是博士滿懷憂慮地來問:我究竟還能不能畢業。

「我已經幫很多以為自己不能畢業的碩士、博士生畢業了。」徐凱文說,「秘訣就是——先『完成』再『完美』。」

不管你能寫成啥樣,先動筆再說。你可能覺得自己很糟糕,提起筆來都覺得羞恥,但為什麼不寫下去?「無論多爛,你寫出來,然後把論文交給你的導師,焦慮就到他那裡去了。」徐凱文說完,在場的學生都會心一笑。「沒人期待一個博士生一下子就寫出一部驚世之作,完美是不可能一下子實現的。」

有意思的是,科研人員群體確實比較容易不快樂。「一方面,科研人員處在一個高壓的評價系統內;另一方面,被這個系統篩選後還留下來的人,本身就具有完美主義的一些特質,可能更容易焦慮。」李松蔚說。

不要將痛苦都用「抑鬱」去解釋

現在,問題又來了——追求完美的科研人員如果處在負面情緒當中,怎麼判斷這是暫時的低落,還是被抑鬱症找上了?

徐凱文認為,抑鬱是現象,而不是原因。有聽眾在後台提問,說自己的痛苦源於不想做科研,但出於現實考慮又不得不做科研。徐凱文直言,不要將所有的痛苦都用「抑鬱」去解釋,很難想像一個人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能快樂。

所以,做科研工作並不是某些科研工作者「抑鬱」的根源。

但更容易焦慮的科研人員群體,卻常常在自己陷入焦慮時不知所措。「不管你是不是患有抑鬱症,尋求幫助,都是正確的做法。」王怡蕊說。

專家提醒,對於專註於科研工作、少與外界打交道的人來說,找到合適的方法解決心理問題尤其重要,方法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但「抑鬱」不能用來解釋一切,吃藥也不是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李松蔚舉了個例子:一名診斷為抑鬱症的妻子向丈夫尋求關心,而丈夫的反應卻是——你病了,今天按時吃藥了嗎?「當走到另外一極,把問題歸結為生理性因素,你就失去了對一個人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半人半雞胚胎,為闡明細胞如何轉化為胎兒……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