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的社會鄉約從西周以來經歷了哪些演變?

中國人的社會鄉約從西周以來經歷了哪些演變?

原標題:中國人的社會鄉約從西周以來經歷了哪些演變?



社會鄉約

今天我們要來說說社會鄉約,這在現代社會基本上已經呈現為固定模式,在城市裡有居民委員會,在農村則有村委會,這些組織在整體政治體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之中,對於基層管理歷來都非常重視,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時代的更替迭代,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中國最大多數的農村所在,即是那些影響數千年甚至未來還將繼續影響我們的農民,他們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的存在感非常之強,因此任何時代的執政者都不可能忽視他們,都要把他們作為社會變革的主要動力來源。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村委會、居委會可謂淵源極深,發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果,也跟我們數千年的文化不無關係。


村委會、居委會從本質上可說是居住在某個區域內的人民所認同的某種共識,即是大家尊重的社會準則,也可說是社會鄉約,大家依靠歷史以來的經驗和國家法治條目擬定出認同的某種條款,這種條款即是不可更改的法則,如果有人違反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在中國古代,社會鄉約的價值非常之大,除了那些掌管國家的官員而外,生活在鄉里鄉間的人們都會遵循著鄉約中的準則來行事,而對社會鄉約有著權威的解釋權的則是生活在轄區範圍內的有相當地位的人,可能是某個教書的先生,也可能是某個地主,又或者是某個年長者,對這些人而言,他們一旦為眾人所擁戴或者認同,即會成為中國歷史上那種存在了數千年而沒有消失的鄉紳。



社會鄉約

鄉紳的影響力非常久遠,甚至在百年前的民國時代,那些散落在中國土地上的鄉紳們,往往成為一地的精神象徵,他們代表著某個地區的絕對精神和意志,在抵禦外來侵略和發動社會變革的進程上,這些鄉紳的作用可能都非常明顯,他們是懂歷史、懂經濟、懂社會的人才,耕植在他們骨髓深處的知識傳承為他們帶來了不同於普通大眾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雖說這些鄉紳有著很多這樣那樣的毛病,可是就這個角度來看他們的絕對優勢還是非常明顯,於是鄉紳們往往就成為那時候的朝廷的主要網羅對象,依託於他們來改變鄉民落後的發展思維和生活狀態,並以此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而他們所採取的最重要辦法,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個禮就是儒家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家說的這個禮,若是要追溯則會追溯得更為久遠,但把儒家的這個禮作為社會鄉約的內核,本身是非常具有先進性的。西周時代的《周禮》就有用禮俗來行教化的事情,掌管地方行政的司徒還有個稱呼就是教官,專門推行十二教來教化鄉民。所謂「一曰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苟,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三曰以陰禮教親則民不怨,四曰以樂禮教和則民不乖,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則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九曰以度教節則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十有一曰以賢制爵則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祿則民興功。」這即是證明,至少在西周時代,社會鄉約就已經自成體系,這十二教化中,祭祀之禮、品德之禮、樂舞之禮、生活之禮、刑法之禮乃至處事之禮,皆囊括其中。


在周人的社會鄉約中,除了所知的十二教化,還演變出很多生活中的具體禮儀,比如拜師會友有專門的禮節,吃飯穿衣也有專門的禮節,就算是喝酒也有特別的規定。如「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就是不同年齡的人喝酒都有不同的規則,年長的人喝酒年輕的還要在旁邊服務,「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這似乎可以讓我們看到後世很多傳統習俗的雛形。據說在今日的齊魯地區的偏僻鄉村,尚且有著男子會友在正廳吃飯,妻子女兒則只能在後房待命的說法,當然這種習俗並非是什麼好規則,但可想像的是數千年前當這種規則推行而後,人們終於有了立身處世的規則,的確也可說是擺脫蒙昧的進步之舉。



社會鄉約

而到秦朝時期,由於國家推行嚴酷法治,社會鄉約的自我約束作用被國家法治所替代,其作用就顯得比較微弱,民眾之間的關係也因秦朝之連坐刑法,變得較為陰暗和殘酷,鄉民之間為求生存,可能那種互相關心和照應的狀態被徹底打破,人們整天生活在擔驚受怕之中,也對秦朝之酷刑充滿仇恨,經兩周時期健全完善的社會鄉約體系受到嚴重破壞,國家與鄉民之間不再是那種互相支持共同發展的格局,而變成只有懷疑和監控,卻喪失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這與社會鄉約的初衷是違背的。社會鄉約的初衷是要互惠共贏,是要大家在共識框架和規則之中圍繞著目標發展進步,是要形成某種和睦共處的社會秩序和良好氛圍,在秦朝推行嚴酷的連坐之法而後,鄉約就失去了約束作用。

因此在漢朝建立而後幾代皇帝都要推行儒道理論,其中對社會鄉約的重新修訂也納入進程,比如尊老養老、尚儉戒奢、保家衛國這等等理念,則跟國家之發展有機的融合起來,比如在漢朝後期國家甚至還推行孝廉,就是把那些孝順的人提拔到朝廷中來,把他們作為國家的中堅力量。這在某種程度上為鄉人們尋求美好生活提供可能性,這也就改變了秦朝時期形成的惡劣影響,大家重新找到了新生活的動力,彼此親近、友愛、和樂的關係得以重新建立起來,雖然漢朝後來獨尊儒術為後世所詬病,可是整體來說,儒家中的孝悌忠信節義廉恥等理念為天下人所知。發展到後來的明朝,這種鄉人自發認同的社會鄉約逐漸推廣開來,整個國家的千千萬萬的鄉村都意識到社會鄉約之重要性,甚至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步社會鄉約《呂氏鄉約》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叔說春秋 的精彩文章:

元曲中的故事: ?睢景臣對漢高祖劉邦的態度
齊厲公說: 是什麼導致了齊胡公勢力的「迴光返照」?

TAG:海叔說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