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春秋時期國王狩獵經常圍三面留一缺口,戰國的國君卻一網打盡

為何春秋時期國王狩獵經常圍三面留一缺口,戰國的國君卻一網打盡

原標題:為何春秋時期國王狩獵經常圍三面留一缺口,戰國的國君卻一網打盡


春秋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繁榮時期,這個時期諸侯在軍事上爭霸,史稱為春秋無義戰。但是,春秋時候,儒家卻得到很大的發展。這個時期,原始時期的道義和說教還深入人心。


春秋時期的人們都很注重廉恥與道義。我們在查閱歷史的時候可以發現,在春秋時候,許多國王外出狩獵的時候,往往不是從四面八方圍堵獵物,而是從三面驅趕獵物。這就被後人稱為:圍三缺一。也就是對獵物不用趕盡殺絕。春秋時期,仁義道德常駐許多人的心中。



這也是被後人讚賞的春秋,春秋時期文化大發展。在春秋時期,無論是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其實都具備民本的理念,還有古老的道義思想。


春秋時期,儒家的創建者孔子就是仁義的代表。然而,當歷史到了戰國時期。這也是被後人稱為禮崩樂壞的世代。進入戰國世代,當時的天下共主周天子,徹底失去了號令天下的能力,淪為諸侯們的傀儡。


戰國時期,諸侯們外出圍獵,往往是從四面八方布置天羅地網,對獵物一網打盡。這個時期,諸侯國之間打仗,發生許多坑殺的戰役,例如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投降的士兵。


這樣一網打盡的例子,在春秋時期是很少出現的。有人說,或許是戰國時期諸侯之間打仗很頻繁,爾虞我詐也很厲害,殺紅了眼就顧不得那麼多了。這個說法似乎有一點道理。



其實,究其本質是因為法家在戰國時期的崛起。大家都知道法家在戰國時期,是很著名的一個代表,法家在當時也是很得志,是受到諸侯們歡迎的一個派別。為何會這樣呢?

小編認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就是商鞅、韓非子、李斯。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讓秦國迅速強大起來。可是商鞅變法也有弊弊端,就是用刑太過於殘酷。導致了秦孝公死後,商鞅本人也被自己制定的車裂之刑給殺死。



戰國末年,諸侯國之間戰爭更加頻繁,李斯、張儀等人都是法家思想的推崇者。他們制定酷刑,似的殘忍深入諸侯的心裡。從前春秋時期的仁義思想在諸侯們心中蕩然無存。


戰國時期,諸侯們相互之間打紅了眼,戰爭的殘酷加上法家思想的大加推崇,讓戰國諸侯都學會了殘忍。這也是為何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比春秋時期更加頻繁的原因,也是戰國發生那麼多坑殺案例,還有諸侯圍獵從四面八方圍堵對獵物一網打盡。小編認為,這或許是當時法家思想深入人心,仁義在當時未免不合時宜。歷史雖然已經遠去,但是歷史可以啟迪我們智慧。小編認為,仁義的理念,在任何一個時期都是我們應該倡導的。仁者愛人,仁者無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震坤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原本是乞丐,傳說一位老者讓他去干這件事後改變了自身命運
「片板不準下海」,閉關鎖國籠罩下的明清帝國

TAG:周震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