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權稱帝後為什麼不追封孫策為皇帝?

孫權稱帝後為什麼不追封孫策為皇帝?

不追封很正常,追封了才不正常。

先說一個史實:孫權稱帝的時候,追謚他父親是皇帝,哥哥孫策是長沙桓王,而他的爺爺孫鍾是孝懿王,孫權的四個兒子沒有封王。

也就是說,孫權的爺爺也只是僅僅追封為王,孫權的兒子當時甚至沒封王。

寫《三國志》的陳壽說孫權小氣,也有的人分析孫權陰險,不給他哥追封皇帝,說他是渣權,這些觀點可以說是吹毛求疵,無視常理的。

什麼叫常理?

常理就是一般性的規律。

那麼, 從秦朝到三國時期,有哪個人做了皇帝之後,追謚自己的哥哥為皇帝的嗎?

還真的沒有。

為什麼不能追謚?

因為皇帝是一國之本,具有唯一性,排他性,歷代開國皇帝一般會追謚自己的老爹為皇帝,那是血脈相承,人之常理,無可厚非的。

而追謚自己的兄弟為皇帝,是不合常理的,假如皇帝要是有幾個兄弟呢?難道都要追謚為皇帝?

追謚為皇帝之後,那麼這個被追謚的皇帝如果有兒子呢?有孫子呢?

怎麼辦?

任何人只要有了皇帝的名分,後代就有了做皇帝的資格,那皇位怎麼辦?豈不是亂了套?

孫權追封孫策為王的時候,孫策還遺留有一子孫紹,如果孫權把孫策追謚為皇帝了,那麼孫紹怎麼辦?

且不說孫紹無形中就有了做皇帝的資格,孫紹本人也會有非分之想,一些大臣也會有想法的。

有人說,正是因為孫權考慮到這些,才不追謚孫策為皇帝,這是他的陰險之處。

這哪裡是什麼陰險?這是常識,是常理,好吧。

也有的人說,孫策功大,理應追謚為皇帝。

孫策為江東立下汗馬功勞,這個不假,但是這是他老爸孫堅,弟弟孫權父子三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如果以蓋房子比喻的話,孫建孫策父子倆是奠基人,而真正蓋房子的是孫權。

看看孫權接手江東之後,做了哪些事吧。

孫堅,孫權的父親,在193年左右 ,被黃祖部下殺死。

孫策,200年左右被許貢門客襲擊重傷而死。臨死前,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權(182-252)在200年接位,當時年僅18歲,而孫家地盤只有六郡而已。孫策一死,除了吳郡,會稽、丹楊、豫章、廬陵、廬江五郡全部叛亂,孫權經過四年才平定叛亂。

203年,孫權平定山越。208年,孫權滅黃祖,收甘寧。奪江夏領土。同年,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

209年,孫權派周瑜平南郡。210年,孫權定交州。211年,治所遷建業(今天的南京)。

213年,曹操率大軍攻孫權,「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謂『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國志》)隨後曹操攻東吳的濡須,孫權親自迎戰,兩軍長江對峙一個月,不分勝負。

214年,孫權親征皖城,派兵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後和劉備平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給了孫權。

217年,曹操伐吳,孫權派呂蒙迎戰,曹操退兵。孫權又派陸遜降服丹陽、會稽等三郡山越,得到精兵數萬。

219年,孫權殺關羽,奪荊州。

222年,派陸遜敗劉備。曹軍攻吳,要孫權的兒子孫登為人質,孫權不肯,就聯合劉備結盟。同年,孫權自立吳王。228年,孫權大敗曹休。

229年,孫權稱帝,追謚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其子孫登為皇太子,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孫策子孫紹(200-?)為吳侯,後來改封上虞侯。

241年,孫登去世,病死。

242年,孫和為太子,同年,立孫霸為魯王。百官要冊立皇后和四王,孫權不立。

250年,廢太子孫和,賜死孫霸,立孫亮為太子。

252年,孫權立原太子孫和為南陽王,五子孫奮為齊王,六子孫休為琅琊王。同年,孫權病死。

可以看到,孫權接手江東的時候,孫家父子只是有了一個地盤而已,相當於房子只打了一個地基,其後東吳的開創守成,可以說全部是孫權帶領將士奮鬥的結果。

孫權主要做了哪幾件大事?

一是滅了黃祖,為父親報仇,也消滅了孫氏家族最危險的敵人;

二是和劉備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操,此後三足鼎立,只這一件事就可以說孫權在東吳的功勞遠遠大於他的父親和兄長;

三是打敗關羽,蜀國之後無力來犯;

四是多次擊敗曹氏來犯,穩固了東吳政權。

就這幾件事情來說,東吳這個大房子是孫權蓋成的,他的功績遠遠超過了其父和兄長。如果這幾件大事孫策有參與,而且立下大功勞,那麼,孫權給孫策追謚皇帝,是可能的,但是孫策死的過早,從他前期的建功來說,和後期東吳經歷的這些大事件相比,他的功勞並不足以大到可以追謚為皇帝的地步。

孫權稱帝之後,一開始給孫策追封為長沙桓王,這個謚號是非常高的,「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逸周書謚解法》)

孫策的兒子一開始被封為吳侯,孫策孫權都做過吳侯,所以吳侯這個爵位也是很高的。而孫權的幾個兒子直到孫權臨死前才封王。

孫權其後還給孫策重修大墓,派太子孫和親自祭奠,做的其實並不算差。

所以,孫權不給孫策追謚皇帝,完全符合常理,常理就是歷朝歷代,除了極其特殊的情況,沒有哪一個皇帝,包括劉邦,劉秀追謚自己的兄弟為皇帝,一個政權只能單支傳承(特殊情況很少),不能同時有兩個皇帝,那樣的話,國家必然動蕩混亂。

孫策為奠定江東基業立下大功不錯,但是他所奠定的只是個雛形而已,孫策200年去世,孫權229年稱帝,這中間整整隔著29年,這29年也是東吳政權建立穩固的時期,孫策已經沒有參與了,是孫權拼搏的成果,所以,即便按照功勞來說,孫策遠遠沒達到可以追謚為皇帝的地步。

至於說孫策把江東交給孫權,如果那個時候的江東已經有了一個政權的雛形,那麼,孫權應該給他兄長一個名分,但實際情況是,江東當時遠遠稱不上是一個「政權」,孫策也只是一個太守,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

晉代史學家孫盛對孫權不追謚孫策有一段專門的評述:「夫正本定名,為國之大防;杜絕疑貳,消釁之良謨。是故魯隱矜義,終致羽父之禍;宋宣懷仁,卒有殤公之哀。皆心存小善,而不達經綸之圖;求譽當年,而不思貽厥之謀。可謂輕千乘之國,蹈道則未也。孫氏因擾攘之際,得奮其縱橫之志,業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勢一則祿祚可終,情乖則禍亂塵起,安可不防微於未兆,慮難於將來?壯哉!策為首事之君,有吳開國之主;將相在列,皆其舊也,而嗣子弱劣,析薪弗荷,奉之則魯桓、田巿之難作,崇之則與夷、子馮之禍興。是以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然後國無陵肆之責,後嗣罔猜忌之嫌,群情絕異端之論,不逞杜覬覦之心;於情雖違,於事雖儉,至於括囊遠圖,永保維城,可謂為之於其未有,治之於其未亂者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孫權為何對諸葛亮的建議猶豫不決,這則成語故事道明真相
三國:董卓為何成為集火的目標,實在太慘了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