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不是一個攝影教育家,我只是一個攝影樂之者」

「我不是一個攝影教育家,我只是一個攝影樂之者」

——兮和研師錄第4期:唐東平

(唐老師為攝影幫、兮和攝影俱樂部分享了多幅優秀作品,迫不及待的朋友可直接前往文章最後觀看!)

一、與攝影教育家唐東平相識

初學攝影時,研讀唐東平老師所著的《攝影作品分析》,受益匪淺;後來反覆體會唐老師所寫的《攝影畫面語言》一書,深刻領悟到攝影的拍攝方法是有跡可循的,即使是創作,亦須有章法。

二、攝影教育家的攝影心得分享

1、迷戀上攝影,一生樂此不疲

兮和:您最初是學中文專業的,是什麼原因促使您在工作五年後報考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攻讀圖片攝影專業碩士研究生?

唐老師:在南師大學習中文的時候就迷上了攝影,當時買了第一台相機,給同學們拍照,那叫不亦樂乎;拍出好的照片,更是不言而喻的興奮。

在中學工作的五年中,我還組建過興趣小組。從最初迷戀上攝影之後就一直沒有停息過,報考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是我的必然選擇。

為什麼是必然選擇呢?迷戀上攝影之後,一直在學習探索,要求自己必須有所提高,需要系統全面的學習,不斷探索。當時開設攝影專業課的只有兩所高校,除了我們北影還有你們人民大學。人大攝影專業為新聞類,電影學院更適合藝術攝影的深入研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唐老師的親身經歷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因為喜愛而去探索;因為喜愛而去投入,並樂此不疲。為唐老師點贊!

2.文學是攝影創作的核心

唐老師:攝影是在技術熟練的基礎上所創作的藝術,它和文學密切聯繫,換一個文學的角度去看,也可以說所有的藝術其實都是文學。創作的內核就是文學,就是詩,攝影即是用相機去做文學的事,以影像作詩......

藝術的美,是多樣化的,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將詩歌美的格調分成了二十四種,即:雄渾、沖淡、纖穠、沉著、高古、典雅、洗鍊、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我們現在大眾認識到的美就是好看,這太局限了、太片面了,這與我們真正意義上的審美距離相差太大。

我們現在社會上認為的審美即是唯美,這是個誤區,在這裡也呼籲大家對於美我們要多關注,不能局限於片面。

認清了美之後,我們還要弄清楚:藝術攝影決不等同於快樂攝影。藝術攝影就是朝著審美、美的真諦上去研究和探索的攝影,往往看起來很枯燥也很辛苦;快樂攝影屬於大眾娛樂的範疇,追求的是快樂,猶如廣場舞和芭蕾舞的比較一般,一個是大眾娛樂,一個是藝術。

分清楚了,我們才好去學習,如退休人士當上了攝影愛好者,我就建議快樂攝影,閑情雅緻,開心就好。

美,什麼是美。美是主體和被欣賞體之間發生的共鳴。何為美,美在何處,也許只有創作者自己才能體悟。多讀書、多讀文學、多欣賞各類藝術都是為了積累欣賞美的素質,我經常用「感覺」這個詞來表述,或是我的詞藻匱乏或者文字語言在美面前「自顯羞澀」。

聽了唐老師推薦《二十四詩品》,過後要好好研究一番,深入體會。估計今年的時光就要和《詩經》相伴了。謝謝唐老師點撥,若能夠深入,絕對是一個階梯式的提升。

3、給學習藝術攝影的同學提些中肯建議

唐老師:攝影史和攝影語言都要認真研讀,要搞清楚。只要系統化地學習攝影史,你就會發現,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多數所謂的攝影作品,其實在攝影史上早都出現過,也就是說,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還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創新,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創作了。

有很多人沒有讀過攝影史,創作一組片子覺得很了不得了。其實很多時候可能受到了一些片子的啟發,深入研究攝影史就會發現這種形式的創作有可能先人早已經創作得比你更棒了。

熟讀攝影史不僅可以避開我們無謂的誤解,更是我們創意的源泉。視野廣了,我們才會更有靈感。

講到攝影語言很多人可能不太明白,其實道理很簡單,就像詩詞有五言七言、排律、歌賦、藏頭等等;書法有行、草、楷、魏碑、顏體等不同書體,攝影也有它的語言形式。「一圖勝千言」,圖片中要表述的內容,怎樣才能夠讓觀眾身臨其境、清晰感受到呢?這是需要我們攝影師去認真研究的。

能夠意識到攝影畫面語言這方面的內容,說明你已經對於攝影有所領悟了。我在攝影課上經常提及的養成直覺看圖的習慣,以及色彩、形狀、線條及其運動趨勢或方向,以及物體本身等能夠給觀眾帶來的情感與心理反應(條件反射),如果你能夠自覺而靈活運用這些內在的規律,把要表達的豐富內容用畫面特定的形式,再以直覺的方式,清晰而高效地傳遞給觀看者,這張照片就是一張很棒的照片。

4、東方之美即是陰柔之美

唐老師:中國的文學,尤其是古典詩詞偏重於陰性意象的審美,如許多詩人都喜愛欣賞月亮的美,我們東方民族的審美,總的來說是以陰柔之美為主,陽剛之美為輔;而西方是崇尚太陽的,以陽剛之美為主。

「春花秋月何時了」、「月滿西樓憑欄久」、「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月落烏啼霜滿天」、「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月中的意象綿綿無期、中國的文人面向月亮,能發千古之幽思……(唐老師在講述這些文學之境時,我深感自己文學功底太淺,雖能略有感悟但卻不能追上唐老師的思緒。有機會邀請唐老師開設課程,親身聆聽吧。)

藝術攝影,需要文化的引領。世界的美好有很多,也有很多不美好,藝術創作需要詩意化的表達,需要悲憫宏大的內心世界,需要我們去用心體驗世界萬象,及其隱藏在其中的真理。條條大路都是相通的,莎士比亞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有偉大的人文關懷。藝術是人學,人若儒雅,他的攝影作品即是儒雅的;人若好色,他拍攝的荷花也會很性感;人若豪放,他的作品亦會氣勢澎湃......

藝術的技藝學習半年、一兩年就已很嫻熟了,但是內心的藝術需要窮其一生。大道無形,萬象中均有大道,我們需要敬重萬象,抱有敬畏之心、悲憫之感、慈悲之念,才能逐漸體悟魅力所在。我推薦你看看《遠在攝影之外》,尋找自己的學習方向和方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生長環境,對於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和見解,何為對?何為錯?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很關注對與錯。我想問對錯真的重要嗎?你所認定的對,真的就對嗎?我們生活在一個局限性很強的空間,某些「真理」在時代進程中尚且有被推翻或重建的可能性,我們所堅持的「自我判斷」,真的有真知灼見嗎?

藝術創作本就是心靈之間的溝通, 我們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絕不能直接給人一記「狼牙棒」。

聽了唐老師的教導之後,我還是鼓起勇氣讓唐老師幫我評兩張片子。唐老師看出我的真誠之後說:你的技術水平已經很不錯了,但還需要更加深入地去探索藝術攝影的規律,去體悟萬象本身的魅力。

作者:兮和

圖註:這幅作品攝於埃及紅海。清晨漫步海邊,由於是陰天,起初放棄了拍攝日出的想法。突然一隻海鷗闖入視線,於是產生了抓拍海鷗展翅瞬間的念頭。不料足足等了20分鐘海鷗才有所動作,與此同時太陽撥開雲層嶄露出來,就像天空睜開一隻眼睛一般,美妙絕倫。

作者:兮和

圖註:這幅攝於青海水上雅丹。拍攝將要結束時,月亮高掛,銀色月光灑滿水面,突然萌出月亮之上的感覺,隨之拍攝。

5、美得多樣性

唐老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同我們有方言一樣,廣東人講廣東話、四川人講四川話、北京人講北京話等,即使是廣東普通話,也是獨具味道的。攝影,影調的構成有很多種,光是黑就有很多,再有景別、瞬間、互動等等因素的參與,可以說有N種表達方式。

攝影拍攝,我們腦子裡要有畫面、要有原型,結合自己的直覺判斷進行視覺表達。現在攝影愛好者很多都沒有史學觀與文學底蘊,沒有系統、深入地學習攝影,這種直覺判斷就形成不了,拍攝的照片也就缺乏神韻。

美是多樣性的,拍攝時可以從物體的各個角度拍攝,我經常給學生建議:前前後後、左左右右、上上下下,這就是多角度的去看、去思考。不知道怎麼拍時,就按照景別的區分——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這四張先拍一下,可以多拍幾個方案,局部相加一定大於整體。這種視覺實驗、視覺練習要多做,看東西都有選擇性,每個人都有不同。

三、訪談名師簡介

唐東平,男,64年生人,82年開始喜愛攝影,86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94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電影技術與藝術專業圖片攝影方向,2003年赴美國新英格蘭大學訪問學習,至今為止一直從事攝影教學與攝影理論研究工作。著有《廣告攝影》、《人像攝影》、《攝影作品分析》、《攝影構圖》、《人像攝影教程》、《應用攝影》、《攝影畫面語言》和《遠在攝影之外》等著作。

四、名師作品欣賞

人文

1993-鬧市

1993-蕭淑明女士

1995-同學肖像

1999-茹遂初先生

2002-蔚縣剪紙傳人

2004-塔吉克婦女

2008-雷雨

抽象

1991-浮升

2003-無眠窗前月夜風

2003-一個細胞的九個層面

2009-如火如荼

2010-城之脊

2011 -歲月的記憶

2011-境——響沙灣風景攝影研討會之茶水裡的風景

2012《音樂形象》之一

2012-關公出關

2014-冰箱上的反光圖案

小品

1992-靈山

1993-大涼山風光─從拖覺至布拖的路上

2003-融

2003-霧凇

2003-新英格蘭的日子

2010-一個高三學生的時裝

2011-響沙灣的中午

2011-響沙灣風景線

2013-風之吟

2013-小草肖像

《 音樂形象》

這組照片為特定心境下的淺淺低吟,是一種純粹內心觀照自然的產物,作品一方面力求表明人類孤獨感的永恆性,另一方面也在尋求如何在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間獲得一種跨越或實實在在的交流──將脆弱靈魂隱隱的傷痛消彌於寂靜安詳的自然世界裡,從而令生的煩惱在一次次的無限對視中得到最溫柔的安撫。所有作品完成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最初的幾年裡,均為彩色反轉片拍攝,無任何後期特別製作技巧,長時間曝光是本組作品主要的手法。作品以平和寧靜為主旨,有意拋棄「視覺衝擊」的世俗追求,故可作音樂欣賞,也可作自省與內視之用。

月光

西風的色彩

秋色

秋風舞姿

黎明

江南的薄冰

家園

國慶

短松岡

叢林

北方的星空

法喜的充盈──神山歸來

本人從影近三十載,確信攝影最難之事,乃是真誠,即:心誠、意誠與行誠,此三者缺一不可。心誠,體現為一種最為理想的文化心態,是攝影人內心深處最為高貴的道德準則,或稱具有獨立思想與人格的知識分子立場,是時代與社會的道德良心所在,是我們走向精神王國的動力之源;意誠,即拍攝動機的純良追求,是創作者去世俗功利後的畫面含義純潔化的完美表現;行誠,是行動中的率真與誠實,即貫穿在整個攝影創作過程之中的攝影人刻意遵循的最高行為標準。

《法喜的充盈──神山歸來》為本人2008年暑期在西藏岡仁波齊神山拍攝到的一組人物照片,他們都是轉山歸來的朝聖者,身心一路託付給神聖的救贖與洗禮之徵程,如今全然被精神的勝利鼓舞著,正懷著無限感恩和無比喜悅的心情,即將重新回到他們各自生活的家園。

作為一名佛教徒,這裡的影像也可算是一種邂逅天堂的明證,影像世界內外之有緣眾生,亦可共被佛國之殊勝,在下作如是想。

001 神山歸來

002神山歸來

003 神山歸來

004神山歸來

005 神山歸來

008 神山歸來

009神山歸來

010 神山歸來

011 神山歸來

013 神山歸來

014神山歸來

015神山歸來

016 神山歸來

小草的肖像

壩上拾趣

採訪老師:兮和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攝影專業,曾就職於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華僑攝影學會會員,《環球旅遊出版社》特約記者,曾在人民日報、中國扶貧雜誌、共同社等多家媒體刊登其紀實作品。代表中國赴埃參加「中埃建交60周年圖片展」學術交流;著《零基礎攝影入門超簡單》一書。

是不是想加入我們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攝影幫 的精彩文章:

上市兩天銷量破萬!這個好看又耐操的襪子連前女友都驚呼太貼心
難以置信,這個攝影師把花草拍成這樣,你不服都不行

TAG:攝影幫 |